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价值

2019-02-11 09:23张瑞荣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慢性期血栓性静脉炎

张瑞荣

(莒县中医医院,山东日照 276500)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为妇产科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具有较高致死率,多因血流滞缓、静脉壁受损、高凝状态所引发,可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1]。因此,临床在进行外科手术尤其是妇产科手术时多高度关注该并发症的治疗。为此,该文以该院妇产科2019年1—9月收治的60例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为例,行分组治疗,以探究中西医结合在该院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妇产科收治的60例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实验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4.12±3.20)岁;病程8~16 d,平均病程(12.34±2.64)d;发病部位:13例左下肢,11例右下肢,6例双下肢;手术原因:16例子宫肌瘤,5例宫外孕,5例卵巢囊肿,4例子宫内膜癌;18例急性期,12例慢性期。观察组患者年龄35~63岁,平均年龄(44.18±3.24)岁;病程8~17 d,平均病程(12.39±2.68)d;发病部位:12例左下肢,11例右下肢,7例双下肢;手术原因:14例子宫肌瘤,6例宫外孕,5例卵巢囊肿,5例子宫内膜癌;19例急性期,11例慢性期。经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病程、发病部位、手术原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比。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予以研究开展。

纳入标准:均确诊为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均知晓并同意参与该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法发生于术后1周以后;资料不全者;治疗依从性差者。

诊断标准:患处疼痛,患肢肿胀;发热与寒战交替出现,查血可见血黏度过高等;患者上述症状经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再行肝素治疗1~2 d后病情显著改善;患者所患疾病可能存在诱发血栓性静脉炎的可能;经相关检查确诊为血栓性静脉炎。

1.2 方法

在所有患者入院后,按照病情急慢性分成急性期、慢性期,予以对症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 对照组 (1)急性期患者:静脉注射2 g菌必治及500 mL葡萄糖溶液(浓度5%),每日静脉注射1~2次。同时,静脉注射50~100 mg肝素及500 mL氯化钠注射液(浓度0.9%)药物,持续注射24 h,如有需要可为提供尿激酶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感染情况,行抗凝、溶栓治疗。(2)慢性期患者:行华法林+阿司匹林联合口服治疗,其中华法林每日2.5 mg,阿司匹林每日8 mg,并每日补充200 mgATP。

1.2.2 实验组 (1)急性期患者:在对照组急性期患者治疗基础上行中药治疗,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方剂组成为:丹参、鸡血藤、红藤各30 g,黄芪、赤芍各15 g,怀牛膝、当归、泽泻各10 g,甘草6 g。水煎服,1剂/d,分早晚温服。(2)慢性期患者:在对照组慢性期患者治疗基础上行中药治疗,治疗原则为活血通脉,方剂组成为:丹参20 g,地龙、忍冬藤各15 g,黄芪、川芎、苏木、桂枝、牛膝各10 g,水蛭6 g。肿胀显著者加赤小豆30 g,泽泻10 g。患处红肿显著者加黄柏10 g,苍术10 g。水煎煮至200 mL,1剂/d,分早晚饭后温服。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1)治疗效果:分显效、有效、无效3级,其中: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几乎消除,经检查可见血管再通性颇佳。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仅足底稍有痛感,经检查未见显著异常症状,血管再通性较好。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检查均可见症状未有变化,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2)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该次研究所有数据,计数资料[n(%)],行χ2检验,计量资料(±s),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对比[n(%)]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对比

两组治疗前,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对比(±s)

表2 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对比(±s)

组别全血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2.17±0.25 2.16±0.24 0.158 0.875 1.60±0.72 2.00±0.22 2.910 0.005 2.16±0.23 2.15±0.22 0.172 0.864 1.60±0.65 2.00±0.21 3.207 0.002 5.44±0.55 5.42±0.54 0.142 0.888 4.80±0.30 5.16±0.42 3.820 0.000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16.67%),其中头疼2例,疲劳2例,胃部不适1例;对照组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10.0%),其中头疼1例,疲劳1例,胃部不适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7,P=0.448>0.05)。

3 讨论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为妇产科手术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多数可表现为肢体肿胀、发热且局部疼痛,静脉行走区发红且存在压痛情况,临床多通过静脉彩超、MRI、CT等予以确诊[2]。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分浅层及深层两种,浅层多发于四肢浅表静脉,存在明显压痛,一般2~4周后急性症状即可缓解,患者多无水肿情况,且也不易出现全身症状。深层静脉炎多发于下肢小腿、股骼静脉等,可表现为明显患肢肿胀等,且行走时疼痛会加剧,一般1~2个月后方可缓解[3]。若患者血液处高凝状态,易导致患者出现深层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甚至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有研究认为,血液流变学与静脉血栓形成呈正相关。因此,在治疗该病时可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入手进行探究。目前,临床多通过抗凝、溶栓、手术、介入治疗等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但西医治疗效果有限,且长期使用易加重患者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出现其他症状,甚至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如何更有效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中医临床也在不断探寻有效的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中医认为,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属“肿胀”“淤血”等范畴,多因血脉不畅、血运无力、气滞血瘀所致。因此在治疗上应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活血通脉为主。该文针对急性期患者所采用的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方剂中的丹参、赤芍、当归可活血祛瘀,泽泻、黄芪可利水消肿,鸡血藤、红藤可活血止血,甘草可调和诸药,进而使方剂起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之效;针对慢性期患者所采用的活血通脉方剂中的丹参可活血祛瘀,黄芪可益气活血,川芎可行气活血,水蛭可破血逐瘀,苏木可通利经络,桂枝可温通经络,苏木、桂枝合用可缓解丹参、地龙及忍冬藤的寒性。逐药合用可通常血流,改善瘀滞情况。现代医学认为,丹参可消除血管炎症,并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从而起到阻碍血栓形成之效。黄芪可扩张血管,并对皮肤血液循环予以改善,利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因此,从现代药理上来说,以上方剂也可有效改善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病情。

该研究结果显示:(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予以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中西医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2)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存在显著差异,说明行中西医治疗可有效改善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血液情况,进而加快患者静脉炎改善。(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并不会加重患者不良情况,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予以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且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予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慢性期血栓性静脉炎
间日刺治疗慢性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高频彩超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诊断中的应用
脉络舒通颗粒联合西药对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妇产科血栓性静脉炎临床护理
分析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