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慧
(大庆油田总医院麻醉手术科,黑龙江大庆 163000)
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来说,是膝关节损伤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可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如果临床只是把治疗效果寄托在手术上,而忽视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就很难得到期望的治疗效果[1]。有临床研究证实:一些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会因多种因素而致使术后不能开展规律的康复训练,最终导致手术疗效降低[2]。为探讨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早期康复护理对下肢功能恢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产生的影响,选2017年10月—2019年8月在该院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00例)进行研究,研究具体如下。
选在该院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随机数表法分成甲组与乙组,甲组50例,乙组50例。40例是男性,60例是女性;患者年龄在53~81岁之间,其平均是(63.12±1.25)岁。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对比。
给予乙组常规护理,而在此基础上甲组加早期康复护理:开展护理前,要构建早期康复护理小组,成员主要包括康复医师、护理人员和主管护师等,查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措施新进展,同时参考临床诊疗指南,从而为患者制定有效的康复护理路径,而且对小组成员要定期培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是:(1)健康教育,在术前按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等给予其心理护理,告知早期康复护理的预期目标和重要性,告知早期康复锻炼可能会导致机体出现疼痛,这种疼痛会慢慢减轻的,所以患者不要过分的担忧。注意缓解不良情绪,就要患者鼓励,要克服困难,配合护理工作。(2)康复护理,在患者手术完成后到麻醉效果消失前,确保膝关节伸直位,通过弹力绷带做加压包扎,绷带松紧适宜,5 d左右;小腿下段经软枕垫高,30°左右,确保膝下悬空,25 min/次,2次/d;踝关节的被动活动,30 s/次,20次/h;给予膝关节冰敷处理,要持续1 d的时间。在患者麻醉消失后到术后1 d内,踝泵运动,同时进行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练习和足趾活动,2 min/次,每2 h进行20次,每次收缩时间超过10 s;膝关节被动屈曲,30 s/次,15次/h;患肢肌肉按摩,5 min/次,每2 h按摩2次。术后2~3 d之间,膝关节的主动运动,足跟滑动练习、坐位抱腿屈伸练习以及直腿抬高练习等,30 s/次,20次/h;膝关节冰敷,30 min/次,2次/d;助行器辅助站立、行走、如厕等,练习40 min/次,3次/d。术后4~7 d之间,床边坐位、俯卧位、侧卧位等膝关节屈伸训练、向后方抬腿训练,20 min/次,3次/d。术后一周到两周之间,床边下蹲、靠墙蹲以及扶护栏爬台阶等,每次20 min,3次/d。
护理后,观察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观察下肢功能恢复情况(下地行走所需世间、直腿抬高所需时间、屈膝90°所需时间)。
K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评估两组的膝关节功能,得分越高则膝关节功能越好。
NRS(数字分级法疼痛评分)评估两组的疼痛程度,得分越低则疼痛越轻。
BI指数(Barthel指数)评估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ROM(膝关节活动度评分)评估两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得分越高则膝关节活动度越好[3]。
甲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P=0.025)。详见表1。
表1 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n(%)]
甲组的下地行走所需世间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4,P=0.001)。甲组的直腿抬高所需时间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t=3.690,P=0.000)。甲组的屈膝90°所需时间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0,P=0.000)。详见表2。
表2 总结下肢功能恢复情况[(±s),d]
表2 总结下肢功能恢复情况[(±s),d]
组别下地行走所需世间直腿抬高所需时间 屈膝90°所需时间甲组(n=50)乙组(n=50)t值P值2.05±0.42 2.42±0.62 3.494 0.001 1.41±0.35 1.72±0.48 3.690 0.000 1.62±0.44 2.11±0.53 5.030 0.000
甲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3,P=0.000)。甲组的疼痛评分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5,P=0.000)。甲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14,P=0.000)。甲组的膝关节活动度评分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6,P=0.000)。详见表3。
表3 总结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膝关节活动度[(±s),分]
表3 总结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膝关节活动度[(±s),分]
组别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膝关节活动度甲组(n=50)乙组(n=50)t值P值88.12±10.32 80.11±8.42 4.253 0.000 1.11±0.25 1.51±0.32 6.965 0.000 79.12±6.25 71.22±5.12 6.914 0.000 108.12±10.33 101.21±8.42 3.666 0.000
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进而影响到康复,所以在患者术后要实施康复护理措施,从而确保良好的术后康复[4]。有研究报道指出:在术后1 d内,给予患者康复护理,可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而且有研究也表明:在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到麻醉效果消失这段时间内,给予患者被动的腓肠肌按压,而在麻醉效果消失后给予患者股四头肌主动收缩训练可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并改善膝关节功能[5]。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对下肢血管以及肌肉等造成创伤,再加上伤口进行包扎,导致血液流动变缓,而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尽管通过药物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但易导致出血症状,且无法控制浅静脉血栓形成。同单一药物的防治相比,康复护理的预防更安全[6]。在该次研究中,是在麻醉消失前给予患者踝关节被动活动,在麻醉消失后进行各项主动活动,利于下肢血液循环改善,从理论上来说可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首要的目的,早期康复护理会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且可利于膝关节功能快速的恢复,还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7]。在早期康复护理中,患者尽早进行被动运动和主动活动等,并且按患者的恢复情况提高活动的强度,使患者慢慢能自理生活,并且刺激关节、血管、肌肉以及神经等,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渗出性炎症介质的吸收,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避免关节粘连,促进下肢功能恢复[8]。
综上所述,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提高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膝关节活动度、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