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玲,孙云鹤,曾雪娜
(德州市人民医院,山东 德州 253000)
冠心病是由于脂质异常代谢,脂类物质堆积在动脉内膜上形成斑块,斑块使冠状动脉血管腔变的狭窄及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脏病。冠心病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发病率及复发率高。[1]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死亡率已大大降低,但患者手术后会产生众多心理问题,影响患者日常生活[2]。因此,冠心病的术后护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通过对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的10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护理模式,探讨系统心脏康复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6.57±4.37)岁。实验组患者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56.62±4.6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内容包括:叮嘱患者按时服药,随时监测心电图及生命体征,指导患者对应急问题的处理。实验组给予系统心脏康复护理:①康复运动护理: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运动量,运动由简单到复杂,首先可以让患者每日散步,活动一下四肢,待病情稳定,可以进行一些体操的训练,[3]每天运动2~3次,每次30~40分钟。在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时,护理人员要全程陪同,以防发生意外。②危险因素控制: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饮食不节制、吸烟、不爱运动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倡导患者健康饮食、戒烟、控制体重以及合理运动。这样不仅能够消除危险因素,还可以改善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压等并发症。③健康教育:对患者普及有关冠心病急救的知识,确保患者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有效处理。加强患者对危险因素的重视,让患者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④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耐性倾听患者诉求,[2]给予患者鼓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护理前后,生理功能评分(66.73±29.12)、(73.34±26.75);躯体疼痛评分(61.83±17.42)、(73.67±15.87);生理角色限制评分(32.82±39.41)、(54.64±32.69);总体健康评分(48.33±11.03)、(6 5.3 8±1 7.0 1)。对照组护理前后,生理功能评分(66.82±29.03)、(62.65±27.38);躯体疼痛评分(61.84±16.96)、(63.45±16.71);生理角色限制评分(32.51±39.43)、(32.98±42.77);总体健康评分(48.47±11.11)、(50.44±11.27)。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F量表评分(生理健康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后的SF量表评分(生理健康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护理前后,活力评分(4 0.1 2±1 5.2 3)、(65.27±20.59);心理健康评分(65.74±17.63)、(80.65±16.57);情感角色限制(30.66±18.72)、(5 7.5 1±22.0 3);社会功能(55.6 2±1 0.33)、(8 2.4 5±11.3 6)。对照组护理前后,活力评分(40.15±15.26)、(42.29±15.62);心理健康评分(65.73±17.64)、(65.66±16.89);情感角色限制(30.67±18.76)、(31.37±22.13);社会功能(55.64±10.38)、(62.34±11.44)。实验组护理后SF量表评分(心理健康方面)均高于护理前,且实验组护理后SF量表评分(心理健康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讲,不仅要重视对疾病的治疗,还要重视术后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心脏康复护理是指通过各种措施,消除患者因心脏疾病产生的心理及生理问题,帮助患者身体、精神及社会活动等方面恢复正常,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脏康复护理的开展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光明前景,对冠心病患者术后康复有重要影响。
由上述结果显示,采用系统心脏康复护理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冠心病的再次发生,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广泛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