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红
(郏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郏县 467100)
郏县蛋鸡养殖生产方式主要为规模养殖,2018年,约占全县饲养总量的78.6%,年存栏2000只以上的规模蛋鸡场23家。当前,郏县规模蛋鸡场疫病流行现状如何,有什么特点,流行趋势怎么样,这些问题还是未知数,还没有系统、全面和客观调查。为摸清郏县蛋鸡规模养殖场疫病基本情况,找到发病规律,进而总结出防控措施,为养殖场建立科学、严谨的疾病防控体系提供建议和参考,笔者于2018年1~12月,对郏县18家规模蛋鸡养殖场开展了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全县18家规模蛋鸡场。
①查看2018年被调查蛋鸡场的疫病防治生产记录,走访技术人员,了解发病特点,统计病例,梳理归纳疫病特点;②无菌采集每个蛋鸡场鸡只血液542份,送郏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河南农大动物医学院实验室,重点监测鸡曲霉菌病、鸡毒支原体感染、新城疫、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常见疫病。
共调查病例3452个,记录发病时间、种类、蛋鸡日龄、免疫情况、临床症状、诊治和发病原因等多方面内容。
夏天气温高,雨水多,加上一些养鸡场饲养管理跟不上,鸡舍氨气、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大,容易发生大肠杆菌病、鸡痘、肠毒综合征、中暑、鸡白痢、球虫病和黄曲霉素中毒等疾病。夏季发病1321例,占38.26%。冬季天气寒冷,通风不良,鸡舍卫生条件差,多发呼吸道疾病。如,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慢性呼吸道病、鸡感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等。冬季发病1556例,占45.07%。无论是夏季或冬季,蛋鸡疫病均高发,且病种复杂繁多。
混合感染病例2872例,占83.19%。单一感染病例为12.61%,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病例最多,为75.3%,其次为细菌性和寄生虫病混合感染占23.36%。如,大肠杆菌病和呼吸道疫病,鸡白痢和鸡球虫病,传染性支气管炎和支原体等。混合感染给疾病诊断和治疗增加了难度。
18个蛋鸡场每年都按照免疫程序对鸡新城疫、法氏囊和禽霍乱等常见病进行免疫。但是,依然有病鸡零星发生,甚至整群、整批次爆发。
蛋鸡感染病毒而发病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35.8%,高于细菌病、寄生虫病等其他类型的疾病。病毒性疾病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冬季以及气候多变、温差剧烈的时期。统计结果显示:禽流感病例占全部病例的比例高达21.14%,尤以感染H9亚型禽流感病毒为主。蛋鸡养殖中另一种常见病是新城疫,调查发现典型新城疫因为疫苗接种的普及,其发病率在当地已大大降低,但非典型病例还是时常出现,并容易诱发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蛋鸡的产蛋率出现降低,畸形蛋数量增加。
蛋鸡的球虫病一年四季皆有发生。球虫病占26.41%。每个蛋鸡场都有该病发生。有5家蛋鸡场鸡球虫病例达到32.00%以上。雏鸡、育成鸡为主要感染对象,且易造成较高的死亡率,开产后带虫的蛋鸡很少死亡,但产蛋性能受到影响,其已然成为郏县蛋鸡规模场的“三大疾病”之一,给鸡群的生长发育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饲料营养不平衡、含有被污染的霉菌毒素、饲料颜色、形状以及气味的改变等引起鸡群肠道应激;鸡舍外部环境,如气温、湿度、噪音和通风等引起鸡生理机能变化。例如,鸡中暑就是由热应激造成,是鸡只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及生理机能趋于紊乱而发生的一系列的异常反应并且伴随生产性能下降,甚至出现热休克和死亡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转圈、驱赶惊吓等也是应激因素。
蛋鸡规模养殖户养殖技术与经验不够熟练,管理粗放、无序,诸如鸡群生长期光照过强、过长而诱发鸡群“啄癖”的发生。如饲喂饲料随意自配而致鸡群营养不良,或者考虑价格因素而购买小厂家低廉饲料,鸡料品质难以得到保证,从部分患病鸡场送诊时附带的饲料的检测结果可知,规模养殖蛋鸡发病的一个诱因就是原料中出现的霉菌毒素。
一是受到本地区传统卫生习惯的影响,规模养殖户很少能做到及时、有效、彻底清理场舍内外的粪便、垫草、垃圾和病死鸡等有害废弃物;二是基本消毒制度的缺失,鸡场难以坚持一贯的消毒,邻居、兽医人员、车辆等随意进出,长期暴露于野外环境中的饲喂器具不能定期清洗,更很少消毒;三是对野外环境中的昆虫、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鸟类的危害关注不足,造成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1]。
在药物使用方面,养殖户使用预防药物没有针对性,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用于疾病预防,在鸡群出现疾病后,未经确诊即凭“经验”盲目使用抗生素加抗病毒药物,效果不理想还会成倍追加剂量,从而使得鸡群出现严重的耐药性,显著影响了药物的平时预防与临床治疗效果。在疫苗使用方面,养殖户以为只要按照既定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即使其他防疫措施不到位也不会发病,忽视了消毒药的使用、疾病预防关键期的用药等,在疫苗使用中只知接种而不知免疫监测和抗体水平检测,免疫效果无法保证,特别是在使用具有免疫抑制性的疫苗时,有可能在免疫抑制期内诱发感染或混合感染相应类型的疾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