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矮小和发育迟缓综合症

2019-02-12 19:12
兽医导刊 2019年17期
关键词:呼肠肉鸡病原

艾鑫/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肉鸡矮小和发育迟缓综合征( Running and stunting syndrome,RSS)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快大型肉用鸡的疾病。该病最早于1949年被发现,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报道此病后被大家广泛认知。1986年我国江西首次发现本病。目前本病已遍布世界各地,呈愈来愈严重的趋势。流行病学调查及人工造病试验表明本病为传染病(Koch 原则),尚未确定病原,病毒与环境(管理、营养因素)相互作用,增强致病力,常继发细菌感染。由于该病发病原因复杂,临床诊治困难,对肉鸡养殖业危害极大。

一、肉鸡矮小和发育迟缓综合征

肉鸡矮小和发育迟缓综合征( Running and stunting syndrome,RSS),“矮小症”通常是指病鸡生长发育严重迟缓,45日龄活重仅为300~600g,病鸡羽毛生长迟缓,出现特征性绒毛头。“发育迟缓”是指病鸡生长速度暂时性抑制,体重比同群平均体重轻200g左右。这类病症又称为传染性发育迟缓综合症、营养吸收障碍综合症、鸡只苍白综合症、直升机病、传染性腺胃炎、骨易碎病或股骨头坏死。

二、病因

流行病学调查及人工造病试验表明本病为传染病(Koch 原则)。尚未确定病原,该病似乎不是由某种单一病毒引起 (研究人员曾尝试用单一病毒复制该病,但未能成功),在宿主中发现某种病毒,并不意味着该病毒一定与疾病存在因果联系,可能会发现新的病毒。其病因错综复杂,环境、营养和管理对本病的发生起有重要作用。在病原学上涉及到许多病毒,尤其是呼肠孤病毒、轮状病毒、肠道病毒、小圆环病毒和细小病毒、鸟肾炎病毒等已从临床上分离出来,或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早期的研究证据表明,呼肠孤病毒在本病中起有重要作用。但近几年来的研究显示,星状病毒在本病的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而单独的家禽细小病毒能够引起RSS的发生,在复合型肠道病原疾病中细小病毒也起有决定作用。此外,病鸡肠道内常可以分离出许多细菌,导致继发性感染,使原发性损伤加重。

有关本病的发病机理,一般认为主要与胰腺管的阻塞和肠功能失调有关。胰腺外分泌部胰管的炎性反应最终致胰腺细胞的空泡变性、胰腺萎缩和胰管的阻塞,而胰腺是分泌消化酶的主要腺体,当胰腺功能损伤时,小肠内食物的消化出现障碍,粪中淀粉、脂肪含量升高,胰酶含量减少。胰腺管阻塞导致消化酶不足、消化不良,使玉米中的色素不能有效吸收,故病鸡苍白;钙和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D)不能有效吸收,故病鸡表现为骨骼损伤,但骨骼病变可能主要与甲状旁腺结构和功能损伤有关,使其对机体钙、磷代谢调控功能降低。

三、流行病学

本病在全球范围均有发生,疫情波动(几年内高发,随后几年低发,如此循环)。可在一定地区内持续存在,有的鸡场每批雏鸡都会发病,也有的鸡场周期性发生,而且其严重性和流行频率,在各鸡场之间也不一致。本病主要危害肉鸡,对蛋鸡不产生明显影响。有证据表明,本病可垂直传播 (Dr.Rex Gunaratne),通过粪便实现水平传播,一周龄内肉鸡最易感,死亡率高峰多出现在6~14日龄。病鸡的免疫防御力较差,易引起继发感染。低温环境更易使该病趋于严重,雄性比雌性更易患本病,组织器官更易发生损伤,群体整齐度更差,死亡率更高。发病后变成矮小的鸡,且不会出现代偿性生长,因此直到上市日龄时体重仍难以增加。

该病无明显季节性特征,常常随着养殖条件、环境条件、雏鸡抗病能力、管理等因素的好坏而表现不同,饲养管理不善、营养供应不足,条件越差则病状越重,死亡率也越高,冷应激会加剧肠道的损伤程度和范围。一般而言,本病温度低的比温度高的易发病;光照弱的比光照强的易发病;饮水不充足的比饮水充足的易发病;大棚饲养的密度大、湿度大、氨气浓度高、通风不畅常致使鸡停止生长。除环境因素外,种蛋带毒也是造成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种蛋的质量、大小可直接影响本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父母代种鸡场及孵化场管理不善、消毒不严更能促进本病的传播和流行。由于粪便能够传播本病,因此当有本病发生时,应当及时清除粪便和消毒。

四、临床症状

感染鸡在约7~10日龄出现体重异常。发病率可达5%~10%,情况严重时,发病数目随年龄增长而上升,21日龄以上时有将近20%的鸡表现矮小或发育迟缓症状。除了增重抑制,还可能出现以下临床症状:1)大腿骨接近骨骺处骨折引起腿跛(股骨头坏死)。2)胫骨及喙部的颜色苍白(鸡苍白综合征)。3)羽毛生长迟缓,保持在绒毛期,尤其是头部。4)大羽毛羽根扭曲或折断,导致典型的“直升机综合征”。5)共济失调、一侧卧地,与维生素 E过氧化物引起的脑软化病相似。6)排出未消化饲料粒,以及粪便带有橙黄色粘液。

严重的矮小鸡一般在生长中期死亡,因为这时水槽升高了。如果矮小鸡能喝到水也可能活到屠宰日龄,但体重仅有400~600g。死亡一般是由脱水或受欺侮造成的,尤其是单侧腿骨折的小鸡。

五、剖检变化

剖检多以消化道变化最为明显。小肠和胰腺是受侵害严重的靶器官,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明显低下,当胰腺严重受损时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导致脂溶性维生素A、E、D3和K等缺乏。可见肠道贫血、苍白,扩张,大肠有大量消化不全食物。盲肠充满黄色带泡沫样物质,胰腺早期病变多见于小叶边缘,特别是十二指肠近端变圆,腺体缩小,苍白、坚硬。法氏囊和胸腺萎缩,腺胃肿胀,胃壁增厚有炎性反应。股骨、胫骨发育迟滞,骨变形、肋骨头肿大,呈佝偻病念珠样变化,大腿骨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或断裂。

一般根据特征性的临床与病理变化,即可做出初步诊断。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以致不同的鸡群中所发症状并不一致,临床上应与肠毒综合征、低血糖尖峰死亡综合征、球虫病、腺胃型传支等病相区别。

六、防控措施

该病由于病原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对该病尚无特效疗法。综合该病的病因和流行病学,根据其流行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防控:

1.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持舍内空气流通,降低饲养密度,搞好环境卫生,定期全面消毒等有可能减轻该病的危害;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有利于控制该病的发生、传播与流行。

2.实施小群饲养,全群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硒。鸡的营养状态与免疫机能密切相关,将健雏分成小群饲养,强化饲料营养水平,则可明显减少该病的发病几率。饲料中添加适量硫酸铜、微量元素硒,增加维生素A、E、D3和K用量对该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有助于缓解病情,促进康复。

3.实施免疫预防,发挥交叉保护作用。矮小和发育迟缓综合征的发生原因错综复杂,特别是呼肠孤病毒虽然与矮小和发育迟缓综合征有一定的关系,但呼肠孤病毒究竟是继发病原还是原发病原,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实践证明,肉用种鸡在产蛋前接种呼肠孤病毒灭活疫苗,对子代商品肉鸡仍有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对种鸡实施呼肠孤病毒疫苗和法氏囊疫苗特异性预防,可使其后代生产性能提高,发病率下降;对于商品肉用仔鸡,在1周龄接种呼肠孤病毒疫苗可提供一定保护。

猜你喜欢
呼肠肉鸡病原
春季肉鸡健康养殖要过六关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肉鸡腹水咋防治
全预混冻干PCR试剂检测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的研究
σA蛋白表位在鸭和禽呼肠孤病毒感染中的血清学诊断技术应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简述猪呼肠孤病毒感染防治
蛋鸡和肉鸡
蛋鸡和肉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