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杰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 300480)
腹泻病作为重要疾病,对猪群养殖产生了不利影响,除了增加养猪成本外,效益也非常低。综合以往养殖经验可知,猪腹泻病类型多,病因各异。诸如,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应激因素等,致病原理不同,发病特点也存在明显差异。结合各类腹泻病情况,提出科学诊断方法,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病毒性腹泻病可细分为传染性肠胃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三类。依据不同类别,对其流行特点、症状和病变加以判断,并进行实验室检验。
流行特点。该病症作为肠道类疾病,在寒冷季节高发,比如,冬春季等,无论成年猪,还是仔猪,都容易感染该病,尤其对于10d龄内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倘若病猪年龄在5周以上,死亡率相应降低,当猪成年后,即使患该病,也不会发生死亡。
症状和病变。一旦猪患传染性肠胃炎,除了厌食、呕吐等常见症状外,腹泻严重,失水过多。外部天气过于寒冷,会加快蔓延,各年龄猪群都会受影响,如果仔猪不足10日龄,一旦患该病,出现死亡,反之,在5周龄以上,死亡率随之降低,甚至不出现该情况。病猪康复后,仍携带有病毒,时间长达10周至百余天不等,假使外部环境恶劣,重新排毒,仍会传播。传染性肠胃炎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季节性强,尤其在1~2月份高发。该病症经直接接触传播,当仔猪吸食乳汁时,会受到该病侵袭,或者,以呼吸道方式传播。因母猪免疫力强,初乳中的免疫抗体能够对仔猪形成有效保护,不会出现大范围发病和死亡,一旦断奶,感染率增加。通常情况下,传染性肠胃炎传播速度很快,仅需数日,便能够在猪群中蔓延。发病初期,伴有呕吐症状,随后出现频繁水样腹泻,粪便呈黄、绿、白等色,携带有凝乳块。猪群患病后,口干舌燥,出现脱水情况,体重下降,尤其是仔猪,病情更严重,胃部含有大量凝乳块,无论胃底粘膜,还是小肠都伴有轻度充血,内含泡沫状液体、尚未消化的凝乳块,肠壁非常薄,半透明。
实验室检验。在病检过程中,需要进行免疫荧光抗体、仔猪接种、血清抗体监测等不同试验。
流行特点。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便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冬春季节,外部天气过于寒冷,成年猪、仔猪均出现腹泻症状,过了数日,成年猪康复,一些仔猪死亡。该病会对各年龄猪群产生侵袭,一旦仔猪患上该病,死亡率在50%—100%之间。
症状和病变。猪群患该病后,出现呕吐、脱水、水样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类似于传染性胃肠炎。在小肠部位发生病变,肠管扩张,充斥黄色液体,肠壁薄,肠系膜淋巴结水肿。病猪的肠绒毛上皮、肠系膜淋巴结部位都含病毒,排便时,会对环境、饲料、饮水、食具等产生污染,外部天气过于寒冷,更易危害断奶后的仔猪。
实验室检验。无论使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荧光抗体,还是免疫电镜,都能够对该病毒、抗原体等进行检测。
流行特点。轮状病毒与仔猪白痢疾并发,混合感染,常见于早春、冬季、晚秋,死亡率低,成年猪呈隐性感染。一经感染,肠道内携带病毒,排便后,对环境产生污染。倘若圈舍过于潮湿、寒冷,卫生状况不佳,很容易增加发病率。
症状和病变。仔猪感染轮状病毒后,出现厌食、呕吐症状,粪便或黑或灰或黄,呈水样、糊状。患病后,胃部充满凝乳块、乳汁,肠壁较之前更薄,内含灰黑或灰黄液体。当病毒进入机体之后,对蛋白分解酶、胃酸具有良好的抗性,到小肠后,受胰蛋白酶影响激活,对小肠绒毛顶部上皮产生感染,增殖、变性、溶解、脱落等,吸收不良。一经患病,影响乳糖消化,电解质发生转移,出现水样腹泻。仔猪不足8周龄,发病率在50~80%之间,同时感染大肠埃氏菌,病情严重。
实验室检验。轮状病毒的检测离不开荧光抗体、免疫电镜。
细菌性腹泻病包含猪痢疾和仔猪黄痢两类。
流行特点。猪痢疾也属于肠道传染病,不受年龄、性别、品种限制,刚断奶的2-3月龄断奶后猪群常见,死亡率高,仔猪、成年猪等发病率低。该病不受季节影响,传播速度慢,流行时间长,受各类应激因素影响。
症状和病变。刚发病不久,同群猪陆续感染,病情过于严重,还会出现死亡情况,即使痊愈后,生长发育也非常迟缓。刚发病时,呈急性症状,食欲不振、下痢、喷射状水泻,粪便中含血液、黏液、血块。随着发病时间延长,粪便中含脱落的粘膜、纤维素等,呈灰、黄色,伴有腥臭味。
实验室检验。镜检、染色镜检、分离培养,依据形态、培养特性、运动情况等,把猪痢疾密螺旋体鉴别出来。
其作为一种常见传染病,死亡率高,根源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综上所述,腹泻病在猪饲养过程中频发,且类型多样。诸如,传染性肠胃炎、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猪痢疾、仔猪黄痢等。养殖场或养殖人员要依据猪群发病情况,结合流行特点,对猪腹泻病类型加以判断,了解症状和病变情况,通过实验室检验,明确发病原理,达到良好的诊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