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蚕人工饲料及适应性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2019-02-12 04:38程洋林小兵夏冬梅曹宁宁袁桂阳何君肖慧王豫川陈永波
四川蚕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家蚕摄食养蚕

程洋 林小兵 夏冬梅 曹宁宁 袁桂阳 何君 肖慧 王豫川 陈永波

(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四川 南充 637000)

目前,我国的养蚕业仍依靠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传统的方式方法,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及产业现代化程度等都较为低下,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与时代发展脱节,亦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随着我国经济深入发展,产业结构全方位调整持续推进,传统养蚕业已经快速萎缩,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蚕桑生产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现代蚕桑产业必须向规模化、专业化、省力化方向发展。而家蚕人工饲料规模化、工厂化饲育,是推进蚕桑产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1 人工饲料养蚕的优势

人工饲料养蚕作为蚕业生产上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顺应了蚕桑产业现代化发展要求,是改变几千年来传统蚕桑生产模式的革命性技术。相比传统的桑叶养蚕,人工饲料养蚕在各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与桑叶育相比,人工饲料养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工饲料成分均一、稳定,而且可以人为控制饲料成分;养蚕生产可不受季节、气候条件及环境污染等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摆脱桑树生长期对养蚕的制约,可根据需要调整养蚕时间和养蚕布局,科研上可以实行全年养蚕。人工饲料在加工过程中经过了高温灭菌,饲育过程中又采取了较为严格的消毒防病措施,可有效隔离外界病源,大幅减少蚕病的发生;在蚕种生产上也可有效防止稚蚕期感染微粒子病,降低蚕种带毒率,提高蚕种质量。饲料生产和养蚕生产都可以实现机械化、规模化、工厂化操作,大幅提高劳动效率,推动蚕桑产业现代化发展;人工饲料养蚕简化了养蚕环节,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是人工饲料养蚕最大的优势之一;人工饲料养蚕,在家蚕生理、病理、遗传等多方面的研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5];人工饲料养蚕省工省力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劳动力不足和年龄偏大等问题;此外,人工饲料养蚕还可以大幅度节约桑园用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人工饲料养蚕的诸多优势极大地解决了当前养蚕存在的问题,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而通过制定家蚕人工饲料育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将在产业现代化进程中有效结合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把蚕桑产业有机的融入现代化大潮。

2 低成本人工饲料的研发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工饲料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和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分别于1974年和1976年在实验室用人工饲料养蚕取得成功,但都未能在生产中推广使用[6]。80年代后,我国许多蚕业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开始大力开展人工饲料养蚕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人工饲料配方、防腐剂、成型剂等方面收获颇丰,另外在人工饲料养蚕的配套饲育环境、饲育技术、病理、生理等多方面也展开了深入而有益的探索[7]。

1996年,浙江农业大学缪云根等研究用卡拉胶作为成型剂,大大降低了饲料成本[8]。1998年,山东农业大学崔为正等用玉米粉作为成型剂,不仅具有良好的成型和保水性能,而且可以促进蚕儿摄食和生长发育[9]。2001-2003年,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张亚平等在饲料中加入桑绿枝粉,并用玉米粉做成型剂,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发现改进后的饲料成型效果好,生产成本下降、生产效率高[10]。针对蒸煮型人工饲料加工调制复杂、贮存运输困难、给饵操作繁琐及易变质等问题,崔为正等在2005年用挤压膨化机制成低成本干型颗粒饲料,克服了切片料育的不足。由于颗粒饲料不需要长时间蒸煮,利于饲料中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保持,经过多次杂交种饲养试验,结果表明成绩良好[11]。

综上所述,经过相关人员几十年的努力研究和深入探索,我国在低成本人工饲料配方及加工的开发研究上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有些方面已经超过日本并能够在生产中推广使用,为今后人工饲料养蚕在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3 家蚕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

人工饲料专用蚕品种的选育是人工饲料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都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和重视,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根据日本在人工饲料育上的成功经验,在研制开发低成本人工饲料的同时探究家蚕食性生理及遗传模式,同时开展适合人工饲料育饲养的蚕品种的选育工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在国内最早对300多个家蚕原种的摄食性进行了调查[1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共有20多篇研究论文报道了近1500个原种与杂交种(其中可能有品种被重复调查)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和适应性的研究结果,这些试验结果总体上与日本学者的有关报道一致,即日系品种的摄食性一般较好,中系品种次之,欧洲系统品种多数较差,杂交种的摄食性一般优于原种[13]。张月华等利用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对386个家蚕品种资源进行了摄食性调查,发现中系一化性品种中摄食率高的品种较多,多化性品种的摄食性最差,而且发现不同品种对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和添加桑叶粉的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并无显著的相关性[14]。

以上研究结果基本明确了我国家蚕品种资源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并且经过比较分析发现了许多摄食性较好的品种资源,为下一步筛选和培育人工饲料专用家蚕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依据。

4 家蚕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选育

随着人工饲料配方和加工工艺的日趋成熟,以及对家蚕种质资源人工饲料摄食性及遗传模式的深入了解,我国已选育出多个对人工饲料摄食性优良的家蚕育种材料和品种。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在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选育、现行家蚕品种摄食性改良及广食性家蚕品种选育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陶鸣等(1994)研究了家蚕中、日系原种与杂交种对人工饲料适应性的差异,并通过系统选育和累代定向选择建立了苏5、菁松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系[15]。徐孟奎等(1996)采用累代稚蚕人工饲料育,选拔生长良好的个体继代,连续数代,得到了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好的家蚕基础品种GSC5、GSJl[16]。代方银等(2000)用甘蓝型白菜对家蚕基因库保存的全部600多个系统进行了广食性检测,发现广食性种质并建立了10个广食性资源品系,选培育出 GS01[17];袁金辉等(2005)对华南地区保存的167个家蚕资源品种和组配的19个杂交种进行人工饲料摄食性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品种对人工饲料具有较高的摄食性,表明华南地区选育适合人工饲料育的家蚕品种有丰富的基础材料[18]。李春峰等(2006)从国外引进了一批人工饲料摄食性好的育种素材,并对国内一些表现较好的现行蚕品种进行定向选择,选育出适应人工饲料育的蚕品种“西 6×734”[19]。李卫国等(2009)将日系品种9202经14代人工饲料摄食性系统选择培育而成R9501,中系品种苏春经16代人工饲料摄食性系统选择培育而成RB,并选择培育成一对新的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家蚕人工饲料育专用品种——“R9501×RB”[20]。

崔为正等利用M0和M10等饲料和系统选育手段,近几年育成多对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并选育出多个优质育种材料,其中就包括ZHG×春54、ZHG×秋54、优食一号、优食二号及广食一号等5对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新品种和广食性家蚕品种,其中2对品种已通过北方科研协作区的家蚕新品种审定,并在山东、江苏、陕西等多个蚕区进行大批量饲养并获得成功[12,21-27]。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张桂征等通过对家蚕品种932、7532等10个家蚕品种进行累代定向选择,选育出了SJ、SF、SQ、SX等20个新品系,建立了适于人工饲料育的亚热带家蚕种质资源库,选育出现行品种两广二号的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系,采用1~2龄颗粒饲料育达到了实用化要求[28]。

此外,近几年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等单位也开展了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的选育工作,对皓月×菁松、春蕾×镇珠、白玉×秋丰等品种的母种进行了人工饲料定向选育,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29,30]。

5 我国家蚕人工饲料及适应性品种选育研究的方向及对策

通过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和我国蚕业界40多年的研究探索,家蚕人工饲料配方、加工技术、饲养方法及适应性品种选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仍有很多方面尚不能适应养蚕业今后的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5.1 进一步优化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没有任何一种人工饲料的养蚕效果能够达到桑叶育水平,更是缺乏所有家蚕品种都能正常取食的通用人工饲料。因此,进一步改进饲料配方,以提高饲育成绩、降低饲料成本仍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现在较为成熟的粉体饲料和颗粒饲料在制作加工上都还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很多环节需要人工参与,增加了饲料生产的劳动量,同时也给饲料质量带来不确定性。

5.2 继续选育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提高发育整齐度和饲育成绩

目前人工饲料的养蚕效果总体没有达到桑叶育水平,尤其是蚕体发育整齐度差,弱小蚕多等关键技术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13]。目前选育出的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还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求,需进一步改进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利用多种指标加大对品种的选育力度,以快速获得适应性蚕品种。

5.3 加大研发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尽管我国现阶段在家蚕人工饲料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研究水平不高,研发力度不够,而且很多研究都带有重复性和模仿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原创精神。另外,现阶段掌握人工饲料相关技术、从事相关品种选育工作的人才较少,技术人员缺乏,基层服务和技术推广不到位,导致外界对人工饲料养蚕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

5.4 逐级推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工饲料饲育标准和技术体系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蚕桑产业分布广泛,推广人工饲料养蚕时需要区别对待各个蚕区,认真分析各地情况,做到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逐级推进。通过建立相关的人工饲料饲育标准和技术体系,使人工饲料小蚕共育达到生产实用化要求,使家蚕人工饲料育尽快走上产业化之路,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推广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特别是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的时机已经成熟,养蚕生产上对该项技术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只要切实解决好上述存在的问题,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是完全可行的,利用人工饲料养蚕也将在构建我国规模化、省力高效蚕桑技术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家蚕摄食养蚕
基于SVM的家蚕中毒分类识别研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养蚕不易
养蚕记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轻则摄食减慢,重则大量死鱼!加州鲈养殖亚硝酸盐超标,预防处理如何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