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戴莉
茶为国饮,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时常常会聚集在一起,且鼎且缶,亦啜亦饮,从中可获得无限的情趣。乾隆帝要退休,大臣们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回答“君不可一日无茶”。可见饮茶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已经具有很重要的位置。
潮州南面大海,东、北、西几个方向都是山脉,当地的凤凰山盛产茶叶,潮汕人乃至海外潮人,都有喝凤凰茶的习惯。喝茶、品茶、论茶,成为潮州几百年来延续下来的茶文化。喝茶、泡茶,就必须要有茶器。因此,潮州茶文化的发展也催生了潮州手拉朱泥壶的问世。
潮州手拉朱泥壶历史悠久,演化有序。据20世纪80年代潮州在修建防洪通道时出土的手拉壶可断定,早在明代潮州已生产制作手拉壶器具。据耿宝昌先生主编《紫砂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载,清宫旧藏的小朱泥壶中有二把为潮州手拉壶,其中一把钤“乾隆年制”底款,一把钤“嘉庆年制”底款,可知潮州朱泥壶在乾隆、嘉庆年间已是宫廷用品。现代更是潮州手拉朱泥壶史上的繁荣高峰时期,名人辈出,工艺及造型丰富多彩,更使手拉壶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潮州手拉朱泥壶采用的是手工拉胚法,它不同于江苏宜兴紫砂壶的拍打镶接技法,是最原始的辘轳制陶法。其成形过程需将泥料自下向上伸延且内外翻转,构成塑造技艺的运动空间。成型时手指和手臂相对捏、压、按、挤,促使坯体绞转。从而塑造运动的快或慢、沿弧线止旋或沿直线上提、按压或捏挤,使器物的形态或端庄、圆弹,或挺拔秀丽,或节奏鲜明,或韵律柔美,显示出技艺美与形态美的融合。手拉成型法具有灵活多变,随意而就的特点,造型的变化,能在一刹那间完成。这技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门非常古老而复杂的绝技。
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改进,这门古老的工艺从选料、制泥、拉胚工艺等各个环节在当今可以说产生了质的变化。据介绍,过去较长的时间里,潮州手拉壶工艺师曾以普通的田底红泥制作朱泥壶,但透气性差、收缩率大,含铁量低。经多方探寻之后,新采用具有含铁量高、透气性大、收缩率低等优点的泥料,并提高了烧成温度,使之能更好的保留茶之原味,保温性极佳,茶存壶内久而不馊。另外壶的适温性也非常强,骤冷骤热下亦不易爆裂。
潮州手拉朱泥壶积淀深厚,传承有序。古时候,手艺是工匠养家糊口的行当,也是扬名立万的基石,许多手艺绝技都是秘而不宣外人。潮州手拉朱泥壶也是如此,一直都是祖传技艺,各家有各家的泥料配方及制作手法,从不外传。随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潮人开放包容,应时而变的海洋文化特征,率先体现在工匠精神之中。 谢氏“俊合”号的谢华大胆地打破潮州数百年来技艺“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开门广收门徒授艺。
尤其有国家级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从手拉壶行业的发展出发,设立集产品研发,造型设计,规模生产于一体的壶艺工作室,招收的从业人员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专业人才或学徒,一般为几十到几百人不等。其中不少学徒受过专业的陶瓷学校教育,他们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集百家所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潮州手拉朱泥壶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力量。更让人欣喜的是,许多从业者不再把手拉胚工艺作为谋生手段,而是将其当作毕生的艺术追求。世系有序的名作坊后人一心研制潮州传统手拉壶的泥料配比成分,革新成型工艺,希翼不断传承创新,为手拉壶注入新的元素。
一代又一代手拉壶艺人,在传承的路上不断创新,既恪守传统的工艺基因,又不因循守旧,拘泥于旧模式的束缚,在手拉胚工艺技术上进行改良,在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上进行提升,融入现代艺术风格,既着重在手拉壶的生产,还在宣传上大力推行现代管理模式,力求促进潮州整个手拉壶行业拓宽发展规模,提高生产档次,使整个手拉壶行业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保持工艺活力。
潮州手拉朱泥壶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现在,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得潮州手拉壶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