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伦理道德引领美好生活的研究

2019-02-11 13:06郑金香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4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

摘 要:新时代伦理道德担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成为引领美好生活的价值观核心和精神源泉。新时代伦理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社会政治、社会经济与伦理道德的新关系,为建设美好生活指引发展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道德文化精华都为新时代伦理道德引领美好生活提供丰富内涵。最后阐述了新时代伦理道德引领下美好生活的科学内涵:朴素利民的生活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支柱,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

关键词:美好生活;新时代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引领

自从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以后,“美好生活”成为最为激荡中国人民心灵的高频词之一。美好生活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有意义、有价值、幸福感强烈的生活,离不开高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伦理道德是一种指导人的行为、整合凝聚社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是中国社会精神道德的主流,具有引领时代风气和社会习俗的社会功能。美好生活精神需求的理性满足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引领。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使命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崭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显突飞猛进,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不断涌现,虚拟网络、人工智能等社会生活实践新领域也频频出现。这些新的社会现象必将赋予中国伦理道德新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伦理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全新的思路、方法手段和话语为社会生活提供伦理道德意识和规范,引领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一方面,新时代伦理学需要立足当今社会生活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道德文化的精华,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立言,创新意识和规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伦理道德把探讨社会政治、社会经济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看作重点任务,关注新兴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介入新兴社会生活实践领域,把握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和焦点问题,高效引领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顺利实现。

二、引领美好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伦理道德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丰富内涵,引领美好生活的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型的德性主义文化,其核心和精华体现为中华伦理精神和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中,有许多极富新时代意义的核心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既是新时代伦理发展的内容,也是美好生活科学内涵的源泉。(1)引領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孔子热爱饮食之乐,主张起居有常,倡导德以养生、动以养生。《论语·乡党》中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庸》中有“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概括而言就是提倡精心、用心对待饮食,丰富生活的意义。在《论语·雍也》中,孔子提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只有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高寿。西汉刘向在《说苑》里主张“起居有常”,还进一步探讨了个人的起居习惯与其人生价值之间的关系。“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俟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而好干上,嗜欲无厌,求索不止者,刑共杀之。少以敌众,弱以侮强,忿不量力者,兵共杀之。”倡导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能够帮助人们预防疾病、刑罚与暴力侵害,保全生命,充分实现生命价值。此外,道家学派追求有尊严的生活态度,倡导人的顺性无为观,倡导尊重个人的自身潜能。顺性无为观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发展良好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自己尊重自己。人们根据自己的天性生活,就能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快乐生活,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精神享受。(2)引领和谐共处的人生格局。无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还是人与社会、整个地球人类之间崇尚和谐共处。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孔子向往人们体验自然之美的愉悦情怀,把人与自然和谐之乐看作是人生调节手段,看作是获取人生智慧与创作灵感的媒介。在《论语·先进》中,曾点描绘了一幅人们在暮春时节游赏山水之韵的隐逸之乐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积极赞赏这种人本性纯真的审美情怀和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精神体验。孔子进一步阐释自然万物对人的精神激发作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言就表现了山水之乐不仅让人意畅心欢,还可以让人乐以忘忧、乐而生智的观点。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道家庄子的“天理”观认为人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倡导尊重社会成员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庄子·齐物论》记载了一个故事:“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意思是,世间生物都有自己的最佳栖息地,难以判断谁的栖息地最好,合适的就是好的。对人亦然,道家文化尊重他人的不同与己的生活方式。道家倡导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却具有同等的价值,尊重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美好的生活方式。(3)引领乐道敬业情怀。新时代美好生活离不开塑造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孔子大半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非常看重乐道敬业,欣赏“乐道”生活。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阐述表现了孔子把快乐当作求道的最高人生境界,把乐道情怀看作个人生活的重要调节工具。(4)引领社会交往之乐。孔子把社会交往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与朋友交往之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二是参与团体活动、与人合作之乐。“德不孤,必有邻”。倡导团体和组织活动对丰富人生冷暖体验、增加人生快乐、防止自我封闭的重要性。三是实现人生目的之乐。“仁者爱人”、“求仁而得仁”之乐。倡导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依从仁义真心,想对谁好,就能对谁好;想要快乐,最终也会得到快乐。家庭成员的亲情,爱人之间的亲密,同事之间的同心与信任,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支持,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三、引领美好生活,汲取世界道德文化精华

新时代伦理道德引领美好生活的作用还依赖于汲取世界道德文化精华。其一,重视教育创新 为生活而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不可分离。生活和教育都是为了彼此更加丰富、更加完美而存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美好生活与教育更为密切联系起来,提出了教育要为美好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还进一步把生理、生命提高到空前科学的程度,把家庭、职业、社会三大社会领域的技能看作是美好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把丰富审美等社会情感和精神愉悦看作美好生活的必须元素。其二,重视潜能开发与自我实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为人类呈现了一种动态的美好生活趋向。自我实现是一个自我认知与社会经验和谐互动的潜能发展过程。自我实现的理想人格传递了让社会成员理性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美好设想。自我实现的理想人格具有的发现美好的智慧、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责任感、人生使命感等内容依然具有时代价值。其三,重视丰富幸福生活体验。幸福感是一种高级的心理体验,被研究者分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以快乐论为基础的主观幸福感是人类天生的需求,也是最高的善的要求。以实现论为基础的心理幸福感积极发掘人类潜能,充分发挥个体的社会功能。这是幸福的意义所在。幸福观在新时代美好生活依然发挥着价值导向的作用。

四、新时代伦理道德引领的美好生活内涵

(一)倡导朴素利民的生活方式

新时代伦理道德以人类对善与好的追求为根本特征,以满足人民的各种利益需求、服务人民为首要特征,把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的社会道德事件和人物看作是最大的“善行”与“善人”。新时代伦理道德引领的美好生活以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改革是尊重社会成员个性发展需求、尊重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尊重开发个人潜能的创新型教育。社会成员不仅各尽其职、各用所能、各扬其长地发挥作用,而且给人类活动赋予了美好的意义,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美好。具有美好生活的人具有尊重自然秩序的意识,养成了对生活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自主地选择生活方式,具备达观对己与和谐共生的心态,具备规划自己生活的智慧和实现美好生活的能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支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有整个人类文明凝聚的积极思想成分,更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积淀形成的思想成果。美好生活方式用公开宣传或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民众的心理,引导他们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中国传统社会秉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活方式依然得到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的认同。那些传达情感,慰藉人心,引领社会风气,表现当下社会的人生价值评判标准的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同心同力的生活方式普遍被看作典范的生活方式。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人民向往的精神支柱的功能。

(三)倡导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

幸福美好的未来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从“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世界认识,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公义观念,再到“达则兼济天下”的宏大抱负都反映了中国的人类情怀。美好生活倡导对社会和个体都有益的善的生活,倡导人与社会和諧相处、全社会安定祥和的生活,倡导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共商、共建、共享未来的生活。美好生活价值观教育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丰富生活意义,有利于防止人类沉溺物质享受,忽略精神世界发展,缺乏给生物灵性的动力,导致具有崇高信念和信仰精神世界生活贫乏,导致给世界善和爱的能力缺乏。

总之,新时代伦理道德引领的美好生活是道德、生活、幸福三位一体的美好生活,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富含中国智慧、符合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崭新生活,是塑造人们美好生活价值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肖群忠.以文化与伦理塑造引领美好生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3):05-10+34.

[2] 黄勇,李妮娜,相凤,等.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庄子》中的道家美德伦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05):22-32+152.

[3] 高良,郑雪.当代西方幸福感研究的问题与方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179(01):84-112.

[4] 冯建军.道德教育: 引导幸福生活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05):15-21.

[5] 杨进,柳海民.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J].教育研究,2012,33(11):11-15.

作者简介:郑金香(1970- ),女,山东齐河人,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
电视剧《美好生活》2·28播出
发展社区成人教育,建设现代美好生活
良好生活习惯是美好生活的基础
十个普通中国人畅谈“美好生活”(关注十九大)
“美好生活”的路上,车是什么样子的?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