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西安石油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3.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资源建设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下称《愿景与行动》)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战略构想的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纲领性的基本内涵,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务求实效的6年推进,互联互通合作取得新突破,“一带一路”覆盖越来越多的国家,为各方带来相应福祉。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中国主张,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其他国家发展贡献了顺应历史潮流的中国智慧和责任担当。2017年5月、2019年4月,第一、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先后在北京隆重召开,成为“一带一路”发展推进的里程碑。“一带一路”为各国深化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取得了积极成果,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1]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合作重点和主要内容,概括为互联互通合作,即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教科文、医疗和贸易等诸多方面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愿景与行动》确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都认为,文明交流互鉴是古丝绸之路留下的精神财富,民心相通应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愿探讨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文合作,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我们愿积极创造条件,让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参与到合作中来,营造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局面。”[2]十分精确地点明了“民心相通”在互联互通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揭示了“民心相通”的核心是以“人文交流”为基础和前提的共识与遵循。而教育、科技、文化即所谓的“教科文”则是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文合作中首当其冲的重头戏。时任文化部长蔡武撰文倡导“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提出应发挥“人文先行”的优势,制定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推动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多领域交流合作。[3]事实上,“教科文交流合作历来是国家之间增强互信、共谋发展的基础领域,不仅有利于消除国家之间的文化隔阂、促进发展共识,而且能够深刻体现多地区共同发展的国际人道主义价值追求,同时最大程度为‘一带一路’赢得良好的开局氛围。”[4]因此,作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之一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即本课题所称新丝绸之路建设,也必然具有共性,需要教科文先行开局。在“一带一路”教科文先行的理论研讨与多层次、多领域实践的基础上,2016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专项行动计划,从宏观上为教科文发展与合作提供了贯彻落实《愿景与行动》更具体的指导意见。其中,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化部印发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印发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结束后,科技部进一步研究制定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这些政策规划高屋建瓴地揭明了教科文发展在新丝绸之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引领、支撑、创新作用,更成为相关区域和地方制定相应落实方案与措施、深入有效实施“新丝绸之路”建设及教科文先行先发的定心丸、指南针和强心剂。
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和人民在历史上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和特色各异的丝路文化,其共同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可行性,是基于“丝绸之路”这一深厚的历史资源与关联的坚实话语情意共鸣基石的。因此,新丝绸之路建设的开启与推进也当以顺应这一历史文化契合点的发挥、拓展与创造为佳途。在当今复杂而多元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各国的发展与构建“和平文化”相辅相成。教科文所具有的“软实力”特性,使其当然地成为国际合作的前沿担当。所以,教科文发展与合作既是新丝绸之路建设本身的重要内容,更扮演着新丝绸之路建设全面推进的引领、支撑与创新者角色,也是达成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的切实可行的首选突破口。从微观方面而言,语言则无疑是新丝绸之路建设及教科文先行先发的桥梁和纽带。国家语委原副主任李宇明教授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认为实现“五通”当然需要语言互通。首先,政策要用语言表述。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与措施,并使相关政策、法律、规划、措施为民所知所用,环环都需语言交流。其次,设施联通更需语言连通。语言之路不通畅,其他方面也难以通畅。再次,“五通”之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但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为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互惠、责任共担,民心相通更为根本。“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但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5]可谓既全面又具体地阐明了语言文字之于新丝绸之路建设及教科文发展的关系和作用。
“一带一路”之一翼的新丝绸之路建设中,我国政府处于主导兼主体的角色。这样的地位也就决定了“语言互通”必然是汉语言文字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多种语言文字的相通且要真正的达到通心。“一带一路”是面向未来的具有长远历史性和战略性意义的中国倡议,其建设也是一个漫长的多元开放合作进程。与此相适应,作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作为文化文明的符号和载体,作为国际合作和文明互鉴基础和有效手段的语言文字建设,也应该立足长远面向未来,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合作中,充分重视并做好彼此语言文字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的互动互学互通,尤其要以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做好从我国出发的汉语言文字的推广应用,在发挥好汉语言文字直接服务作用的基础上,实现其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空前重大的价值功能和社会意义。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之初,陕西便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确定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基本定位。相对于古丝绸之路,这个新起点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它是沟通内陆与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有利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物流中心、融汇亚欧丰富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6]在此目标定位之下,陕西在搭建政策互信平台、构建立体化交通体系、深化贸易投资合作、积极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等多方面先行先试,顺势而为。尤其在教科文领域,凭借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与中亚各国的交往交流源远流长等独特历史文化基础和地域条件,以及陕西作为传统教育、科技、文化大省的资源优势,率先开展了广泛合作。教育合作方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十多个高校设立了丝绸之路研究机构,2014年即有中亚国家1200多名学生在陕西各大学就读和培训。在敏锐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先行”[7]工作思路下,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亦丰富多彩,如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成功,陕西7处遗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设以“汉风古韵”为主题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区;编排大型歌剧《张骞》;与文化部共同举办首届(西安)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取得了突出成效。
2015年,《愿景与行动》之“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对陕西给出清晰的构设:“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由此国家高度和层面可见,陕西要在充分发挥且不断挖掘和扩大综合经济文优化势上大做文章,不仅要精确把握“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小重“点”,更要有大“面”的新定位高度的自觉,即把自身纳入西北地区的广大视野之中,积极主动参与并带领陕、甘、宁、青的整体联动,合力“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陕西在“一带一路”和国家发展布局中的地位凸显,在新丝绸之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明确,成为发展路线视野更加宽广的对外开放的前沿。根据这一国家部署,陕西省委、省政府发布了《陕西省推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2015-2020年)》(下称《陕西实施方案》),进一步确定了打造包括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产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国际旅游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的“五大中心”,叫响做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构筑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同时制定并发布“一带一路”建设年度行动计划,扎扎实实推进实施,综合建设成果明显。在教科文方面,积极探索人文交流新模式,促进人民心灵相通,6年来已取得大量实绩。一是连续多届次举办了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旅游博览会、电影节等活动,开通20多条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路及旅游专列,推动“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成功。二是陕西高校与国(境)外60余所高校合作,每年安排1200余名中亚学生在西安求学,西安交通大学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有五大洲36个国家和地区136所大学加盟。三是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制造业技术转移中心在陕西落地,推进陕西省科技资源向东盟等国辐射。四是“一带一路”职教联盟正式揭牌,获批教育部备案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2个。[8]
新丝绸之路建设教科文先行,教科文发展需要语言铺路,已成为共识。以我国为主导和主体而主动开展汉语言文字的推广,既是互联互通合作工作的实际需要,更是立足于新丝绸之路建设长远进程特性的战略选择。语言互通是民心相通的基础保障,也应该是新丝绸之路建设教科文发展中汉语言文字推广的目标。因此,汉语言文字推广对策总体上应该是在兼顾互联互通合作基础上的研究与思考。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和层面组织广泛的调研,对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排查,在宏观管理上准确把握各种语言政策及资源并建立语言数据库、语言档案,在微观应用上进行各语种规律、语言使用习惯等的专门研究,编纂为语言习得和深入交流服务的各国语言志,单语、多语词典及各种专业词典,编写教科书及普及规范用书等,广泛开发适应时代和需求者的教育教学工具、资源。陕西则应调动语言学界主动融入国家语言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工作,结合重点面向中西亚开放的地方战略,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和创立国家宏观语言规划中的与陕西密切交集的中西亚语言研究项目,另一方面要对地方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实施“五通”进程中与语言相关的问题和情况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与国家宏观语言规划相统筹,有针对性地制订更为具体的陕西本省语言规划和实施方案,为新丝绸之路新起点建设提供更加接地气的语言支撑服务。如中亚“陕西村”仍有近10万人口说陕西话,其“陕西情结”叠加民族自豪感是陕西向西开放的金纽带和独特优势,仍有必要在已有研究和交流合作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整理和挖掘开发其语言及相关的文化资源,发散“陕西乡党”的陕西话、俄语、生活区域本土民族语言兼容互通的潜力与张力,相信会在新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发挥更广泛的影响力和综合牵引效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与学得到持续的重视与提升,公民外语水平大有提高。但教与学的语种面不够宽泛,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而能使用新丝绸之路建设中“表情、通心”语言的小语种人才十分缺乏,需要加大国内相关语言人才培养和供给的数量质量,以适应面向“一带一路”深度开放合作的长远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长足发展,甚至随着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影响力提升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形成“汉语热”。但在新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作为世界第二大国际通用语言的汉语,对外教学需要更大力度的发展。一是要建设好语言人才包括语言教学、科研、技术、管控人才动态数据库,更好地掌握并综合利用汉语言推广的人力资源力量。二是要强化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发挥全国350多所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培养院校和近150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多所院校汉语国际教育及相关专业博士点的作用,培养更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化高端人才。三是在国家层面持续加强2018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的53国已经建立的137所孔子学院和130个孔子课堂的质量建设,加强“网络孔子学院”的扩容建设,加强“走出去”的国际汉语应用型人才培养。四是各地方应结合《愿景与行动》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和力量,拓展教育合作领域,加大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强“引进来”的留学人才尤其是来自急需的小语种地区和国家的汉语留学人才培养。《陕西实施方案》提出陕西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带一路’科教中心”,“依托丝博会暨西洽会打造我省与沿线国家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对话平台和项目平台。发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带头作用,支持我省高校与沿线国家开展各种教育、科研、培训活动。加快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等省内有实力的研究机构智库建设,组建智库联盟。推进以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为主的中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和留学生教育。争取上合组织大学落户西安。鼓励高校以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为基地开展汉语国际推广,支持举办多层次、高水平的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此外,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丝绸之路教科文研究所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网络孔子学院”的设想,打造以新丝绸之路建设教科文发展为侧重点和构架的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教科文交流的专门平台和实践基地,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和承载陕西文化的陕西话的推介交流,综合打造陕西向中亚、西亚开放合作的新丝绸之路建设助推器。
作为新丝绸之路建设教科文先行重要工具的汉语言文字,它的推广与应用途径也是多方面的。专门的语言课堂教育教学培训固然是主渠道,但具体到应用层面,汉语言文字大语境的营造也很重要。因此,汉语推广、语言互通必须纳入与之相辅相成的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大视野及其所涉及的诸方面要素而共同发力。
1.文学作品译介助力双语互通。文学作品是不同文化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最佳载体之一,是各民族语言最优美的表现和传播者。新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地区、国家代表性的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是学习语言的最好范本,是识别认知传统彼此的一个良好窗口。在“一带一路”建设语境下,应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重新评估,进行有计划的整顿译介,包括直接服务于语言学习的双语对译。尤其要加大对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经济、文化、社会、话语发生巨大变化中产生的客观展示中国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的优秀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介绍,为各国人民提供准确认知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快车真实的新鲜悦读文本。陕西是当代文学重镇,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领衔的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当代“文学陕军”,创作了一大批真实而艺术地深度反映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的优秀文学作品,译介这些作家作品,就是对我国特别是人文陕西最好的窗口展示。本课题进行陕西方言特征与规律的再整理研究,正是遵循由语言相通到人文交流再到民心相通的逻辑,为深入促进陕西对外合作打造语言相通的基础。
2.民俗文化研究辅助汉语言文字应用推广,利于交流互尊。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语言和民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人们从民俗现象观察语言,也从语言观察民俗现象,语言与民俗互为载体和表现。语言中的要素与民俗紧密相关,诸如文字、语音、俗语、社会交际词语、称谓、禁忌语、委婉语、民俗文化词语等等均与民俗直接关联。要做到真正的语言相通,就得将研究、学习、使用一个民族的语言与熟悉民族的传统、了解民族的习俗和文化结合起来。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丰富,民情复杂,研究、熟悉并尊重彼此民俗文化,也应该是开展人文交流的先导。汉语言文字的应用推广,还要着意语言和民俗的碰撞、理解与包容对接。
3.文化艺术旅游产品综合开发,增进汉语言文字推广趣味、浸润自信互鉴。文化艺术产品用语言为符号和手段加以塑造,基于文化自信的国家理念推出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产品,以喜闻乐见的多样化形式,感染辅助语言互通,浸润文明互鉴。打造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旅游精品项目,基于人类共性的审美兴趣,以形象生动的汉语言文字魅力展示文明景观,在汉语言文字营造的互动体验氛围中促进语言互通。陕西是汉民族语言文字和文明的发祥地,两河流域也是古老楔形文字和中西亚文明的渊源,更兼“丝绸之路”的情缘纽带,成就了陕西与中西亚可以语言文字故事链接人文交流契合点的天然优势。如依托举世闻名的西安碑林、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馆、仓颉庙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兵马俑博物馆以及十三朝古都所造就的众多古迹遗址,结合历史综合进行汉语言文字的展览、文化赏鉴和趣味化教育传播,设计以汉语言文字及关联事物为内容的丰富多彩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可视可感可用性的汉语言文字的生活、艺术符号和载体,将汉语言文字推广融入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全程环节,实现文化旅游与汉语言文字推广的双栖双赢。
4.利用语言技术,发展汉语言文字推广智能化之路,促进互信互利。当下,我们正处于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阶段,智能语音交流系统快速发展,软、硬件语言应用产品层出不穷,语言的交流价值充分凸显。如智能手机、各类移动在线语言翻译系统的App应用以及图文识别的文字翻译应用等等,都为语言交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应用支撑,也必将为语言文字的推广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趋势要求提供发展支撑。同时,要进一步发挥语言应用大数据的价值,有效地追踪全球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与应用态势,实现信息与教学资源的传递与共享,不断提升语言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汉语国际教育应更加积极地利用语言技术,研究多种语言咨询、语言教育、语言翻译软件的应用与迭代,使语言包括方言服务工具与平台更加智能化,达到汉语言文字推广的多快好省,全面促进新丝绸之路建设人文交流互信互利。
5.创建“新丝绸之路网络孔子学院”,服务新丝绸之路建设。前期主要建设与陕西语言文字生活息息相关的集语言文化知识与应用、教育培训与文化生产力转化、文化传播与交流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于一体的全方位多维度实体展示与互动窗口和平台——基于教科文建设与传播实现新途径的“新丝绸之路网络孔子学院”,后期可逐步扩展到新丝绸之路沿线的地区和相关国家教科文。为此,要科学设计其栏目设置架构和内容构成,研发并充实系统性的配套和支撑资源。重点建设指向三个层面的虚拟展馆:一是基础层的知识馆,主要功能是实现面向“一带”的陕西、西部省份、沿线国家语言文字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包括陕西、西部省份方言和普通话之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等的知识推荐,面向陕西和西部人群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面向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学员的对外汉语教学。二是交流层的生活馆,主要功能是介绍基于语言文字的陕西文化艺术系列产品与成就,包括从古到今纵向的和陕北、关中、陕南三区块横向的各种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艺术符号与形式,旨在全面推荐和展示文化陕西的文化精髓,传播陕西声音,讲好陕西故事,进而通过陕西展示国家文化自信,扩大陕西以及我国文化在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力,使其担当并成为基于语言文字基础上的陕西教科文建设与传播交流实现的新途径。三是拓展层的服务馆,主要功能是综合服务和助力陕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更高和更大层面推动和催生基于陕西语言文字与文化科技的相关系列产业开发与推荐,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语言教育、文化科技和旅游产业及更加多样化的经济领域的双向创新合作等项目,从而全面助推实现新丝绸之路建设的任务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