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纳
(广东省深圳市观澜街道市政管理服务中心,广东深圳 518110)
畜牧业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在现代化养殖背景下,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该行业的健康发展与动物防疫管理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在当前防疫管理体制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使防疫管理效率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现阶段,许多乡镇地区的畜牧业生产水平较低、规模较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较弱,在动物防疫管理方面的意识缺失,因此管理体制的实施与市场发展需求不相符合,实施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多数地区防疫机构设置不够规范,在管理体制方面,市级、县级农牧部门在经费与行政方面属于同级别,乡级畜牧站由乡政府负责管理;市级防疫监督机构对动物防疫机构具有监督和指导职能。由此可见,当地市、县和乡三级防疫机构在形式、职能等方面有所不同,使体制管理难度增加,在无形中使管理力度被削弱,在职能方面长期扮演多种角色,机构设置不够规范统一,不但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需求,也无法有效推动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部分地区动物防疫管理缺乏统一性,由多个部门共同负责,无法对动物疫病与畜产品安全实施一体化管理,成为当地防疫管理体制实施的突出问题。现阶段,农业、卫生、环保等部门与动物防疫管理的联系较为紧密,动物产品的食用与流通归卫生部门管理;畜产品进出口安全归出入境检疫部门管理;畜产品的定点屠宰与品质质量归质量技术监管部门管理,上述管理体制导致畜产品控制链断裂,出现“一头猪多个部门管”的局面,而在实际监管工作中,各部门之间纷纷利益至上,对动物防疫管理工作实效性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早在1992年我国国家委员会便编订了乡辖兽医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相关文件,要求乡辖兽医机构应做到“三定”,即定编、定岗与定员,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地区至今未将“三定”贯彻落实。据调查统计可知,许多地区的兽医人数仅为编制人数的一半,且大多为民间兽医,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因薪资待遇不到位,很少有优秀的防疫人才加入,长此以往,职工队伍老龄化严重,加上乡站的经费来源单一,单纯依靠出售兽药、动物治疗维持经营,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1]。
不同地区在畜牧业养殖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在种类、数量等方面存在差异,尤其是近年来现代化、产业化养殖的提出,各乡镇应立足本地特征,着重发展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积极响应政府要求,实施养殖小区的生产模式。与客观实际情况相结合,鼓励各个乡镇打破畜牧兽医站的格局,以重点乡镇为中心,对防疫站进行优化和重整,构建区域性防疫中心站。坚持稳定、公开的原则,拓展防疫站的基本职能,严格按照相关法律与政府规章制度的要求,实现动物疫病诊治、兽药与饲料经营一体化,以市场化的形式进行运作。
现阶段,各级动物防疫机构主要包括动物防疫站、动物卫生监督所等单位,根据当地动物检疫方面的实际需求,可从动物免疫、动物检疫与畜产品检测三个角度着手,对畜产品安全检测职能进行调整,由兽医站负责动物免疫、耳标、消毒等基础性工作、由检疫站负责饲料监督等功能、由兽医研究所负责畜禽改良、兽医技术推广等工作。在当地动物检疫站中,不但负责动物防疫、检疫等工作,还负责两站实验、化验室设备检测等功能,经过政府相关部门审批后,对畜产品安全进行检测,这样做不但能够使技术、设备与人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可提高兽医机构的专业性、职业性,有效避免防疫工作重复投入,使防疫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有效[2]。
要想提高动物防疫工作质量,不但要在机构体系方面下功夫,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应用,依靠成熟完善的机制,使用人更加合理高效。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确定地区防疫中心站的性质,注重从业者薪资待遇的发放,将中心站日常经费、人员工资等纳入财政拨款之中;防疫站的人员聘用采取统一的招聘制度,即“定额、定岗、不定编”,其中定额与定岗是指该机构的事业经费定额、人员工资定位、人工工作定岗,不定编是指从业人员的数量不确定,这样做能够根据该机构经营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从业者的数量,有助于激发防疫工作者的积极性,使防疫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下基层,为乡镇动物防疫机构工作者普及知识、传授技能,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加有人有序,动物防疫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国家、政府和相关从业人员应提高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视程度,从多个角度着手促进各项管理体系的贯彻落实。各地区应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改变对动物防疫性能、任务、技术、管理的认识,朝着现代兽医转变,为动物防疫工作的高效开展和相关管理机制的贯彻落实提供更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