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璞 赵 宝
(1.西安市高陵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高陵 710200;2.陕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西安 710015)
布鲁氏杆菌经由皮肤或消化道进入到牛羊牲畜体内,随淋巴液流入牛羊淋巴结中,部分布鲁氏杆菌被牲畜体内的巨噬细胞消灭,残存的病菌保留在牛羊体内迅速繁殖、形成病灶。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布鲁氏杆菌将会进入到牛羊的血液循环系统中,引发败血症。染病公畜会呈现出睾丸肿大、副睾丸发炎症状,染病母畜会出现子宫内膜炎、关节炎等症状,妊娠母畜还会引发流产问题。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与实地走访工作,可以发现感染布鲁氏杆菌的病畜以及带菌牲畜均是牛羊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中以患病流产的妊娠期母畜最为危险。该传染病多发于牲畜繁殖季节,在成年母畜、公畜中较为流行,幼龄牲畜较少感染该疾病。同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与畜群间的合群、交配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带菌牲畜食用过的饲料与饮用水也是其主要传播媒介。在易感畜群方面,老龄牛羊的染病率要高于壮年与幼龄牛羊,山羊染病率高于绵羊,人在接触过染病牲畜后也会感染该疾病。
从该传染病的流行原因角度分析,其一是养殖户缺乏对布鲁氏菌病危害性的认知,部分养殖户在购入牛羊时即会携带患病牛羊或带菌牛羊,在母畜生产环节未能针对胎衣、胎水进行技术处理,缺乏对畜产品质量的检查与把控,养殖人员缺乏良好生活习惯、与易感牲畜直接接触等,都是造成布鲁氏菌病传播的重要原因。其二是牲畜流通环节缺乏把关机制,动物检疫机制存在滞后性,经营者将未经检疫的牲畜私自售出,加速了该病的传播与流行趋势。其三是饲养管理不到位,饲养者在发现患病牛羊后未能及时将其隔离,也并未及时进行食槽、水槽、圈舍的大面积无死角消毒,饲养环境恶劣导致牲畜体质较弱、抵抗力较低,进一步造成了布鲁氏菌病的大范围传播。
规范化检疫机制的建设真正能够从源头控制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发生、阻止其进一步蔓延,要求动物防疫管理部门务必要落实规范化牛羊检疫工作机制,当牛羊幼畜进入断奶期时执行统一的牛羊布鲁氏菌病检疫工作,记录患病的新生牛羊数据,并将患病母畜进行隔离,最大限度防范传染病蔓延。同时,动物防疫部门应当定期针对管辖区域内的成年牛羊实施防疫计划与检疫工作,一旦发现存在患病牛羊则需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配合专业检疫机构做好疑似病例的确诊,针对患病严重、传染性极强的病畜进行捕杀与无害化处理,控制疾病的再度传播。此外,还需加强日常检查、落实常态化疾病监测工作,与养殖户之间保持密切沟通关系,一旦发现畜群中存在不明原因的母畜流产问题时,则需立即启动隔离机制、排查流产原因,针对流产母畜及幼畜进行血清检验,发现检验结果为阳性时则启动病畜处理机制,并进行污染区域的彻底消毒处理,为疫区内牲畜接种疫苗。
管理部门应当敦促养殖户保障牲畜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杜绝牛羊粪便在养殖区域内长时间堆积而为病菌创造生存环境,并定期针对养殖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同时,还应当制定外来人员准入制度,禁止非养殖人员随意进入到养殖场所内,针对养殖区与养殖人员生活区进行严格分区管理,最大限度防范布鲁氏杆菌的滋生与传播,切断人畜交叉感染渠道。
动物防疫部门应当联合当地农技部门开展通力协作,针对牛羊繁育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尤其加强对引种繁育工作的控制,由农技部门借助农技推广契机向养殖户普及牛羊自繁自养技术,在引进优良品种时采用冻精技术,针对引进畜种进行严格检疫管理,依照分栏饲养的方式开展配种工作。规模化养殖场应定期对场群进行布病监测净化,在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的家督指导下对阳性家畜一律扑杀并无害化处理。积极与当地疾控中心合作,定期对饲养员和技术员进行布病检测,确保人员与场群的健康。
此外,布病高发区,可在当地动物疫控部门的指导下,对高发区的牛、羊进行接种免疫,非高发区或者净化区要免疫必须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经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免疫,禁止私自免疫。还应当健全相应的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治辅助措施,联合农技部门开展羔羊床上培育、牛羊温室圈养等技术的推广工作,大力推行牛羊牲畜分群管理与轮牧措施。在污染区消毒处理环节,可以选用5%克辽宁、5%来苏儿、10-20%灰乳等药剂进行消毒剂调制,采用焚烧、深埋等方式进行流产幼崽、胎盘胎衣处理,进一步提高牛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水平。
鉴于牛羊布鲁氏菌病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广,因此务必要积极开展综合防治工作,将其纳入到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控规划中,健全牛羊检疫机制与养殖户补偿机制,实行区域化防控管理,加强产品流通渠道监控与牲畜调运市场监管,最大限度控制疫情在牛羊牲畜间的蔓延及人为传播,从而提升综合防治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