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美英日的研学旅行的发展思考

2019-02-11 13:06陈嘉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5期
关键词:发展历史冬令营研学旅行

摘 要:通过对我国研学发展的历史回顾,比对美国、英国、日本的研学旅行发展,明确发展研学旅行的必要性,反思我国现代研学旅行发展的不足以及可借鉴的积极部分。

关键词:研学旅行;发展历史;冬令营;游学

一、研究背景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从少部分精英学生的选修課程变成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的必修课程。

按照现有人口规模和二胎放开政策,预计到2020年,我国处于K12(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的人口将达到2亿,到2022年小学入学人数又有将近600万的新增空间,然而我国K12教育阶段的游学旅行渗透率仅不到5.5%(艾瑞咨询数据),未来的增长空间十分广阔,有数据显示,将近40%的家庭每年教育产品支出超过6000元,超过2成的家长教育投入超过万元,80后、90后的家长更加强调孩子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发展,在教育观念的不断升级带动下,研学旅行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中国研学旅行发展史

以游历作为认知世界的方式和书本学习的重要补充,在东西方文明中古已有之,从古代到现代,各个时期的游学各具特点,游学的传统一直不曾中断过。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周游列国,踏遍各国山川都城,考察民俗政绩,传播儒家学说13年,期间遍访名士贤者,广求知己,我认为这是研学旅行的先师。

唐玄奘,唐代贞观年间,独自一人西行五万里,前后17年,游历110多个国家,学遍当时佛教各种学说,翻译75部佛经,是佛教在中国和东亚地区得以广泛传播的关键性人物。

魏源,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经历体验感悟人生,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写下了影响中国和日本的著作《海国图志》,开启了中国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民国时期,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前往日本、俄罗斯、美国、英国等游学,为中国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研学旅行一度中断,仅有少数优秀学生,由国家出资,带有奖励性质的外派留学,属于精英型研学旅行。

20世纪80年代,我国重启与研学旅行相关的活动和业务,198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访问日本,邀请3000名日本青年第二年访问中国,此后,日本来华修学青少年团体的频次与规模不断扩大,当时,现代修学旅行在日本已经制度化、课程化、日常化,而在中国基本中断,中国方面专门成立修学旅行协会,并通过连续举行修学旅行研讨会的方式来持续推荐中日青少年之间的友好往来。

从1985到1995,广东、北京、山东先后成立了“接待日本青少年修学旅行委员会”,江苏省成立了“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举办了“海外修学旅游研讨会”、“中日青少年修学旅行研讨会”、“中日韩修学旅行研讨会”。这个时期的研学旅行主要由部分公立学校组织的,以接待外事活动为主。

1997年中国政府成立了由多部门参加的日本青少年修学旅行委员第三次研讨会(前2次在日本举行)。2000年江苏省教育厅与旅游局联合制定了研学旅行计划。2003年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修学旅行中心”。这个时期是相对专业化的开始,逐渐出现一些代表性的素质教育集团。

2010年至2014年广东省、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发布了关于中小学与国民旅游等改革通知,研学旅行正式进入政府、旅游部门、学校、教育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视野。

2016年,武汉、西安、上海、合肥、苏州等地相继成为国家研学旅行试验区。同年12月,教育部、公安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研学旅行从选修课变成为必修课,从随机开展变成有计划开展,从少数参与变成广泛参与。

2010-2019年这个时期的研学旅行,是以专业整合为特征的第4个阶段,国家政策文件落地,将优秀的内容和资源聚拢,通过资本的手段进行整合和发展,同时新一代父母在教育理念、教育投入上的转变,为研学服务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三、美国:美国为世界教育界所做的最大贡献之一训练营

美国将研学旅行称为“Outdoor Education”,最早可追溯到1885年,主要是以学校组织的课程或者活动为主,包括夏令营、冬令营、实地参观与考察、户外研学活动等。实地参观与考察和户外研学活动主要安排在参与者的在校学习时间以及周末,比如美国中学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历史名人馆,学习本国历史文化。

美国现有2万多家夏令营和冬令营机构,利用参与者的寒暑假时间,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夏令营和西点军校夏令营活动。哈佛大学夏令营课程纳入学分制,时间是3-7周,主要对象是高中生、本校大学生和其他院校大学生,根据参与者的兴趣和能力安排课程,开拓其相关的学术视野,培养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西点军校夏令营活动主要针对5-12岁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时间是1-12周,主要培养学生的户外生存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英国:“大游学”影响世界教育

英国将研学旅行称为“Field Trip”,发表于1611年《考亚特寄语》,就专门介绍了研学旅行,前往欧陆游学是当时年轻绅士们的必修课程。英国的这种旅行渐渐影响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欧洲诸国,并发展成为一种“漫游式研学旅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课程确立下来,成为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现在,英国的研学旅行主要通过以学校组织的课程或活动为主,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进行实地参观与考察、先进企业体验、户外研学与拓展活动。根绝学生的年龄(5-25岁)不同,会安排不同侧重的研学课程。中小学生的户外研学,主要是通过参加野外拓展训练营,培养户外生存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高中生、大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葡萄酒庄,学习英国葡萄酒历史,了解葡萄生长环境、种植过程、酿酒工艺,掌握葡萄酒种类以及相关产品知识等。

五、日本:政府立法保障,公益机构监督指导

修学旅行,在日本被定义为技能和专业知识学习或扩展视野的一种工具,以学校和班级为组织单位,组织学生到其他地区和国家进行的集体研学活动,包括传统文化学习、体验国家文化、參观国家公园,还可以体验不同职业选择、先进企业考察、体验商人活动、自然体验等,研学旅行课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是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5-25岁)差别侧重不同,一般1-5天,小学生主要的活动是集体泡温泉或者参观附近的名胜景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中学生的活动倾向于异地学习与体验,活动目的是结合课本的知识进行实践;高中生的活动主要定位在自然体验、先进企业参观或了解历史,让学生们感受历史、体验自然,让学生提前了解与熟悉以后的工作场所。

六、对中国研学旅行发展的积极作用

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探求生活真知,增加社会交往,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看,开展研学旅行,在游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进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扩展认知边界,确认认知真理性,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们了解书本以外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以体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从核心素养培养角度来看,研学旅行让学生融入大自然,有助于学生劳逸结合,放松紧张的学习心情,游历大好河山,可以开阔视野,颐养性情,提升道德情操,有助于中小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人文底蕴、落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能力的养成。

我国已针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但仍缺少对其开展实施以及部门协调合作等的相关细则。国家可以进一步发挥宏观调节作用,带动不同部门协调配合,完善有关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基准、实施细则等政策法规,如明确规定交通部门及财政部门对当地研学旅行资金进行一定的补助或者税费抵扣,对部分景区门票及交通费用进行一定的补贴或减免。地方政府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出地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政策体系,确保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要想真正发展研学市场、促进研学信息和研学资源的互联互通,还需设立中国“全修协”这样的公益性质的权威的研学旅行研究协会。聚集专业研学人才,组织开展对我国各省份研学旅行现状的调查研究,定期进行数据统计和行业内分享,为业内及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还可以定期举办研学主题活动风采大赛、案例分享等活动,调动行业和各学校研学氛围,借助这些活动帮助当地政府、学校、研学组织进行线上线下宣传。

参考文献

[1] 陆庆祥 汪超顺主编.研学旅行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出版社,2018.

[2] 彭其斌主编.研学旅行课程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9.

[3] 吴颖惠主编.研学旅行学校指导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作者简介:陈嘉(1986- ),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猜你喜欢
发展历史冬令营研学旅行
一道冬令营问题赏析(二)
一道冬令营问题赏析(一)
快乐冬令营 传统中国年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俄罗斯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