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发业
(武汉轻工大学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在规模化养猪环境下,猪群处在比较高的饲养密度当中,所处环境比较集中,如果猪舍环境出现巨大的变化,造成猪舍的卫生水平不满足指标,则就导致疾病更易侵入,最后使得生猪感染上疾病。除此以外,因为规模化养猪场的管理及饲养者并未掌握相关的养殖技能,造成饲养管理不到位、抗生素等药物未按规定使用等诸多问题,不仅无法发挥相应的药效,同时还会影响猪群的免疫力,引起各式各样的传染疾病。猪病的大面积爆发将会对生猪的繁育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导致生猪繁育周期不规律、生育能力大幅度降低,造成猪场面对非常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免疫抑制性猪病的出现,必然会大大加剧猪病的感染以及传染。所以,规模化养猪场应当深入分析猪病流行特点、采取合理高效的措施,以加强对各类猪病的防控。
猪的机体由于受到猪瘟病毒的入侵而引发传染疾病,此传染病具备热性与急性等特征,传染性比较强。近几年内,在国内规模化养猪场内,猪瘟病主要表现出周期性流行的特性。低毒力株寄生于猪瘟病毒中,如果妊娠期母猪有感染,则会造成母猪出现带毒综合征,严重影响胎儿安全,此是猪先天性肌肉颤抖、死胎出现的关键原因所在。
这种猪病是近些年来在规模化养猪场发现的新型传染疾病,此种疾病的发病率达到了60%,并且还会造成大约1/2的猪死亡。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加大对此类疾病的研究力度,在圆环病毒2型猪病出现的同时通常还伴有呼吸综合征,造成猪病表现出混合感染的特征。
蓝耳病有着比较高的发病率及较强的传染性,临床主要表现为体温明显升高,并且还伴有结膜炎、咳嗽、眼睑水肿以及气喘等各种症状,有些生猪还会出现身体乏力、难以站立以及共济失调其他等问题。其中,仔猪患有蓝耳病的概率为100%,死亡率在50%以上;处于妊娠期的母猪如果感染此病,则极易导致胎儿流产,成年猪的死亡率同样比较高。蓝耳病在外界环境当中的生存能力比较差,因此需强化对环境的消毒处理,及时消灭环境当中的病毒。
一般而言,在规模化养猪场内出现的疾病并非是由单一的病原所导致的,而是由2种及以上的病原体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染而造成的,比如呼吸综合症病毒和猪繁殖能够继发感染猪链球菌病、猪喘气病和猪肺疫的混合感染等等。在规模化养猪场中,呼吸道疾病的产生通常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又可称作“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主要是由各类病毒、细菌互相作用而导致混合感染。因为规模化养猪场的养殖密度相对较大,如果有病原侵入,则疫情就会迅速传播,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规模化养猪场内,有些传染病病原在流行时会受到外界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出现变异,有些病原毒力提高、有些病原毒力降低,产生全新的血清型与变异株。若这时猪群的免疫水平千差万别,则会导致某些疾病在猪群中流行开来,表现为非典型性症状,例如目前规模化猪场内出现的猪瘟大都是非典型猪瘟。当旧病以全新的面孔出现时,就极易造成误诊或者免疫失效。
伴随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养殖密度日益增大,病原侵入后则会迅速传播、繁殖,引发接触传染性疫病。在规模化养殖环节大都采取分段饲养的形式,加强了猪养殖环节的流动性,加速了病原在健康猪群内的流行及蔓延。并且,频繁的称重、转群、并群、分群等,造成猪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非常容易产生应激,进而导致内分泌异常、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
目前,国内很多规模化养猪场均是基于家庭饲养而形成的,伴随饲养规模的日益扩大,相应的能力并未有所提高,对于饲料、药物以及添加剂等喂养物的质量难以把控。再加上市场经济推动着兽药与饲料加工厂家互相竞争、降价,国家及地方政府机构对于兽药、饲料的加工、销售等监管不到位,造成规模化养猪场购买的是不合格的兽药、饲料以及添加剂等,从而造成猪的营养代谢、中毒性疾病大量出现。
当前,很多规模化养猪场都缺少了解猪病防控的兽医工作者,并且没有对应的疫病诊断监测设施,再加上部分规模化养猪场的免疫流程不科学,进而导致疾病控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如果规模化养猪场内出现猪病则难以控制与净化。
在养猪场的四周及场区内空地上种植更多的青草与树木,以达到绿化环境的目标,并且需在养猪场两旁种植上行道树,在所有猪舍间均需种植树木,所选取的树木种类为树形高大且生长快速的落叶树;对于场区内的闲置地,则应选择种植花草、蔬菜、灌木等等,同时需确种植密度的合理性。有些养猪场的条件相对较好,对于此种类型的养猪场,尽量围着场区种植防风林,防风林的宽度保持在5~10m为宜。从养猪场环境卫生机制角度来看,以传统形式的防疫保健为基础,以猪的生物学特点为主要参考,以规模化养猪为具体对象,对其提出有关需求,在养殖过程中,运用各种措施,主要有优化养猪场布局、加强内部设计等等,创建优良的环境,有助于猪的繁衍和生长。老鼠、蚊子、苍蝇等极易进入到养猪场中,因此需定期对其进行灭杀,切断所有可能的疾病传播媒介,在较大幅度上减少规模化养猪场出现猪病的概率。除此以外,场区内比较容易生出杂草,需定期加以清除,同时将阴沟填埋好,从根源层面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第一,提供高质量的全价饲料,加强猪群整体的免疫力。无论市场情况如何,都需要确保猪养殖的营养需求,饲料厂家提供的营养配方不得胡乱更改。大量研究表明,肽制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动物机体的生产繁殖能力以及免疫能力,可以增强猪群抵抗应激的能力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在日常饲料喂养过程中,可合理、适量地加入部分生物活性药物,此些药物可以使得猪仔有效避免断奶后出现应激反应,大大提高仔猪的免疫力。与此同时,日常需要保证提供给猪只以完全干净的饮水。
第二,严格把控猪舍的温度,并且防止有害气体的进入。场区内的所有猪舍都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确保猪舍内部有新鲜的空气,减少氨气、硫化氢等其他气体的排放,借此以降低呼吸道传染疾病在猪群内的发病率。并且,还应该严格把控猪舍的温度,确保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细菌、病毒滋生;夏季要完成好防暑降温工作,冬季则需完成好防寒保温工作,将早晚温差控制在最低水平上。
第三,科学分群,提高饲养密度的合理性。猪群不得过大,确保每个猪舍内饲养的猪只不得在15头以上;尽量缩减混群以及猪群转栏的次数,进而降低猪群应激反应,确保猪群可以生活在“安静、舒适、洁净、干燥”的良好环境中。
一方面,激励规模化养猪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养殖,提倡创建生态型养猪场,并且开展立体化养殖。比如,在立体化养殖过程中,将猪只排出的粪便用于沼气发电、对残渣污水等进行相应的处理以后可运用于肥田,如此不但可以降低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同时还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优化猪舍的养殖环境,大幅度减少养殖的成本费用。另一方面,构建整体性的疾病防控机制,经过加强管理,养殖工作者应积极参与有关的学习及技术培训,并且还需完善规模化养猪场内的自由诊疗设施,在猪场产生猪病时可及时对病猪进行治疗。
首先,制定科学的免疫流程,实行计划免疫。所谓“免疫预防”,主要是指人工向动物接种某种类型的疫苗,以使得动物对于此疾病形成独特的抵抗力。接种疫苗必须要根据合理的免疫流程,同时应当运用有效的疫苗。由于并不存在一种可运用于任何猪场的免疫流程,因此规模化养猪场及饲养人员需要与当地的动物疫病防治单位、科研专家、又或是兽医等进行合作,充分考虑猪场环境、季节以及饲养水平等相关因素确定起适用于该养猪场的免疫流程。
其次,有计划性地开展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对免疫预防的有效补充及应急补救方式。比如,在秋季温度开始下降时,可在猪饲料中适量加入能抵抗呼吸道疾病的药物;在冬季猪舍潮湿、寒冷时,可适当加入抗腹泻的药物;在母猪分娩前后时期,运用抗产褥热与乳腺炎的药物;对新进仔猪、新生仔猪、转群分栏猪以及断奶仔猪等采取药物预防的措施,都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在用药过程中,还应当关注配伍禁忌以及严格遵循停药期的相关规定。不管是拌料用药又或是饮水用药,都需保证浓度的均匀性,在饮水用药以前应该先停水2~4 h,用药剂量应按规定添加,不得随意增加用药量。在用药阶段,应当密切关注猪只的状态,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则应立即处理。
兽医站应定期安排专人到规模化养猪场内对所有猪只开展充分的健康检查,要求猪场构建、落实疫病隔离机制。构建疫病隔离机制可以高效切断猪病的传播渠道,减少传染范围。比如:若某个养殖场想要购进种猪,则需要通过兽医站的检疫,在检疫达标以后才可准许进入到养猪场中,同时新购进的种猪需实施1个月的隔离饲养,通过检验健康、无疫病并且全身消毒后方可进行猪群集体饲养。除此以外,养猪场需要将淘汰掉的病猪集中于隔离区内饲养,通过治疗以后,再按照具体恢复状况来确定是否继续治疗、还是重回场内群体饲养。最后,规模化养猪场在生猪饲养时应严格遵守“四不”的基本准则,也就是对于病猪的“不上市、不出场、不屠宰、不食用”准则,从而保证生猪的出栏质量以及后续的食品安全。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规模化养猪场仍然深受各种猪病的影响。未来,可通过采取改善养猪场的环境、强势饲养管理、优化科学养殖及综合防控机制、合理使用药物以及全面贯彻隔离制度等措施以加强对猪病的防控,从而推动规模化养猪场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