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玲
(重庆市大足区玉龙镇畜牧兽医站,重庆 402360)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一旦羊感染了此种病症,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羊皮、羊毛劣质,怀孕母羊流产等症状,病死率大约为30%。因此,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此病症,还应该在充分掌握病因的前提下将防治工作落实好。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要晚于一些发达国家,再加上未广泛普及相关的饲养管理知识,因此,导致了畜牧养殖期间出现了管理不正确、不合理的现象,从而为畜牧业生产带来了安全隐患。因此,在养殖期间应该定期对圈舍进行清洁消毒,以此来确保其洁净性,以防繁殖大量细菌病毒,进而对羊群的健康产生威胁;另外,要确保圈舍的通风性,注意采光,保证羊群的空气质量;控制好圈舍的温度,以防温度较高而导致羊群感冒;除此之外,在进行舍饲时还要确保饲料为全价料,主要是为了避免羊群因缺乏营养而导致其体质较差,从而提高患病率[1]。
冬末春初是羊痘病毒的高发期;另外,由于羊痘病毒不耐热,再加上夏季炎热、光照时间长,杀死了较多的羊痘病毒,只有一些被潜伏,因此,在夏季,羊痘病毒不易发病,然而,在秋季,发病率却开始逐渐提高。我国的大多数土地均为温带大陆性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因此,四季变化明显交替,季节对羊痘病毒造成的影响,在生产期间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冬末春初和秋季是羊痘病的高发期,因此,应该加强管理羊群,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将一定量的中药添加在羊群的日常饮食中,以此来提高其抵抗力。
羊群常常会携带一些寄生虫,寄生虫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因素,大多数寄生虫均携带病毒。因此,在开展羊群防疫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定期对羊群进行杀虫或接种疫苗。杀虫能够立足于寄生虫的角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患病率,注射疫苗能够提高羊只的免疫力。羊痘疫苗属于一种包括了血清抗体的羊毒抗体,能够对羊痘进行有效预防,从而发挥出了降低患病率的作用。
首先,加大对饲养的管理力度。羊痘病症与饲养管理环境、气候季节和个体差异息息相关。因此,在开展常规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对饲养的管理力度,以此来确保羊群密度的合理性和圈舍的清洁性,与此同时,为了减少饲养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还应该采用严格的消毒方法。一旦发现了疑似病例,就必须对病羊进行隔离,注意平时的防暑降温,并在冬季将补饲处理落实好,在确保其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提高其免疫力;其次,对引种安全引起重视。进行引种前,全面调查目标区域的疫情,以此来排除羊痘病症,引种之后,应该将环境消毒和临床观察工作落实好,并且隔离观察两个月,无任何病症以后,经过消毒才可以与大群一起饲养;再次,加强预防接种。就之前发生过羊痘病症的区域而言,每年均应该定期采用羊痘冻干苗实施接种处理。具体方法体现如下:在羊的股内侧皮内处接种0.5~1ml疫苗,接种完6d以后,在羊体内就会产生抗体,免疫期为12个月;最后,加强技术培训。针对饲养和技术人员定期组织开展常规的技术培训工作,从而不仅有助于他们充分掌握防疫和管理技术,而且还能够在提高其素质水平的前提下减少损失。
第一,对疫点进行划定。羊痘一旦确诊,应立即将疫区的划定落实好,同时封锁疫区并对其进行隔离处理,防止因控制不合理而导致病原的传播;第二,对未出现临床症状的羊群,应采取紧急接种措施。具体操作方法为由安全区逐渐向威胁区推进,防止接种针共用造成交叉感染[2];第三,病死羊处理。病羊尸体不得随意乱丢,应在远离水源区域将其烧毁或深埋,并及时对运输路线和最终处理场所进行消毒;第四,病羊治疗措施。采用含量为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病羊的患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药浴处理措施,或者是应用野菊花、忍冬藤煎汤方法来洗涤病羊的患部,然后再使用碘甘油进行涂擦,并按照其病程的不同采用中药治疗法,从而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五,解除封锁。治疗结束后,当最后1头羊全驱后,对环境和羊体表面进行最终消毒,观察两个月未有新病例出现后,就能够将疫区的封锁解除;第六,羊舍处理。就羊痘病毒而言,其在空圈舍环境中依旧能够存活六个月,为此,十分有必要针对其实施消毒处理。首先,将被污染垫料、污水和饲料的无害化处理工作落实好,采用2%杜尔马林和烧碱液对羊舍、物品等进行全面消毒,最好每7d进行一次消毒,60d之后针对新羊实施入舍饲养处理。
综上所述,羊痘是羊饲养过程中常见的感染性较强的病症类型,并且较易因此而引发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冬春季节是羊痘病的高发期,这主要是因为羊痘病毒不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和抗热能力,所以,在冬春季节其发病率非常高。因此,应该将羊痘的防治工作落实好。此外,要想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有效地预防羊痘,就应该针对羊痘发病病因和防治措施展开深入研究,并且落实好常规的防治工作,以此来确保养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