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融合历史视角下的西藏通识教育

2019-02-11 13:06周磊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4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融合

周磊

摘 要:文章以藏汉文化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着手,通过对历史发展进程中藏、汉两大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并在这一文化基础之上对西藏高校通识教育现状的发展趋势简单探讨。

关键词:藏汉文化;通识教育;融合

在诸多的各民族关系中,藏汉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便有。汉藏语系包含了藏语、汉语,虽然在语法、发音、词匯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但都具备每个音节有固定音调,单音节词根数量居多,虚词与词序是表达语法的主要手段,以及有表示事物的量词等共同的特征。青藏高原作为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藏族先民们在高海拔、高寒缺氧的自然条件下繁衍生息、劳动开拓,既独立创造了藏族自己古老辉煌的文化,又不断吸收周边民族的文化加以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从历史上来看,高原原始文化与中原原始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青藏高原上出土的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各类器物中,就可以看到其在形制上与中原同时期的石器关系密切,但又具备特有的地区特点。中国各朝历代都与西藏有着密切的交往,从影响力上看,隋唐时期开始,青藏高原文化开始与中原文化往来频繁,对后世的影响也更为深远。贞观五年、十五年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羊同(象雄)人派遣使者赴长安朝贡。唐太宗时期,通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与吐蕃的联姻,在政治上加强了藏、汉的友好同盟关系,奠定了“和同一家”的坚实基础;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藏族人民逐渐掌握了各种生产技术;改变了藏、汉人民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和宗教互相影响。《毛诗》、《尚书》、《左转》、《易经》、《礼记》、《史记》等汉文典籍的传入对吐蕃文化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对藏族历算与医药也产生重要影响,吐蕃历法采用了汉族农历计年法,藏医学吸收了中原医学的成果逐渐发展壮大;也进一步扶助了佛教在吐蕃的发展。公元10世纪吐蕃王朝分崩离析成为若干吐蕃部,其中较大的有六谷、嗗厮罗等部。宋朝建立以后,为了共同利益,联合吐蕃各部一致抵御西夏的扩张,使得蕃、汉兵制趋于合一。13世纪中叶,以萨迦为主的西藏各部势力归属元朝,中央开始在藏区设置建制,任免官员,仿效唐朝与萨迦款氏家族建立姻亲关系,并开始吸收藏传佛教的内容。明朝开始在藏区建立相应的行政、军事机构,对乌思藏、朵甘思等地采取了“多封众建”的政策,加强了大明与藏区的关系。清朝继承了元明两代对西藏的管理体制,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不再实行明代分封诸法王的建制,建立了噶厦的前藏最高政权机构;提高班禅活佛的政教地位,使之与达赖相衡。日益加大西藏和内地的经济交流,编著如《西域同文志》、《五体清文鉴》等各类汉藏文对照译著、词典、历史、地理等材料,极大的促进了汉藏关系的密切和文化的交融。

一、西藏高等教育发展与通识教育构建

从通识教育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来看,它是要提升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层面下,能够具备良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健康的“三观”, 功能上则表现为三点内容:第一, 知识系统性的拓展和心智完整性的培养。通识教育英爱重点培养学生外部世界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使得他们能够运用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来去解决问题。第二, 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可以使学生发展出更加全面的人格,加强其交际能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完善,培养出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反思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 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自我认知,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点,以便更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政府就致力于创造一个各民族平等的教育机制,通过创立预科班教育、双语教育、内地班、少数民族录取优惠政策等,在实践中探索少数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在基础教育方面,1985年创办内地西藏班,招生对象是以藏族为主的,户籍在西藏的各民族学生,通过独立编班、混合编班和西藏生散插班三种模式,为全国各高校培养了大部分的西藏生源学生。

二、西藏通识教育发展现状

在西藏,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目前的高等教育依然带有强烈的应试教育特色。目前西藏社会面临着现代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双重需求,西藏高等教育也同时面临着扩大化与质量提高的紧急任务。西藏教育一直以来都具有应试教育强的特色,高校专业设置上也结合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整体偏重理工科。

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在西藏经济、教育、文化和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以卫藏地区为代表的各地社会文化、经济增长有了新的起色。西藏高校也在努力推进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将本校教师开设课程与网络通识教育课程相结合的趋势在现今西藏各高校非常普遍,目的是为了改变单一的专业化教育,将其发展为西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例如缺乏专业的通识教育师资力量和专业研究、管理机构等问题。

近年来西藏各大高校加强通识教育的系列课程与教学改革,更加确立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西藏正逐步将通识教育发展成为区内高校培养全能型人才、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辅助平台,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西藏高校严重缺乏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从发展目标来看看, 通识教育理念的构建及其制度化保障问题在西藏高等教育领域还未形成统一认知。关于高校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与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等问题还存在不少疑惑。此外,从实施过程来看 西藏各高校缺乏专业的通识教育研究机构和管理机构, 这必然影响到通识教育的推行力度。

三、西藏高校通识教育理念构建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开始普遍接受和认同当时发达国家所推行的“通识教育”相关理念。这是对20世纪50年代仿效前苏联强调专业教育,淡化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一次新的突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一步。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为先导,开始兴起现代通识教育,并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也包括年轻人的头脑中培育某些才能和态度,培养人在社会中的美好品性”西藏高校推行通识教育相对较晚,由于西藏高校在民风民俗、就业理念、学习观念、经济基础等方面与内地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对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理念上理解不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西藏各高校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的质量,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西藏高校通识教育对社会现状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刘忠.汉藏文化交流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

[2] 马戎.内地办学的运行机制与社会效果:内地西藏班、新疆班专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0.

[3] 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

基金项目:文章基于西藏民族大学教改项目“藏汉文化交融背景下的西藏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363。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