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是检验所有制形式的唯一标准

2019-02-12 08:19史晋川李井奎
关键词:恩格斯所有制生产力

史晋川 李井奎 周 冰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坚持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全人类和平发展的高度,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将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机地相统一,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6-57页。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三次提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2)俞可平:《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5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30页);马克思还在《资本论》中说: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49页)。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贯穿革命导师各个时期著作的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归结为全面发展的物质资料和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也就是说,人民的幸福、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首先是由社会

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决定的。(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07页。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人类从资源稀缺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资料和可支配的自由时间这些条件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根本特性。自有人类历史记录以来,人类就面临着稀缺资源与生存欲望之间持续斗争的局面。人类社会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尽可能缓解稀缺性所带来的威胁,人类文明的发展首先体现为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稀缺性压力的缓解。因此,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第一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为了发展生产力,人与人之间需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为此,人类社会发展出了一整套制度体系。部落的形成,国家的构造,道德的建构,法律的制定等等,无一不体现着人类社会定纷止争,协同合作,共同面对稀缺性生存处境下的竞争压力所做的种种努力。从这个意义而言,所有制形式作为生产关系,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而且只能是生产力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9页。这一立足全局的重大历史性判断既表明我国生产力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也表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着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艰巨任务。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说明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而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又说明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稀缺资源之间的矛盾并未消弭,而是呈现出了新时代的特点,因此摆在新时代我国社会面前的第一要务,仍然是在新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生产力。其中“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是摆在新时期执政党面前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要求我们仍然要矢志不渝地坚持改革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大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做好最充分的物质准备。(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9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中强调,“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要求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6)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最终解放全人类。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3页。,而发展生产力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基础,也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今天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始终坚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页。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需要这一代共产党人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需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许多重大问题深化认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9)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这也为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提出了新的使命,面对新时代的各种经济理论问题,我们要秉承着发展的眼光,不断地向前开拓,而不是僵化固守马克思主义的教条。

二、践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入领会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第1版。

人们所熟知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那段经典论述(11)这段经典文字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表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83页),极其简明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后来,这被总结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条规律,即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一条最基本的理论原则。

因为生产力是物质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革命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调整的方向和社会制度变迁的演化方向。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8页。正是生产力的革命性变化,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改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要经过五个依次递进的社会形态,这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最显著的标志则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高度重视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显著特征。马克思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甚至把共产主义理论用“消灭私有制”一句话来概括,而这也就成了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盛行的所有制标准。但是这个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所有制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深层次的、系统的研究,而是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先验前提束之高阁。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改变,对马克思所有制概念的理解得到了深化。马克思虽然没有写下专门的所有制论著,但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到处都有关于所有制问题的论述。系统考察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其他著作中对所有制的研究可以明确认识到:所有制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所有权的统一,它不仅指发生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同时也是指流通过程中的法权关系;所有制作为一种总和的范畴,具有“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对一切其他经济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9页。所以,所有制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所有制及其形式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马克思对所有制的研究和思考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史,并且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过程。由于受空想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思潮的影响,马克思在早期一般直接把共产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称为公有制。但在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和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及其历史趋势基础上,他提出了“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命题,把未来社会的所有制称为个人所有制、社会所有制或社会个人所有制。(14)龚唯平:《所有制范畴论——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系统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0页。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一样,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或完结了的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也就是不同的生产关系表现形式,所有制形式当然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生产关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或阻碍后者的发展,但是这种反作用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才能起作用的。例如,在生产关系已经严重落后于生产力的水平,成为了社会生产发展的桎梏时,变革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式就能解放生产力,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的水平还没有极大的提高,生产力发展的性质还没有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之前,就盲目地变革所有制形式,改变生产关系,只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地伤害。在这方面,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已经留下了太多的历史教训。根据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的说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核心问题是:“通行的生产关系是促进还是阻碍、鼓励还是抑制这些(生产力)潜能的真正实现。”(15)孟捷:《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29页的脚注1。所有制形式作为社会生产关系,对其进行评价、选择和变革的依据,只能是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充分研究了政治经济学之后,马克思更为精确地把社会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归为社会剩余劳动的多寡,只有社会用于生产生存资料的生产力越发有限,才能谈得上为“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发展资料和提供自由时间。(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5-216页。因此,物质资料和自由时间这两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归根结蒂还是要归结到生产力的发展上。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狩猎和采集,这也就没有办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没有生产力的大发展,没有社会剩余劳动的大跃迁,人民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发展自身,幸福也无从谈起。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根本的目的是要“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49页。。总之,思考所有制形式的根本依归乃在于哪一种所有制形式能够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更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准备充足的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9页。这一段话高度凝练地表达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党奋斗目标最终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如何实现这一崇高的奋斗目标,则需要回到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上来;由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以在生产关系以及依赖于这种关系的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等方面就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而所有这些改革和调整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跟得上新时代生产力潜能不断发展的趋势。

三、开放的马克思主义与坚持用生产力标准评价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揭示了全部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认为一切所有制关系既具有历史存在的充分依据,又不可避免地要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而这种历史变革的根本动因则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

而紧接着的1848-1850年欧洲阶级斗争实践使《共产党宣言》所宣告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接受了第一次实践检验。马克思恩格斯很快发现,资本主义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他们迅速根据事实进行了纠正,认为“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中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14页。到了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这一思想更是被马克思以“两个决不会”表达了出来。马克思这样写道:“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在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3页。

既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已经表明资产阶级狭窄的生产关系在发展中无法容纳它所创造的生产力,又因何会出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中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呢?原因在于,私有制的具体形式并非一成不变。早期马克思所批判的那种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调整着其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实现的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一篇中,即曾围绕股份公司这种新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指出它既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也是在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过渡。马克思指出:“在股份公司中,资本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社会企业的形式,与私人资本、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93页。从性质上来说,股份制度在社会生产资料占有上表现为与个人财产旧形式的对立。同时,股份公司也是对资本和劳动之间对立的合作工厂的扬弃,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8页。

从《共产党宣言》中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科学论断,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用社会生产力在现实社会中是否还在继续发展作为判断这一取代时机是否成熟的标准,再到《资本论》第三卷对股份公司这种当时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新发展的肯定,革命导师在数十年的理论研究生涯中,始终根据资本主义的历史演变和新的发展情况,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这也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开放、发展的理论。

自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制度也在进行一系列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以图能够不断适应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之上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改早年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转而对经济和科技发展进行积极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安享数十年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除了上述它们发展科技、发展社会生产力等国家干预措施之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不断适应生产社会化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积极调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实现形式,也是重要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这种调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股份公司的发展演化。股份制的根源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及其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加剧,股份公司的成立使“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3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股份公司不但发生了量上的飞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过发行小额股票不仅实现了股权分散化,更重要的是,过去私人性质的企业成为具有社会性质的公众公司。实行雇员持股计划,公司的员工不再单纯是公司雇员,同时也成了企业所有者的一员,和持有公司股票的社会公众一起都成了企业利润和经营成果的分享者。其次,随着生产和资本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和外部专业化协作程度提高,对经营者的知识化和专业化要求愈来愈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大公司出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公司不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工具,而是重视利益相关者在组织中的作用。在这种利益相关者模式的推动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一种企业不只是为拥有者创造利润和财富的工具,它还必须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负责的“企业新概念”。再次,共同基金的兴起和快速发展。起源于英国,成熟于美国的共同基金,在20世纪60-70年代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共同基金以私有制为基础,但却是一种社会化的财产组织方式,它适应现代社会化生产,特别是创新型和高科技创业企业对投资资金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养老基金、大学基金、教会和众多社会机构以及广大公众通过共同基金,参与和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因此还出现了一种“人民资本主义”的理论。最后,生产资本的国际化使得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在世界经济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跨国公司数量从1968年的7000余家到20世纪末的6万余家,增长非常迅速;全世界100家最大跨国公司从1990年占世界GDP的3.5%上升到2000年的4.2%,在经济实力上已经远远超过一些国家的经济体量。(25)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第305页。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产业链,极大地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实现形式的这些新变化,适应了生产力更大发展的要求,在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资本主义先后出现了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将工业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

面对近百年来当初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制度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包容空间。当今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在面对他们时代的资本主义所有制的调整所采取的科学态度,秉承着开放和发展的精神不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正确看待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客观看待私有财产制度的历史和现实作用,而不是一天到晚照着本本去喊消灭私有制。正如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26)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坚持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实践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私有制以及商品生产都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27)在这个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哥达纲领批判》,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0页)。恩格斯也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断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会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07-308页)这就是计划经济理论的渊源。但是,20世纪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所设想的这种否定商品经济和私有制(也即否定市场经济),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的构想并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马克思恩格斯并未亲见社会主义社会,他们的理论设想是一种对未来社会的推测,凡推测就有出错的可能;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构想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之上的,回到前面引述的“两个决不会”思想,我们知道,这个前提就是生产力发展程度这一约束要件。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设想,对俄国工商业进行监督,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银行,并把多个行业的垄断组织收归国有,由国家调节消费,实行面包配给制等,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8)《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8、254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着俄共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但却只能适应那个特殊的时期,虽然在军事战线上取得了胜利,但在经济战线上并没有取得成功。列宁等苏维埃领导人认识到了这种政策的消极一面,开始及时地对之进行调整,推行新经济政策,缓和矛盾。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发展商品货币关系,承认私有制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通过市场机制,重新在经济上巩固了工农联盟,迅速恢复了濒于崩溃的苏俄经济。(29)郑异凡:《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但在列宁于1924年去世后不久,苏联经济体制逐渐向回摆动,走向了“社会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有制+计划经济”模式的“斯大林体制”。20世纪30年代以后,斯大林经济模式被各社会主义国家奉为圭臬,争相效仿。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战后恢复时期结束,集中计划经济的缺陷日益显露。“苏联、东欧国家增长率不断降低,效率下降,技术进步缓慢,同资本主义经济的差距越拉越大”(30)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第26页。,这才有了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改革原有经济体制的问题。但包括苏联在内的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改善经济上的努力最终均以失败收场,只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成功。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1956年到1978年实行计划经济的近30年时间里,“中国在以农业部门为经济主体的基础上,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1)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年,第50页。虽然这一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高,但是在世界范围进行横向比较,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更加拉大了。这一时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大起大落,“一五”时期年均增长达18%,60年代初增长率大幅度下降成为负数,1963-1965年又重新达到17.8%,之后逐渐减缓,(32)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第51页。而这与当时“一大二公”、“穷则思变”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等指导思想观念直接相关。对应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史,我们发现,凡是过高估计生产关系调整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增长就大幅下滑;凡是坚持生产力标准,摆正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历史时期,经济就取得较快的增长。

“文革”十年内乱,由于违背了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相适应的唯物主义基本理论,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味追求“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彻底消灭私有制,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在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启动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极“左”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33)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1978年,在思想解放的氛围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的总结报告中表示,“当务之急是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也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改变人们的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34)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讲话(1978年9月9日)》,《李先念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24-336页。正是在实事求是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理论,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得以启动,从而开始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是对人民公社制度及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的重大改革,使得农村经济取得了大发展。在此之后,党中央在保持国有经济主体地位的条件下,逐步放开对私人经济活动的限制,开始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对外资的开放,以及民营经济的发展,使得非国有经济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的日益壮大,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这一时期,中国民营企业似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开始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35)“三个有利于”即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所说的:“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指出,“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这一决议既是对1980年代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充分肯定,也是在重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坚持的生产力标准。199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作出了明确的结论,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把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写进了宪法。(36)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只要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就要大力发展,只要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就必须坚决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百余年的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坚持生产力标准才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第一原则。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凡是坚持生产力标准,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就取得快速增长,人民生活就得到显著提高;凡是不顾生产力发展一味坚持所有制标准,生产力发展就受到抑制,经济发展就受到干扰,人心就出现不稳定。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我们党“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这样的生产力标准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维,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物质基础。”(37)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可以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涉及社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时,毫不动摇地坚持生产力标准同样也是硬道理。

五、结语:发展生产力是检验所有制形式的唯一标准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欲望一直受到资源稀缺性的制约。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缓解资源稀缺性所带来的压力。共产主义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而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摆脱资源稀缺性所带来的桎梏,才能真正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发展,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而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三百年的发展史和社会主义一百年来的实践也一再表明,生产关系的调整总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依归。所有制形式作为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根据具体的生产力状况来选择相应的财产制度及所有制形式。各种所有制本身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只有是否适应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种所有制形式,不论公有和私有,国有和民营,只要是有利于解放生产力的,都应该鼓励发展;只要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都应该改革和扬弃。坚持生产力标准,既是践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也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保障。生产力的发展才是检验所有制形式的唯一标准!

猜你喜欢
恩格斯所有制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发改委:鼓励非公资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