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素军
(江苏省海安高新区畜牧兽医站,江苏海安 226600)
猪副伤寒是由猪沙门氏菌病属细菌引起的传染病类型,在世界范围内存在,不仅能够造成单独感染,且将会同猪圆环病毒以及猪瘟病毒等疾病造成混合感染,并因此为养殖业活动的开展造成严重损失。对此,即需要能够在实际养殖活动开展中做好该病症防治工作,保证养殖安全以及养殖收益。
对于猪副伤寒来说,病禽以及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将通过乳汁、胎儿、尿液以及粪便等方式排出病毒。不同动物对该病症都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且具有不分年龄易感的情况,尤其是幼畜更是易感,对于1~4月龄的仔猪更是易感群体,且对于部分血清型,人类也具有易感特征。在传染过程中,病菌将通过被污染的饮用水、饲料通过交配以及消化道等方式传染,鼠类在携带病菌后,也将对该病症进行传播。该病症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具有流行性或者散发性特点,在多雨、潮湿季节更容易发病。通常情况下,健康猪带菌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情况,病菌将存在于猪的淋巴组织以及消化胸膛中,如存在不良因素,如潮湿、环境恶劣、疲劳、饥饿、供水不良以及寄生虫病等,病菌在猪体内则将变得活跃,在形成内源感染的情况下导致病症的发生[1]。
从临床角度来说,该并征服可以分为慢性肠炎型以及急性败血型。在病症潜伏期中,猪在菌体感染毒力、抵抗力不同的情况下将存在差异。急性败血症主要为败血症状,具体表现,即仔猪会突然出现发病死亡的情况,如病畜病程较长,则将出现食欲废绝、呼吸困难以及精神不振情况,在腹部、胸前皮肤位置存在红色斑点,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慢性肠炎型方面,主要表现为结肠炎症状,在患病后体温升高至41℃,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且在眼内存在脓性分泌物,上下眼脸粘着,在情况严重时,眼球将存在被腐蚀情况,在溃疡情况出现后存在灰绿色以及黄色粪便,不仅味道恶臭,且其中常常混油血液,部分情况下会出现下痢失水问题,猪在患病后逐渐脱水消瘦,部分皮肤将出现弥漫性湿疹情况,可以发现浆性覆盖物,部分情况下症状减轻,但如果被感染,恢复的曼度很大,可能会出现短期再次复发或者发育不良情况,具有较高的病死率[2]。
病理变化方面。急性型病症主要呈现出败血症变化,脾脏肿大,较为坚实,具有较大的硬度,色泽较暗,肠粘膜位置存在卡他性炎症,在肝脏表面位置存在一定的灰色坏死状斑点,猪在患病后,在全深不同粘膜位置都将表现出一定的出血斑点。对于慢性型以及亚急型皮肤,则存在结痂样皮疹,结肠、盲肠坏死,肠壁厚度增加,肠系膜淋巴结以及脾脏肿大,经过观察可以发现肝脏位置存在黄色小斑点,在肺的心叶、隔叶以及尖叶位置存在实变区。
对于该病症的诊断。对于慢性以及亚急性病理,通过上述具体病症表现即能够进行初步的阶段。对于急性病例,可以进行实验室诊断。对于该病症的急性病例,能够从实质器官中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同其相比,慢性病例则较难成功。采取患病猪肝、脾、肾、肠系膜淋巴结、肠粘膜以及肠管内容物作图片染色后将其放置到显微镜当中观察,则可以发现一定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之后,将采取病料接种到麦康凯培养基以及SS培养基中,进行24h的培养,在该过程中保持温度为37℃,之后,则可以发现有半透明或物色透明的边缘整齐、中等大小、较为扁平且具有光滑特点的菌落。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则可以发现部分沙门氏菌因产牛硫化氢,在菌落中心位置存在变黑情况,在将可疑菌落挑起后对其进行生化试验,即能够确诊病症。而对于分离出的沙门氏菌,也可以对其开展血清分型试验,以此对其所属的群别进行确定。而除了该方式外,免疫荧光法、基因探针检测、流免疫电涌以及乳凝试验也能够应用在沙门氏菌快速诊断当中。
对于该病症,需要应用综合方式防治:第一,加强饲养管理,在饲养中做好垫草的及时更换,保证圈舍内具有干燥的特点,避免出现对饲料突然更换的情况。在冬天需要能够加强防寒保暖,如果发现病症,则需要及时做好消毒隔离处理,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对病猪进行及时的淘汰;第二,䞼消毒工作,使用消毒水对猪群进行喷雾消毒。对于病猪在生长中的用具、食槽以及排泄物,需要及时使用石灰乳以及火碱溶液彻底消毒;第三,要在饲养中进行封闭式或者全进全出式管理。同时做好日常的疫苗接种工作,对猪副伤寒疫苗进行注射;第四,对于部分患病严重猪,需要及时进行淘汰处理,做好猪圈的清洗消毒;第五,对于发病情况,要全群投药治疗,在每吨饲料中,添加400g阿莫西林、1000g5%普乐健以及2000g金霉素,连续饲喂6d,在停药3d后再连续饲喂3d;第六,要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母猪在产前40d、20d分别进行免疫,仔猪在10~60日龄进行免疫,并在15d之后进行一次重复免疫[3]。
在猪养殖中,猪副伤寒的出现不仅会对猪的正常健康生长产生较大的危害,对于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对此,即需要能够在养殖中对该病症引起重视,积极做好诊断防治工作,保障养殖活动的稳定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