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孟,王铁铭,王士超
(1.长岭县太平山镇畜牧工作站,吉林 松原 131500;2.长岭县长岭镇畜牧工作站,吉林 松原 131500;3.长岭县三青山镇畜牧工作站,吉林 松原 131500)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常发生于生猪养殖过程中,是因为猪血浆或者红细胞内寄生虫感染所致,一旦发病对猪体内红细胞有巨大破坏,能够引起机体贫血情况发生,进而导致继发感染,通常伴有其他继发疾病,对养猪业的规模化和健康化具有较大危害。近年来,基层动物疾病防控工作和技术水平呈现出不断上升的积极发展态势,在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和预防上获取了很大进步和突破,切实提高了基层动物疾病控制机构的工作效用。本文就猪附红细胞体的流行与预防措施展开研究分析。
猪附红细胞体是导致猪出现附红细胞体疾病的病原所在,由于其属于革兰氏阴性病原体,所以能够采取苯胺类燃料法实施染色,通过姬姆萨染色(也被简称为姬氏染色)后呈现出淡紫红色。病原体的繁殖方式包括出芽分裂和直接分裂两种,不能通过无细胞培养基完成培养,临床上此病原极易失去活性,抵抗干燥环境和消毒剂的能力很低。
1960 年猪附红细胞体第一次被发现,现如今,此疾病对于世界多个国家均产生了严重危害,任何年龄、品种的猪都能够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其中发病率最高的群体为后备猪和20~50 kg 的育肥猪,此外虽然所有季节均有发病可能,但是以冬季的寒冷时节发病率相对最低,秋季和夏季温度较高时节发病率相对最高,疾病传播方式包括跳蚤、蝇、蚊等吸血昆虫等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疾病后,患猪并没有显著的疾病临床症状,所以初期及时发现存在较大难度。此外,饲养管理不科学、气温气候突变均容易引起猪群的应激反应,进而加快附红细胞体在猪机体内的大量繁殖,增加感染此病的几率。
此病具有一定时间范围的潜伏期,基本在6~10 d,不排除个别患猪长达数月的潜伏期情况,感染猪附红细胞体以后患猪发病前期症状不明显,主要包括大便硬干、拒绝进食、反应缓慢、四肢颤抖且软弱无力,随着病情发展,进入后期阶段患猪开始水样腹泻,粪便呈灰黄色,十分稀薄,小便颜色越来越深,猪机体诸多地方皮肤开始发绀,存在指压褪色的现象,以腹股沟、四肢、耳廓和后备为主要部位,患猪眼结膜相较于正常猪明显苍白。
急性发病患猪病情死亡率更高,病情恶化更快,通常在表现出严重临床症状约一两天即会导致死亡,具有约5%的病死率。与之不同,慢性病患猪具有生长发育受到严重抑制的特点,不过死亡率较低,多为急性发病转化所致,成为僵猪的可能性很大,同时终身携带此病原体。母猪患病后会发生影响生殖性能、降低泌乳能力、流产等情况。存在急性贫血症状的患猪主要表现包括常伴黄疸并发、心跳频率加速、呼吸速度增快、食欲不佳或者废绝、精神不济等临床症状。患猪群内出现继发感染或者属于新疫区时,死亡率更高,通常增加约25%。
在初步诊断时可以依据猪附红细胞体病典临床症状,如果患猪存在黄疸、贫血、体温升现象,可以初步诊断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在确诊阶段要依据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采用补体结合实验、间接红细胞凝集实验、涂片观察和相差显微镜观察方法,其中最直接简单的方法是相差显微镜观察法,需要现在载玻片上放置患猪血液,接着进行染色。观察时,如果发现红细胞上或者血浆中存在猪附红细胞体,则能够依据此现象确诊患病。
结合环境气候变化及时开展灭杀寄生虫、蝇、蚊的工作和彻底消毒工作,消毒药物可通过碘类消毒药物、季铵盐类消毒药物、醛类消毒药物、酚类消毒药物交互换使的方式进行,避免出现耐药性情况。同时做好猪体内、体外寄生虫的驱杀工作,加大灭鼠力度。
避免或者减少外引种猪的情况,对于外引的种猪需要在混入养殖场猪群前进行严密隔离饲养,密切观察其健康情况并记录下来,配合开展有效防止措施,进一步避免疾病随外引种猪进入到本养殖场内,加强猪场净化工作。
养殖人员可以将黄芪多糖、磺胺间甲氧、强力霉素、土霉素药物添加在猪饲料内,起到预防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中通过间隔用药的科学方法,通常1年来说母猪和种公猪进行3~4次即可,育肥猪进行1~2次最佳。
社会在进步,关于猪附红细胞体的防治研究和技术也在不断推进,为此,各级动物疾病控制组织机构的人员,特别是基层兽医站,必须要积极学习先进防治技术,与时俱进的更新疾病防治理念和方式手段,进而不断提升科学防治水平,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