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英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卫生院,山东青岛 266237)
高血压属于中年常见性疾病,临床表现是以舒张压、收缩压异常提升为主。在生活中如果不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很容易促使血压指标异常提升,从而呈现出各种临床症状,如头晕、呕吐以及眩晕等。高血压可以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划分为继发和原发两种类型,其中年龄、环境、遗传属于比较重要和常见的引发因素。临床中关于高血压患者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但是因为疾病本身属于不可治愈类型,所以单纯借助药物进行控制很难维持整体疗效,患者的血压指标仍然可能存在波动。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益,该文简要分析对于初诊高血压患者采取运动康复结合降压药物的干预方法与效果,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以2018年5月—2019年6月为研究段,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在选取该院接受确诊的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案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100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33例,平均年龄(54.25±3.45)岁。所有患者均满足2010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时存在一定程度头晕、头痛、头昏、胸闷症状,因为血压偶发异常还会导致晕厥、一过性失语症状。及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控制效果不良、恶性肿瘤、严重肺部疾病、严重肝脏疾病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的方式将所选的患者纳入实验组与常规组,每组患者为50例,并且在分组期间保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相近,确保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对比研究需求。
常规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首先采用血管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在睡前用药,并监测血压的改变,治疗4周如果血压不达标则添加钙通道阻滞剂进行治疗。
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运动康复,用药方式与常规组相同,运动方式具体措施如下:(1)在入选之后开展症状限制性运动平板试验,并获得患者最大运动耐受量及其心率;(2)制定具体的运动处方,运动强度以50%最大运动强度为主,借助心率储备法的方式进行计算,也就是(最大心率-静息心率)×50%+静息心率。这一种方式并不会因为药物而发生改变所以应用相对普遍。在每次运动时间方面位置为20 min。运动的频率为每周3次。运动的训练疗程为36次,总共12周。运动康复训练的整体疗程完成后再次开展运动平板试验复查。
总结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达标率、达标时间、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以及生活水平指标。
动脉粥样硬化指标涉及中臂踝脉波动速度(baPWV)、踝肱指数(ABI)、版块面积与颈动脉管腔直径(CCAD)、脉压指数(PPI)和颈动脉分叉位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生活水平指标应用行为障碍、社会功能、生活能力为主进行评定,分别应用NOSIC、SDSS、ALD量表评价,分数与行为障碍严重程度、社会功能、生活能力呈正比。
该次研究的患者基础资料以及观察指标均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在数据录入之后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处理,采用离散或连续类型方式实现对数据的录入,针对定性的数据不应用分类处理。数据录入后处理时应用P值进行判断,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对于(±s)应用t值进行检验,而[n(%)]数据应用χ2进行检验。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于常规组而言优势明显,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详情见表1。
表2 动脉粥样硬化指标(±s)
表2 动脉粥样硬化指标(±s)
组别实验组(n=40)常规组(n=40)P值baPWV干预前 干预后ABI干预前 干预后1 458.25±231.25 1 487.54±253.34>0.05 1 325.25±175.34 1 433.25±191.25<0.05 1.21±0.08 1.18±0.13>0.05 1.12±0.13 1.17±0.09<0.05 CCAD干预前 干预后48.46±6.98 48.46±5.88>0.05 28.14±5.14 43.26±6.12<0.05 PPI干预前 干预后IMT干预前 干预后4.21±0.28 4.31±0.31>0.05 4.22±0.14 5.25±0.41<0.05 0.958±0.133 0.964±0.135>0.05 0.895±0.135 0.813±0.056<0.05
表3 生活水平指标对比[(±s),分]
表3 生活水平指标对比[(±s),分]
组别NOSIE干预前 干预后SDSS干预前 干预后ADL干预前 干预后实验组(n=40)常规组(n=40)P值58.45±354.58.77±4.01>0.05 68.21±8.79 77.54±4.98<0.05 22.21±7.88 22.20±8.01>0.05 45.54±13.31 32.52±5.13<0.05 21.24±3.00 23.45±3.54>0.05 39.54±8.21 28.45±7.52<0.05
表1 血压达标率对比[n(%)]
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差异不明显,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各项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相对于常规组而言优势明显,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见表2。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础指标差异不明显,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行为障碍、社会功能以及生活能力评分结果相对于常规组而言优势明显,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见表3。
当前关于初诊清晨高血压患者普遍是应用降压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结合运动康复的措施,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对患者的症状控制。虽然临床中降压药物可以达到控制血压的作用,但是用药后4~6 h左右便会下降,并且因为药物作用时间有限,在清晨用药之前的药物效果非常弱,所以血压指标也就会比较高,血压波动会比较明显,这对于血管内皮的状态影响比较明显。结合应用运动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患者长期处于一个规律性的运动锻炼状态下,可以实现对体内前列环素、血栓烷A2状态的平衡,促使内皮素等抗因子合成与释放有效减少,并降低对于一氧化氮的阻抗与灭活的效果,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与血管痉挛等多方面的作用,促使舒血管的作用得到恢复,进而实现降压的治疗目的。
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于常规组而言优势明显,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差异不明显,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各项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相对于常规组而言优势明显,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础指标差异不明显,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行为障碍、社会功能以及生活能力评分结果相对于常规组而言优势明显,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证明运动康复结合降压药物的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指标控制水平,有效提高患者的机体功能,缩短血压指标达标时间,提升降压效率,更好地改善患者动脉硬化症状,降低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风险,为患者康复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综上所述,运动康复联合降压药控制初诊高血压患者清晨高血压及延缓动脉硬化的影响突出,值得在临床中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