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琼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汕头 515041)
外科手术病人由于在手术室的陌生环境以及面临的未知情况等,容易出现强烈的应急反应,焦虑等表现致使患者发生情绪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从而形成应激性综合症,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的同时,使手术的顺利进行受到严重影响[1]。因此,对于手术室中的护理显得至关重要。我院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取得较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90例需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0.8±4.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2.1±4.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均知情且同意本次研究,该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主要为术前询查、术中护理以及常规的术后护理等。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的干预模式,主要内容为:(1)心理护理:建立由护士长为主的循证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以及文化程度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交流与沟通,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及时给予鼓励与安慰。详细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安全性以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根据向患者分享成功案例,从而提升患者积极面对手术的自信心,患者在心理负担减轻的同时,治疗的体从性相对提升。(2)配合患者做好术前准备。提醒患者在术前4h禁水,6h禁食,积极稳定患者的不良情绪。调整好手术室内的温湿度,使其保持在最佳状态。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沟通与交流,避免患者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3)术后的护理。用温盐水对患者进行手术部位的清洁擦洗,为患者盖好被单或者穿好衣服,随后将其转移到该患者的病房,依据患者手术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卧位休养。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根据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及时向患者进行讲解,给予患者鼓励,使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4)健康宣教。依据患者的性格特征以及文化程度等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提醒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患者的疑问护理人员应给与准确以及客观的解答,对于年龄较大以及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可以配合图片或者进行多次讲解。提升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量,从而加速患者肠道的蠕动,减少并发症的同时可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对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及相对应的严重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估。该量表主要包含9种不良情绪,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患者在术中产生的抑郁、焦虑以及恐怖的情况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明患者不良情绪的情况越严重。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研究组各项不良情绪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不良情绪因素值比较(分,±s)
注:组内比较aP<0.05;组间比较bP<0.05。
组别 时间 抑郁 焦虑 恐怖研究组 手术前 2.1±0.1 2.2±0.2 2.2±0.1手术后ab 1.7±0.2 1.6±0.2 1.6±0.1对照组 手术前 2.2±0.2 2.2±0.2 2.2±0.2手术后a 1.9±0.2 1.9±0.2 1.8±0.2
在临床护理的工作中手术室的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相对于其他的病房护理而言,手术室的护理对于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医师之间的配合具有相对较高的要求[2]。采用合理的护理模式,是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极大的影响着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手术质量。在近年来的临床护理中,逐渐延伸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循证护理,并且逐渐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应用[3]。通过采用循证护理的干预模式,从而依据以往成功护理的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制度,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实施的护理方案,有利于患者手术满意度的提升以及术后患者的身体康复,对于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在本次研究中显示:研究组各项不良情绪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P<0.05)。充分说明与常规的护理模式相比,循证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抑郁、焦虑以及恐怖情绪的出现,利于患者手术质量的提升。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手术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模式,能够依据患者的突发状况而采取应急性的护理以及细节服务,使临床护理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从而促进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的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的模式能够使患者在术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得到显著缓解,护理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患者的手术的满意度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