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洪亮 蒋广德
(1.南坪镇农林技术服务中心,安徽濉溪 235100;2.濉溪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安徽濉溪 235100)
在动物防疫工作中,常常会发生免疫失败的现象,虽然使用(了疫苗,但仍然发病。为减少畜禽免疫失败,现就就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作简要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1)畜禽接种了疫苗,但仍发生相应的疫病。
(2)畜禽接种后虽不发生相应的疫病,但动物机体免疫力降低,使其发生混合感染其他疫病。
(3)群体接种疫苗后虽未发生明显的疫病,但引起群体生产性能降低。如生长缓慢,产蛋率下降等现象。
(4)注射接种后畜禽很快发生相应疫(疾)病死亡,或虽不死亡,也不表现临床症状,但体内检测不到抗体。
(5)表现出隐性感染、持续感染和带毒及垂直感染现象。
(1)种畜禽带毒。由于种畜禽带毒,通过种蛋或胚胎传给幼畜禽。常见的传染病如鸡白痢、伤寒、副伤寒传染性贫血及猪的细小病毒病等病,均能在体内生长繁殖后,幼畜禽接种相应的疫苗往往会造成免疫失败,同时也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在同一畜禽场,使用相同的免疫程序,对引进不同种畜禽场的畜禽或种蛋,会出现不同的免疫效果。有的免疫成功,有的则免疫失败,这与种畜禽是否带毒有关。
(2)母源抗体造成免疫失败。母源抗体对初生畜禽具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影响畜禽的免疫效果。因此,在给幼畜或雏禽使用高质量的疫苗时,能否起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水平有关。当母源抗体水平高时,实施免疫接种,疫苗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3)畜禽具有免疫缺陷性疾病或已经感染了免疫抑制性疾病。多种病原微生物、真菌、寄生虫或霉菌毒素均会不同程度地破坏畜禽的免疫器官、组织和免疫细胞,如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黄曲霉毒素等破坏畜禽的免疫系统,影响免疫应答,造成免疫失败。或者畜禽已经感染了免疫抑制性疾病如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白血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霉菌毒素中毒、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球虫等,导致免疫失败。
(4)畜禽群中已经感染了其他疾病。畜禽群中已经感染了其他疾病会造成畜禽的抵抗力下降和免疫力受到影响,若接种疫苗,会导致有的畜禽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抗体水平达不到有效保护作用,从而影响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
(1)疫苗的质量不合格。疫苗质量不合格,出厂时本身效价低或使用时已过期失效。疫苗没按要求的温度条件运输、保存,或疫苗取出后,在免疫接种前受到日光的直接照射,或取出时间过长,或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影响疫苗的效价而导致失效。
(2)疫苗间相互干扰作用。同时接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抗体应答显著降低,从而影响这些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如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等。
(3)疫苗稀释剂使用不当。未使用疫苗专用稀释剂或随疫苗提供的稀释剂存在质量问题;使用其他疫苗稀释剂未经严格消毒或受到污染;直接用自来水稀释冻干苗,饮水免疫的,饮水器未严格、消毒,或饮水器中含消毒药等都会造成免疫失败。
(4)使用的疫苗与流行疫病的毒株(菌株)或血清型不一致。一些血清型较多的传染病,如大肠杆菌、禽流感、传支等,在选用疫苗防疫时,没有选用与本地流行毒株血清型相对应的疫苗,导致发生疫病,造成免疫失败。
(5)疫苗使用不当。疫苗用量不当,擅自减少或随意加大使用剂量,都会影响免疫应答水平;稀释疫苗的用具消毒不严,或存放时间过长,或向稀释剂中添加抗生素使疫苗的效价降低,造成免疫失败。使用饮水免疫或气雾免疫接种疫苗时,由于疫苗分布不均而使部分畜禽未能达到免疫剂量而导致免疫失败。
畜禽机体的免疫机制受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畜禽所处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或饲养密度过大、突然改变饲料、长时间运输、转群等应激因素条件下,接种疫苗时,会减弱畜禽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失败。
饲料的质量较差,不能满足营养需要;饲养管理不科学,没能为畜禽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场区消毒不严格或过于频繁消毒;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等都会造成免疫失败。
(1)正确选择和使用疫苗。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严格按要求运输、保管和使用疫苗;免疫接种前认真检查疫苗,检查疫苗瓶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内是否真空和有效期,对不合格疫苗绝不使用。选择使用当地流行毒株的疫苗。
(2)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定期对畜禽抗体水平进行检测,根据抗体水平,制定免疫程序。
(3)采用正确的免疫操作方法。饮水免疫不得使用金属容器,饮水必须用蒸馏水或冷开水,水中不得有消毒剂、金属离子。保证疫苗在1小时内饮完,并设置足够的饮水器以保证畜禽都能同时饮到疫苗水。气雾免疫不能用生理盐水稀释疫苗,并保证雾粒在50μm左右。点眼、滴鼻免疫要保证疫苗进入眼内、鼻腔。刺种痘苗必须刺一下浸一下刺种针,保证刺种针每次浸入疫苗溶液中。用连续注射器接种疫苗,注射剂量要反复校正,使误差小于0.01ml,针头不能太粗,以免拔针后疫苗流出。
(4)健全防疫制度,贯彻综合防治措施。根据畜禽健康状况,确定接种时间,接种疫苗前应对畜禽健康状况进行详细检查。若群体表现不健康,则应停止接种。若有个别畜禽表现不良,应该剔除、隔离,然后接种健康畜禽。免疫接种时间应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和畜禽的实际抗体水平来确定。清晨接种疫苗效果最好。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和疾病的发生,合理选用免疫促进剂。在免疫前后24h内应尽量减少畜禽的应激,不改变饲料品质,减少意外噪音。控制好温度、湿度、饲养密度、通风,勤换垫料。饲喂全价配合饲料。接种疫苗时要处置得当,防止畜禽惊吓。遇到不可避免的应激时,应在接种前后3~5d内,在饮水中加入抗应激剂,如饮用电解多维或在饲料中加入利血平、氯丙嗪等抗应激药物,均能有效地缓解和降低各种应激反应。在免疫的前后两天最好不使用消毒药、抗生素、抗球虫药、抗病毒药。合理选用左旋咪唑、卡介苗、干扰素等免疫促进剂,增强免疫效果。
(5)做好消毒灭源工作。在进畜禽前对圈舍及其周边环境和所有用具进行彻底清洗消毒,以消灭传染源。
(6)加强饲养管理。畜禽养殖场要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制度健全。努力为畜禽创造一个比较舒适的生存环境,要求通风良好,温度适宜。饲养水平要满足畜禽的营养需求,饲喂要定时定量,不喂发霉变质饲料,饮水清洁等。饲养密度要合适不能过于拥挤。饲养人员要相应稳定,严禁无关人员参观和其它动物进入畜禽舍。转群运输要在晚上以较少应急,要防止拥挤、日晒、风吹和雨淋,适时给予镇静剂,降低应激反应。
免疫接种是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手段。研究分析造成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获得最佳的免疫效果,对保证畜禽的健康,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