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静
(河南省鹤壁淇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鹤壁 456750)
鸡大肠杆菌的病发,主要是由于环境的恶劣或突变而造成的,是由于鸡的肠道感染大肠埃希氏菌,而引发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特征就是鸡出现败血病、全眼球炎、输卵管炎等症状,一旦发病会严重影响鸡群的生长速度和质量,甚至造成大量死亡,不利于家禽养殖业的顺利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鸡大肠杆菌病的分析和研究,寻找有效的诊断方式和防治措施,旨在为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与壮大提供更多的保障。
鸡大肠杆菌是一种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感染而疾病,且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和传染性,主要的传播途径大体可分为三种:
第一,垂直性传播。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传播方式,鸡蛋通过与患病母鸡粪便的接触而受到的污染,大肠杆菌会依附在鸡蛋的外壳上,逐渐向内侵入。
第二,接触性传播。如果鸡舍的通风效果不好,或者是氨气浓度含量太高,会造成鸡呼吸道粘膜的损伤,大肠杆菌就可以通过空气、水源、饲料等,进行接触性传播,对鸡的呼吸道进行感染,然后再进入到鸡的气囊中,引起败血病、气囊炎等病症。
第三,继发和混合性感染。鸡大肠杆菌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由于气候突变、通风不良等因素的诱发,而导致的继发和混合性感染。
第一步,对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将病鸡或患病死亡鸡的心血、肝脏等病变组织进行无菌采集,以琼脂平板和肉汤为载体对其进行接种培养,温度要控制在37℃左右,培养20h后再进行抹片。然后将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齐整的半透明小菌落进行划线处理,利用麦康凯琼脂板为载体对其进行接种,在37℃的环境中培养20h。
第二步,染色镜检验。通过染色镜对第一步中的诊断进行验证,首先合理的选择培养物,对其进行涂片和染色,然后通过染色镜进行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进行观察。
第三步,开展生化实验。首先为纯培养物接种选择生化培养管,然后对其进行生化实验,包括乳糖、蔗糖、麦芽糖等,最终得到阳性的甲基红实验结果。
第四步,测定致病力。将营养肉汤中接种的分离菌,在37℃的温度环境中培养20个小时,然后进行降温保存,用无菌的生理盐水对纯培养物进行清洗,然后注射进三只小白鼠中,并对其进行观察和记录,最终判定该菌种的致病力。
3.1.1 控制环境管理
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原因多事因为环境和温度的变化,因此,为了降低鸡群大肠杆菌的发病频率,养殖户一定要对养殖环境进行严格把控。可以结合鸡场的实际情况,为鸡群建立一个动态化的监管机制,对鸡群的成长进行时时关注,降低养殖环境对鸡群健康成长的威胁,特别是在现代化的规模养殖中,养殖者一定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标准流程进行建构,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实施防御措施,进一步提高鸡舍的环境水平。首先是考虑静态因素,如常见的温度、通风、卫生等条件,同时注重鸡舍的养殖密度,防止过大的养殖密度,为大肠杆菌的感染和传播提供有利条件。其次就是动态因素的考虑,如外来人员和运输车辆的进出、设备维修等产生的噪音等,都会对鸡舍的养殖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引起鸡群的应激反应,为鸡群的发病埋下伏笔。如果在此期间,养殖人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导致鸡群的大面积发病甚至死亡,进而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
3.1.2 加强饲养管理
俗话说“病从口入”,因此,在进行鸡大肠杆菌病的防御过程中,养殖者不仅要注重鸡饲料的科学配比,还要保障鸡饮用水的卫生安全,同时加强对鸡舍卫生环境的清洁和管理,为鸡群创建一个安全卫生的生长环境,有效降低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
3.1.3 进行疫苗接种
虽然由于鸡大肠杆菌血清类的复杂性,接种疫苗的效果会有所折扣,但依然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一旦发现鸡场有病鸡出现,一定要第一时间对鸡群进行大肠杆菌灭活疫苗的接种,有效控制大肠杆菌病的扩散。
3.2.1 药敏试验
所谓的药敏试验,指的就是利用药敏试纸,对经过分离的细菌进行试验,根据实验结果,判断鸡大肠杆菌对新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新诺明、土霉素等药物的敏感度,然后根据试验结果,将各种药物的功能进行有效结合,既能预防又能治疗。
3.2.2 西药治疗
鸡场内如果出现大肠杆菌病例,应该第一时间对病鸡进行高敏度的药物治疗,同时,加强对病鸡营养的补充,提高病鸡的机体抵抗力,还可以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诺氟沙星,增加病鸡肠道内的有益菌,对其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在规模化养鸡的过程中,大肠杆菌病是最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鸡群的健康成长和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大肠杆菌传播途径、防御措施、治疗措施等的分析和研究,探寻最有效的防治之法,为家禽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