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伤寒是由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败血性疾病,引起其他家禽发病称为禽伤寒。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有的国家实施消灭禽白痢-禽伤寒计划,在商业禽群中已经将该病消灭,我国一直存在该病,在一些鸡场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对养鸡业带来较严重的危害。
鸡伤寒沙门氏菌又称鸡沙门氏菌,两端染色略深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不产生芽孢,无荚膜,无鞭毛,不运动。该菌在肉汤琼脂上生长贫瘠,只见较小的菌落。在肠道杆菌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大多数菌株形成无色菌落,可出现S-R变异现象。可根据鸟氨酸培养基不脱羧、可利用D-酒石酸盐、可在半胱氨酸明胶培养基生长的特性与鸡白痢沙门氏菌进行区分。其抗原为O1、O9、O12,但12抗原没有变异型。该菌对干燥、腐败、阳光等条件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在环境中存活数月之久,但一般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将其清除,达到杀灭效果。
该病主要发生于鸡,火鸡、珠鸡等也可自然感染,鸭、鹅一般不感染。成年鸡易感性较高,也有6月龄以下鸡发病较常见的报道。如果种鸡群中存在阳性鸡,可造成1~6月龄鸡出现严重的死亡损失,这与鸡白痢相似。而死亡现象一直持续到产蛋年龄与鸡白痢不同。
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源。不仅可以水平传播,还可经卵传播,如粪便、饲料袋、工具等。老鼠、野鸟和其他动物也可成为传播媒介。
雏鸡发病症状与鸡白痢相似。雏鸡出壳后不久可见到濒死雏鸡和死亡雏鸡。病雏鸡倦怠无力,生长不良,极度虚弱,不能采食,排白色粪便并沾在肛门周围。可伴有呼吸困难和喘气等症状。
年龄较大的鸡和成年鸡急性发病表现为突然采食停止,精神萎顿,羽毛蓬乱,冠和肉髯苍白、皱缩,排黄绿色稀粪。发病后2~3d体温升高1~3℃,并持续到死亡前几个小时,一般5~10d内死亡,有的4d即死亡,病死率可高达50%,甚至更高。
急性死亡病例常不见明显肉眼病理变化。幼龄鸡发病病程稍长者可见肝脏、脾脏和肾脏明显肿大、颜色偏红。雏鸡发病有的可见肺脏、心脏和肌胃可见到灰白色坏死灶。
在亚急性和慢性病例中可见肝脏肿大呈棕绿色或古铜色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其他的病理变化有肝脏和心肌中有粟粒样灰白色坏死灶,心包积液,卵黄性腹膜炎,可见卵子出血、变形和变色。整个肠道黏膜充血、出血、有粘液的卡他性炎症。公鸡发病后可见睾丸有灶性损伤。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对生长鸡和成年鸡还可结合血清学检查进行辅助诊断。对于急性死亡病例可从肝脏和脾脏等器官中分离病原菌。雏鸡可采集卵黄进行培养细菌。培养鸡伤寒沙门氏菌时可用普通肉汤或胰蛋白䏡琼脂,对不新鲜的病料可用增菌肉汤或选择性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可见圆形、稍凸起、灰白色、光滑、边缘整齐形态不一的菌落;麦康凯培养基上可见无色、圆形小菌落;S.S培养基上可见无色半透明,中部多数有黑点或基本无黑点,圆形光滑菌落;伊红美蓝平板上可见微微凸起、表面光滑、圆形、边缘整齐的淡蓝色小菌落。
因雏鸡伤寒与雏鸡白痢在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病原的特点均相似,还可对菌落进行生化特性检查进行鉴定,鸡伤寒沙门氏菌能发酵卫矛醇和麦芽糖,不能对鸟氨酸脱羧基,而鸡白痢沙门氏菌与之相反。鉴定后按需要经凝集试验进行鉴定菌株的血清型。
1.预防。鸡伤寒可经卵进行传播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对种鸡群进行检疫,淘汰阳性鸡,逐步建立阴性种鸡群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方法。
对鸡舍、用具等进行彻底清洗、消毒,除去环境中病原菌,从鸡白痢和鸡伤寒阴性的种鸡场引进雏鸡,引进的雏鸡使用颗粒饲料,避免经口感染。
2.治疗。抗菌药可有效控制本病,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甲恶唑、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但随着临床上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陈春林、冯刚等在《重庆地区鸡源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耐药性的测定与分析》中显示使用14 种抗生素对分离到的 8 株沙门氏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为对环丙沙星、氨曲南、头孢噻肟较敏感,而对氯霉素、链霉素、磺胺异唑、氨苄西林、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头孢唑啉、多西环素均耐药,为了取得较确实的效果,使用抗菌药前应进行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