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江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旗农牧局动物防疫防控中心,内蒙古赤峰 052350)
羊疾病控制过程中已疾病预防为主,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避免出现大规模疫情,依据实际的羊病特点和爆发规模,做好应急预案。目前我国羊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质量还需要不断提升,其中基层推广工作以及我国现有的养殖技术都成为局限因素,我们需要具体分析原因,提升羊养殖产业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羊病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普通疾病、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本文将针对不同类型疾病的产生原因与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羊群的普通疾病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等。在羊群饲养过程中,由于管理模式、饲养方式、羊群营养代谢失调等都可能引发疾病,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便是内科疾病。以胃肠炎为例,羊在患病以后通常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泻,如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整个羊群受到感染。对于此类疾病,应及时采取消炎治疗措施,用5%葡萄糖注射液行静脉注射,每2d/次,也可以服用50~100ml的痢菌净,或者服用8~15g的止泻颗粒粉。
羊群传染性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支原体、病原体、细菌等引发,通常情况下,细菌与病毒可在羊体内大量繁殖,对羊的内部器官产生严重影响,对羊体机能造成巨大损伤,出现严重疾病甚至死亡,为养殖户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在一系列羊群传染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便是胸膜炎与肺炎,属于急性传染疾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当羊群患病以后,羊的体温很快上升,并伴有呼吸道炎症,主要症状为呼吸不畅、精神萎靡,如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传染给更多的羊,出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严重损害养殖户效益。对于此种疾病,应在羊患病后立即进行诊治,采用葡萄糖进行静脉注射,再利用2g红霉素取得较好效果,但在使用红霉素时应适当,每五天使用一次[1]。
羊群中的寄生虫类型主要为蛔虫、线虫、螨虫等,这些寄生虫存在于羊体内,导致多种疾病发生。此类疾病的发生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群发性特征,可对羊体的内脏器官带来较大危害,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羊死亡。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为羊吸虫病,一般发生在潮湿的环境中,且该病还可诱发其他疾病。对此类疾病进行治疗的关键之处在于寄生虫的清除,可以使用硝氯酚进行治疗,以0.3~0.4g/kg的比例使用硝氯酚进行治疗。另外,做好养殖场的清洁工作,保持羊圈环境干净卫生,对于不能改变潮湿环境的养殖场来说,应做好驱虫工作,每年要保证3次以上[2]。
有效的养殖环境管理利于减少病菌滋生,在羊疾病预防上作用显著,且能够降低感染风险。在日常的养殖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做好圈舍消毒和清理工作,严格控制羊饲料质量,对变质饲料进行处理。病死羊要实施无害化处理,包括深埋、焚烧等。羊只生长环境对其自身的疫病感染几率有很大影响,可见,管理人员要强化对羊圈的规范化管理,结合羊的生长状态提升养殖管理工作针对性,如:孕期母羊、育肥羊应采取精细化管理,严格做好养料监督,保证羊充足的供水以及水源无污染、干净。
羊病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应积极参考国内外成功经验,在国家各级主管部门的带领下,使各个相关部门互相协调,集中资源,制定出长期高效的羊病防控工作计划,从而使羊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净化。另外,应针对羊群建立严格的隔离、检验制度,避免羊病疫情的爆发。还应与媒体相结合,通过视频传播等形式加大羊病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公众了解羊病,并做好预防工作[3]。
养殖人员尽可能自家繁殖,如果引进新的羊群应与原有羊群分离一段时间,观察无病菌或异常后混养。通常观察时间在45天,如果观察期察觉羊有异常应立即联系售卖方退回,同时进行圈舍消毒、清理,防止有病菌传播[4]。目前我国的基层羊养殖户对免疫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如果有羊只感染疫病,则很容易引起羊群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基于此,养殖户目前就需要树立羊群免疫处理意识:首先,羊出生后结合本地的常见羊疫病落实免疫工作,提升羊群基础抵抗能力;即使有羊疫病出现,羊群感染概率也会下降。其次,在春天、秋末展开杀虫,选择光谱杀虫药,减少寄生虫引起的疫病。
综上,羊疾病目前流行趋势主要体现为爆发性、集中性特点,这对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来说难度不断增加,需要基层畜牧兽医及时做好病情判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蔓延,减少羊养殖的经济损失。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增加羊养殖经济效益,本研究对羊疾病发生原因和常见疾病防治措施展开分析,希望能够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羊养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