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全球气候治理有效性研究
——低碳经济学术前沿进展

2019-02-12 11:00王璟珉窦晓铭季芮虹
关键词:交易市场气候交易

王璟珉 窦晓铭 季芮虹

一、引言

2018年10月,IPCC发布报告,强调了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的新目标。该目标将需要在“土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和城市方面进行快速而深远的转型”[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新闻稿》,2018年10月8日,http://www.ipcc.ch/pdf/session48/pr_181008_P48_spm_zh.,这意味着对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者普遍认为气候变化是由于气候公共品属性导致的产权不清,造成负外部性以及市场失灵,进而提出碳排放权交易为主的市场解决方案[注]谢富胜、程瀚、李安:《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但是碳排放交易机制如果解决不了机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缺陷,不仅无法缓解气候变化,还会深化“资本-气候”二者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注]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8页。,更无法满足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要求。

中国的经济体量目前居全球第二位,碳排总量居世界首位,同时属于气候恶化可能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性总危机的国家[注]刘静暖、纪玉山:《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中国模式——以马克思的自然力经济理论为视角》,《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8期。。为此,中国积极承担气候责任,并于2017年底宣布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但中国需要结合国情对碳排交易机制进行优化,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气候治理之路。为此,本文继去年对碳交易机制讨论[注]王璟珉、李晓婷、窦晓铭:《低碳经济研究前沿——基于企业低碳管理的微观视角》,《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基础上,试图从经济学视域出发,反思碳交易机制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贡献。本文自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搜集整理了英文文献109篇、中文文献88篇,经剔除后,最终对119篇文章进行梳理,同时结合经典著作和学术报告,分别就西方经济学经济效率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生产关系和剩余价值的讨论两个维度展开对该机制的辨析。

二、西方经济学资本逻辑下对碳交易机制的辨析

(一)碳交易机制的有效性不足

(二)机制设计不健全造成减排效率低下

虽然碳交易机制的减排效率同时受机制外因素影响,但机制设计本身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碳交易机制设计对减排效率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配额分配制度和灵活调节机制两方面。

可见,低效的机制设计终将降低碳交易机制的减排效率。这是北京、上海等碳交易试点之所以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商品市场条件,但碳交易市场效率依然偏低的原因[注]杨越、成力为:《区域差异化制度设计下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效率评价》,《运筹与管理》2018年第5期。。同时,低流动性问题也为碳交易市场效率的提升造成阻碍。作为新兴的非竞争性市场,碳价偏低、配额分配宽松等原因使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低且交易集中于履约日前期。而不频繁的、目的在于应付政府环境规制的交易活动对碳交易市场有效性和减排效率均产生负面影响[注]Montagnoli A, Frans P de V, “Carbon Trading Thickness and Market Efficiency”, Energy Economics, 2010, 32(6), p.7.。

(三)碳交易机制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挥作用不足

研究表明,碳交易市场在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正面作用,且技术改进能够通过改变产业和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碳排放[注]高广阔、张腾化、马海娟:《新型城市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分析》,《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年第4期。。但是,从国家层面看,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低层次产业结构的技术研发成本过高问题而力不从心。从企业层面看,绿色技术研发短期成本高、回报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性高,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融资困难,且目前的环境规制和碳交易机制设计尚未使企业产生足够动力做出改变,因此碳交易机制发挥效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注]崔恺媛:《国际碳交易机制的比较对我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启示》,《东岳论丛》2017年第5期。。

总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进程、能耗强度和结构等因素均显著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注]傅京燕、黄芬:《中国碳交易市场CO2排放权地区间分配效率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2期。。如果忽视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不调整经济生产中能源过度消耗、资本抵消以及投资饥渴的问题[注]李涛:《资源约束下中国碳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双赢绩效研究——基于非径向DEA方法RAM模型的测度》,《经济学(季刊)》2013年第2期。,仅依靠碳交易机制等政策规制,无法达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因此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碳交易机制的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等优势目前仍止步于理论层面。

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对碳交易机制的辨析

(一)气候变化的根源不是因负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

(二)内在动力为资本积累的市场化方案无法根本解决气候问题

当市场机制弊端暴露时,其本质也逐渐显现:通过利用资本集团对利润的欲望来实现气候治理。这会使得碳交易市场对资本集团过度依赖。一旦资本积累与气候治理之间的矛盾爆发,市场便失去了调动资本集团继续减排的能力[注]谢富胜、程瀚:《碳市场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吗?——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数学与研究》2014年第7期。。从长远看,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气候治理效果将会受限。当自然界仅被视为资本积累的工具时,不断扩张的生产和消费将过度消耗自然资源,造成物质、能量和环境的“新陈代谢断裂”[注]Foster J B, The Ecology of Destruction,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2007, p.14.;同时为实现经济增长和高额利润而对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会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注]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77页。。不过第二点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非化石清洁能源的普及应用将越发不明显。而相比增加治理环境污染的投入,资本主义企业倾向于尽一切办法来转嫁成本[注]朱波:《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所遵循的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本质[注]任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生态意蕴及其启示》,《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注]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在某种意义上,气候变化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危机转嫁到生态领域的结果[注]Foster J B, Clark B, York R, The Ecological Rift: Capitalism’s War on the Earth,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2010, p.208.。因此,该领域学者认为碳交易机制无法根本解决气候问题。

(三)当前碳交易机制因资本的双重属性将引发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最后,从全球范围来看,过度依赖市场化解决方案还会导致“商业化效应”[注]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第56页。。这种效应具有明显道德局限:一方面基于公平的市场交换并不总是如市场倡导者假设的出于自愿,从而造成对弱势群体的欺压;另一方面市场估价或交换有可能对某些物品产生贬损效应,最终导致市场价值观排挤掉非市场规范,进而拉低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因此,马克思生态主义者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企图通过将自然市场化、资本化来解决环境问题纯属“市场乌托邦”[注]Foster J B, 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2002, p.36.。

基于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对碳交易机制内生性缺陷和外部影响因素的讨论,本文认为,尽管碳交易机制存在种种不足,碳交易机制在当今世界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是基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席卷全球经济体为前提的。碳交易制度通过量化环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掠夺——企业购买排放权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实质是企业对其负外部性的经济补偿。该机制通过市场价格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利用市场机制使企业边际减排成本趋于相等[注]崔连标、段宏波、许金华:《交易费用对我国碳市场成本有效性的影响——基于国内碳交易试点间的模拟分析》,《管理评论》2017年第6期。,引导排放实体做出最优减排决策。因此,要认识到:“资本的利用和资本的超越将是同一个历史过程”[注]陈学明:《马克思“新陈代谢”理论的生态意蕴——J.B.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世界观的阐述》,《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在长期发展阶段中优化碳交易机制的内在设计和运行环境,实现适合中国国情的气候治理方案是需要长期深入探讨的。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碳交易市场解决方案

(一)中国碳交易市场影响全球碳交易市场格局

作为最早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之一,起初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是被“碳减排”的洪流裹挟前进的。首先,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参与程度低,缺乏话语权。不同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实质是对国家利益和未来发展空间的争夺[注]孙耀华、仲伟周:《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与公平正义发展——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5期。,紧缺的排放额度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未来发展空间。其次,中国产业结构层次相对低,企业技术研发成本过高,不具备技术和资金优势。再次,尽管中国是核证减排量最大的供给市场,但由于定价权和金融工具缺失而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较底端,任由发达国家通过碳金融市场攫取中国资本市场的利润[注]曲如晓、吴洁:《国际碳市场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获得巨大的“剪刀差”。

(二)中国碳交易机制需要重塑“资本-气候”二重关系

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逐步成为中国相关政策的基础。但是,中国区域差异显著,减排成本和潜力也各不相同[注]庞韬、周丽、段茂盛:《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体系的连接可行性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9期。,因此造成地区间减排难度的差异。崔连标等[注]崔连标、段宏波、许金华:《交易费用对我国碳市场成本有效性的影响——基于国内碳交易试点间的模拟分析》,《管理评论》2017年第6期。通过模拟分析指出,北京和湖北位于减排难度光谱的两端,边际减排成本分别为110.32元/吨和40.28元/吨二氧化碳。而且全国碳交易市场构建中是否也可能出现“碳泄漏”,这个问题值得关注。

健全碳市场报告与核查(MRV)管理体系。实施碳交易制度的前提是掌握真实、准确的排放源情况,应首先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盘点机制。该举措不仅能提高碳市场透明度和信誉度,削弱市场的自由裁量权,保证碳交易市场的有效性和竞争性[注]邢贞成、王济干、张婕:《行业异质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定价研究——基于非参数Meta-frontier DDF动态分析模型》,《软科学》2017年第12期。;还能提升碳排企业市场价值[注]闫海洲、陈百助:《气候变化、环境规制与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的价值》,《金融研究》2017年第6期。。盘点机制涉及一系列的技术指标和规范,在全球碳交易市场成功建立之前,首先需考虑国内各试点区域一致性的问题[注]孙永平、胡雷:《全球气候治理模式的重构与中国行动策略》,《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为保护善意买家的合法权益,政府建立认证机制并遴选、评审一批第三方认证机构。由认证机构核查产生于碳吸收、碳消除、碳补偿项目的核证减排量的真实有效性[注]魏琦、宋亚楠:《碳补偿机制下企业生产减排决策研究》,《软科学》2018年第2期。,以规避卖方诈骗、市场管理方的纰漏和卖方钻空子等瑕疵额度[注]朱梦羽:《美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善意买方保护机制的特征与启示》,《学术研究》2016年第12期。。在侧重有效减排目标的背景下,机制倾向于保护公共利益而采取严格的责任机制。这可能损害买方的合法权益,因此需要救济制度通过实现确立买卖合同、风险转嫁等方式保护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

紧缩配额,灵活碳配额调节机制,加强违约惩罚力度。碳配额总量设定是实现碳排放权由公共性向稀缺性转变的关键环节。中国为了实现有效减排势必逐渐收紧配额总量。建议政府预留碳资产池,以最低价回收、免费增补、打通碳交易市场和场外市场等方式作为碳配额的调节机制[注]杨军、赵永斌、丛建辉:《全国统一碳市场碳配额的总量设定与分配——基于碳交易三大特性的再审视》,《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在发生不确定性事件时,该机制能够防止碳价剧烈波动[注]易兰、杨历、李朝鹏等:《欧盟碳价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6期。。

目前国内大多数碳交易机制相关研究依然秉持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念和方法,有其局限性。中国碳交易市场必须根据中国国情来进行设计,并最终超越碳交易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资本的“第二重矛盾”,实现持续有效的气候治理。这就需要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对碳交易市场现行机制进行反思和优化,建构符合中国实践发展阶段的中国碳交易市场。只是这条路径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慢慢探索并完善。

五、结语

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市场工具,碳交易机制肩负着节能减排、环境治理、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然而,自西方主流经济学者提出并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该机制以来,便一直遭到反对者的质疑与批判。学者们基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剖析碳交易机制的内生性缺陷和外在影响因素,主要提出以下两种观点:

一是基于资本的经济效率逻辑批判碳交易制度的有效性、减排效率和效益问题。尽管如此,但该类研究本质上仍是支持碳交易机制的,其目的是为了优化碳交易机制提出发展路径、对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二是基于政治经济学理论否定碳交易机制。其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代表,认为气候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因负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而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无限扩张的商品生产方式。该类观点认为基于资本逻辑的市场机制终将囿于资本的增殖原则和效用原则,不仅无法根治气候变化问题,还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尽管已有诸多学者对碳交易机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但是完全否定它,并不能为当前实践工作的指导提供积极意义。相比而言,更应遵从辩证法的原则,即“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35页。。部分学者认可碳交易机制在当今世界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并针对中国情境提出应在长期发展中优化碳交易机制的内在设计和运行环境。

综观之,碳交易机制既已展开,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起到积极作用,彻底否定不如在发展中优化和解决更为合理。未来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方向是:如何提高灵活机制的有效性,实现棘轮机制背景下碳价稳定有序攀升;如何实现跨区域乃至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协同,以确保公平与效率问题;如何避免碳交易过度金融化;在碳交易机制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以重塑“资本-气候”二重关系,解决“第二重矛盾”为目标的中国碳交易机制如何优化,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先进经验等。当然,还应持续关注全球政治环境尤其是某些大国政府“去气候化”政策对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应看到,以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者为主的相关批判研究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数量少,尤其是国内学者,主要是从西方经济学视角下进行研究。二是多集中在理论层面,即对该机制本质的剖析和发展理念的提出。这被反对者认为缺少对人类变革和自我变革能力的基本认识,难以有效指导社会实践。三是因其内在方法论所限,注重逻辑推理,缺乏实证检验。应用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证明研究的可重复性,能提高研究结论的可信度。期待未来有更多秉持辩证法观点的研究涌现出来,融合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在利用资本和跨越资本间寻求平衡,探寻碳交易机制的优化、变革以及全球气候治理的更佳方案。

猜你喜欢
交易市场气候交易
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何以意义非凡
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权威回应你关注的6个问题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
惊人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