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华 李梦诗
摘 要:面对改革开放中西方话语霸权的挑战和国内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问题,高校应自觉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引领者,积极探索加强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智库作用,为中华民族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高校;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文化自信面临消解和挑战。因此,加大高校引领文化自信的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自信协调发展,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成为文化建设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改革开放视域下引领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梯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长期积累的深层底蕴和深厚力量,是国家的精神和命脉所在。文化自信是发自内心的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能力和前途的坚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化自信内蕴强大,它是重铸民族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变革国民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的深层精神力量。在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的基础上,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彰显中国精神,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用文化自信熔铸理想信念之魂,使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此间熠熠生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扎根中华大地,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和阶梯。
(二)文化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内核
文化自信是凝聚国民精神力量的重要内核,文化发展是富民强国的核心要素。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地区间交流融合不断深化,文化在其中充当着无声却有力的角色。占领世界文化阵地,拥有更多的文化话语权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文化和科技的制高点,谁就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有了先机,谁就会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有利的位置,更有话语权。近代中华民族的衰落曾令我们失去自信,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使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走在强起来的路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坚定了我们的信念:“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创建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促进文化自信和文化发展,是构筑在国民精神领域的又一宏伟的长城,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内核。
二、改革开放视域下高校引领文化自信的缘由分析
(一)西方话语霸权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
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和价值判断,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模糊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抢占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爱上小鲜肉”、“娱乐至死”等现象使青少年偏离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消解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不仅如此,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培植代言人,让受过他们文化浸染和洗脑的高校师生大力宣传其价值判断和文化观点,以其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为圭臬。这些都否定着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灿烂的文化传统,否定着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着力引领文化自信的前进方向,坚定大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是高校文化领域建设的重要任命。
(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亟需注入新鲜的血液和营养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优秀因素,又有旧时代的落后产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源头,“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这些都需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加以倡导。中国文化又是一种整体主义文化,从历史上看有着淡漠和压抑个人的缺陷。因此,弘扬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甄别、去伪存真的优化过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高校需要在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和营养,积极探索培育具备创新意识、敢于担当、富于开拓进取的有用人才,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环境下创新创业的新生代。
(三)经济、社会和文化之间应齐头并进、协同发展
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防范重大风险和挑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坚定靠发展解决问题的自信。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正在经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向共同富裕过渡的过程,这期间必然要经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阶段。对于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对外开放中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要及早应对,防微杜渐,通过化解社会矛盾增强民众信心,通过文化建设凝聚中国力量,推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因此,高校要推进文化价值体系建设,发挥其对社会信仰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影响,强调文化自信对经济创新、技术进步、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所产生的内在的稳定和激励作用。
三、改革开放视域下高校引领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把总作用,强化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首先,高校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党在革命时期就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要将育人方向放在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使只讲学术不问政治的专业课堂,体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授业为主传道为辅的知识教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尤其要主动对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思潮加以甄别和判断,使大学生明辨是非,弘扬正能量。高校要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中发挥先锋作用,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其次,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课堂”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就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与时俱进,解读好新思想新理论,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不是什么别的思想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就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方式方法的推陈出新,利用新载体,开创新模式,让大学生在思考中去学,从实践中去悟。要让他们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深刻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理论指导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有想法有个性的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文化自信的主体。
第三,高校要突出教师的“身边引路人”作用。不久前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做好思政工作,使学生坚定对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认可,广大高校教师当好学生的“身边引路人”。“引路人”这一角色要求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富于家国情怀、坚持以身作则。高校教师首先要匡正视听,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为根本指引,将治学执教同同民族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其言行才能更具说服力,人格才能更具感召力,才能当好大学生的“身边引路人”,引导他们成为构建社会主主义文化体系的源头力量,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二)强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智库功能,在守正创新中引领文化建设方向
首先,在文化建设中要不忘本来,加大对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引领民众树立文化自信。高校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智库功能,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要充分利用好专门人才和研究条件,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民族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规律性特征,研究传统文化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反思,适应经济转型需要,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着力挖掘阐发其中先进的文化理念、崇高的道德理想、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包容开放的胸襟气度,用其精神内核引导改革创新方向,在时代发展中丰富其时代内涵,使之迸发新活力,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之中。
其次,在文化建设中要吸收外来,在同各国交流、对比和借鉴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加强同其它国家高校学术交流的同时,我国高校应更加注重人文交流,引导大学生在交流、对比和借鉴中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来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也有沙里淘金的智慧眼光。高校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相关机构,通过提供专门的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对各国文化横向对比,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开拓视野、坚定自信,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高校也要抓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以优美的中华语言把好听的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让一个生机焕发的文明古国展现新时代的文化魅力和大国之风。
第三,在文化建设中要面向未来,引领民众在坚持文化自信中实现民族复兴。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应引导大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心系民族复兴。另一方面,面對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高校应坚持问题导向,发挥中国特色智库的理论解释和阐发作用。要积极探索解决改革过程中发现的各种民生问题,在微观层面从具体事件入手寻找解决办法,在中观层面从体制机制弊端探索改革途径,宏观则从文化层面上反思和追问问题形成的实质,准确回答时代之问、发展之问、人民之问。引导民众坚定中国特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根本在于坚持文化自信,要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引导民众积极加入到民族复兴伟业之中。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李宗桂[D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914/c40531-28714202.html,2016-09-14.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 韩震.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三种根基[N].北京日报,2017-2-13(013).
[4] 孙守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4-05-21(007).
[5] 人民网.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D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19/c64094-30982234.html,2019-03-19.
基金项目:文章为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三史结合”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HB17MK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