禽螺旋体病的分析诊断及治控措施

2019-02-12 19:09
饲料博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螺旋体雏鸡

刘 畅

(黑龙江省讷河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黑龙江 讷河 161300)

禽螺旋体病又称禽疏螺旋体病,是一种能感染多种禽类的急性、发热性、败血性、细菌性疾病。引起本病最常见的生物媒介是波斯锐缘蜱。螺旋体为一类外形呈螺旋状的细菌,其主要定殖在大多数哺乳动物和家禽(包括猪、人类和家禽)的大肠中。禽螺旋体病仍是一种重要的疫病,以昆虫为传播媒介,不易控制。

1 病原、流行与传播

引起本病的致病体为鹅疏螺旋体,是一种运动活跃的螺旋体,大小为(0.2~0.3)µm×(8~20)µm,由5~8 个松散排列的螺旋组成。体外培养较困难。疏螺旋体属能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但传代12 次后失去毒力。疏螺旋体可在鸭胚、鸡胚、雏鸭和雏鸡上繁殖。鸡、火鸡、雉和鸵鸟均可感染,环境应激因素(饲料营养不全),换羽等可加重感染。

螺旋体病最早出现在温带或热带地区,在这些地区同时发现有生物媒介。最常见的生物媒介是波斯锐缘蜱,即“世界性”鸡蜱,但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其他锐缘蜱也能传播该病。据报道,在美国西部,桑切斯锐缘蜱是一种高效生物传播媒介。

已经证明,在很多地区存在不同免疫型和血清型的鹅疏螺旋体。由某一型感染恢复后,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抵抗同源株的免疫力≥1年,但是不能抵抗其他异型株。与一些人疏螺旋体病一样,禽鹅疏螺旋体的复发尚不清楚。任何再次感染都是由不同型引起的。

通常,感染的锐缘蜱每次采食都可以传播该病,且在整个幼蜱、若蜱和成蜱阶段一直维持感染力。蜱也可经卵传播,也就是说F1代幼蜱即具有感染力。蜱即使吸食了鹅疏螺旋体的超免雏鸡的血液,或所吸食雏鸡即使其体内所含抗疏螺旋体有效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很高,仍然保持有感染力。其他媒介(虱子、蚊子、某些种类的蜱、非生物体),当在其叮咬器官被含有疏螺旋体的血液污染时,就能够机械性地将螺旋体传播给易感宿主。食入被螺旋体污染的胆汁样粪便、饲料或饮用水时,也可引起该病。被感染蜱叮咬后,潜伏期为3~12 d。

2 临床症状

脾显著肿大和表面有斑点是最具特征性的病变。不同毒力的螺旋体感染,症状差异很大,或者没有症状。主要症状有倦怠、沉郁、嗜睡、中度或重度震颤、渴欲增加。幼禽的症状比成禽更严重。疾病的最初阶段表现腹泻,常排黄色或绿色稀粪,且尿酸盐增多。病程1~2 周。比较常见的是温和型菌株。然而,蜱寄生的很多地区,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达33%~77%。蛋鸡或种鸡的产蛋率下降5%~10%,且有大量小蛋。

3 病理变化

脾脏肿大并带有点状或斑状出血,与雉鸡的大理石脾病没有差别。根据文献记载,蒙古雉鸡的症状却有比较大的差异,其脾脏变小而色泽苍白。有时可见肝脏肿大,有坏死点。肾脏可见肿大,色泽苍白。常见有绿色、卡他性肠炎。

4 诊 断

依据血液中检查出疏螺旋体可作出诊断,可采用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活力较强的螺旋体,或血液涂片经姬姆萨染色后检出染色的疏螺旋体。在幼禽,每个油镜视野中可见有大量的疏螺旋体,并可持续数日。成年禽,能检查到的疏螺旋体数量通常很少,检查难度大,甚至完全检查不到,且持续时间仅1~2 d。贫血较为常见,并导致幼稚红细胞的数鬓增多。

在病程晚期,特异性凝集素能够凝集螺旋体,进而形成更大的团块。随后凝集-溶解作用开始溶解团块,释放出螺旋体裂解产物,引起发热。在疏螺旋体从血流中消失后的1~3 d最常发生死亡。从感染母鸡所产蛋的蛋黄中很容易检测到螺旋体抗体。

5 治疗方法

许多种抗菌药都是有效的。最广泛使用的是青霉素衍生物,但链霉素、四环素和泰乐菌素也有疗效。如在每个油镜视野中检出的螺旋体数量少或不多时,就开始使用抗生素,则是完全有效的。但是,如果血流中已存在大量螺旋体,其裂解物的突然释放能造成比在未治疗时更高的死亡率。

6 防控措施

控制措施必须直接针对生物传播媒介。值得注意的是,锐缘蜱的存活时间长,即使不吸血也具有长期存活的能力,传播螺旋体病的效率高,而且能够隐匿在杀虫剂有效范围之外的缝隙中。因此,控制锐缘蜱的难度较大。灭蜱和免疫相结合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

免疫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方法,仅次于消灭生物媒介,也是首选的控制方法。使用疏螺旋体地方菌株制备的菌苗已成功得到应用。将来自感染鹅疏螺旋体的血液、组织、胚胎或鸡蛋的裂解物材料,经福尔马林或石炭酸灭活后,可以制成冻干苗或液体苗。通常单纯蛋增殖的菌苗,一般应进行肌内注射1~2 次。不同血清型之间几乎没有交叉保护力。自然感染康复禽通常可产生保护性免疫力。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螺旋体雏鸡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遵义市犬钩端螺旋体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2016年路易斯安那洪水后的钩端螺旋体病
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及表现拓展
传播媒介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端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螺旋体脂蛋白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