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莉 王 艳
(重庆师范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康德曾说“认识源于人对自身的关注”,这即是人的主体意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主要是来自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人只有从内心里生发出欲望与渴求,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其自主性与能动性,促使自己通过各种努力达成目标。目前对于教师主体意识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各学科教师的主体意识(高校中文[1]、政治[2]、高中语文[3]),教学各个方面的主体意识(如教师的课堂[4]、课程[5]等)、教育科研的主体意识(普通中学教师[6]、职业学校教师[7]),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8]等。影响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9]的因素按照主体性来划分,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就是指以教师为主体的主动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主体意识,它是促使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内驱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所以,主体意识在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建设中有着重要价值。有鉴于此,对教师主体意识的探究便显得急迫而重要。
“意识”在《辞海》里的解释为“个体对于内在事件(例如身体变化、思想、知觉、感觉)和外在环境刺激的察觉状态”。心理学则强调意识是赋与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从哲学角度看,主体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作为对象性活动主体的本质、价值与地位的自觉认识活动[10],以及由此形成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身及客观世界的实践理念[11]。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主体意识是个人对自身作为活动主体的本质的认知、情感和意愿,具有主体自觉性、主体目的性和主体能动性三大作用特性。教师主体意识作为主体意识广大范畴中的一个特例,自然是从属于主体意识。笔者认为,将教师的主体意识解释为“教师主体性”[1]、局限于教学或者教研上的主观能动性[12]、看作是教师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13],从而又自觉地发挥能动性[14],争取获得主体地位的需要、热情和意志[15]。以上三个观点,都窄化了教师主体意识的范围。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将教师主体意识界定为教师对自身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本质、地位和价值的自觉认识活动,对其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感受,以及为了争取获得主体地位,主观能动地使自身得到发展的意愿。该定义从主体认知、主体情感和主体意愿等三个方面更为全面地诠释了教师的主体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可将教师主体意识的构成要素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发展意愿。
教师的职业认知是指教师对于这个行业的本质、地位,价值的综合认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对职业本质的认识、对职业地位的认识以及对职业价值的认识。教师对职业本质的认识即是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根本性质,回答教师到底是干什么的[16],主要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定义、本质属性、基本要求等的认识;教师对职业地位的认识即是教师对本职业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及在教学中主体性地位的认识;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认识包括对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使命、社会贡献以及对作为主体价值的认识。
人们对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稳定的态度即是职业情感。职业情感越强的人,就越能从内心生发出对职业的深刻理解与渴求,从而由衷地尊重和热爱工作。教师的职业情感是指教师在从事这个行业中所持有的目的、认同度以及满意程度,所以将其分为教师的入职动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三个层面。
教师的入职动机是指教师进入这个行业的初衷与目的;教师发自内心对所从事职业的目的、意义、价值的认知和感受即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教师的职业满意度是教师对自身在工作中因取得的进步和成就所产生的获得感的主观评价,与职业幸福感相关性显著[17]。
意愿通常解释为主体对于事物所产生的想法或看法。教师的发展意愿指的是教师为了争取获得主体地位,主观能动地发展自身能力的意愿。教师的发展主要依靠学习和参加活动两种途径,而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是教师活动的主要形式,所以教师的学习意愿、从事教学活动的意愿、从事科研活动的意愿共同组成教师的发展意愿。
教师的学习意愿指的是教师为了提升自身的素养与能力,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知识的意愿;教师积极参加活动,从过程中总结反思,整合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意愿即为教师从事活动的意愿,主要表现为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意愿。
综上所述,从主体认知、主体情感、主体意愿三个角度分析教师主体意识,确定教师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发展意愿为其三大要素,三者各司其职,共同服务于教师主体意识,驱动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发展。
表1 教师主体意识分类
在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发展中,教师主体意识下的职业认知是“方向盘”,职业情感是“引擎”,发展意愿是“油门”。前两者是教师对自身身份的自觉认知及对职业的主观感受,全面而深刻的职业认知,强烈而积极的职业情感能促进道德修养、教育精神、文化修养等的发展。积极能动的发展意愿对教育教学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的培养起促进作用,三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充分体现教师主体意识对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发展的重要价值。
要认知教师这个职业,三个最关键的要素就是职业本质、职业地位、职业价值。三者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一步一步加深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对于教师职业的准确认知,有助于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建设,驱动其发展。
图1 教师职业认知驱动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发展作用图示
1.教师职业本质认知:指引教师发展方向
教师的职业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18]。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知识是育人的养料,学习知识是为了人的成长,知识在此是“工具”,是“手段”,而人的成长与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正确的职业认知让教师明白不只要重视过去、面向人类已有的知识领域,更重要的是要面向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对教师职业本质有透彻的认识,才能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教育信念,才能有助于教师道德修养的养成,教育精神的发展。因此,对教师职业本质有恰如其分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
2.教师职业地位认知 :巩固教师发展基础
对教师职业地位的准确认识是教师行业舒适度、满足感、幸福感的来源,对教师自觉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职业地位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总体情况。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基本呈正相关,较高的社会地位往往匹配着高水平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更有条件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要让教师有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的要求。教师只有对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有足够的认识,才能调动其从事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使教师为胜任其岗位而发奋图强,努力提升个人核心素养和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与价值。
职业地位的第二个方面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其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对整个教育活动起统帅作用。第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对整个学习活动有着校正活动方向、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活力的作用。第三,教师的教育活动影响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 控制着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
教师深入了解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可以促进其致力于设计高效、贴合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安排好活动的每个环节,注重每一个细节,对于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细致而全面的预设,做一个好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指引和掌握学生学习的方向,在教学活动中仔细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认真观察其上课的表现,以落实指导者和评价者的工作。
3.教师职业价值认知 :提升教师发展定位
就整个国家而言,达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追本溯源是靠人才、靠教育,而人才的培养、教育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靠教师。教师职业的价值既可以说是教师行业对国家、社会的价值,也可以视为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应该追求达到的境界。教师职业社会价值表现为教师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创造能力,教师不仅是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园丁”,还是打造创新型国家的基石。另外,除了社会价值还应包括教师的个人价值,而教师的个人价值是指教师职业能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主要是通过其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实现的。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满足学生求知和成长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各行各业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获得社会肯定,不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社会价值,更是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教师对职业价值的正确认知能催生教师的职业使命感,使教师对工作有来自内心的热情与毅力,把培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才看作终身履行的崇高使命,这是一种极至的信念,指引着教师努力发展自身、完成社会乃至国家赋予的使命,故教师对职业价值的正确认识驱动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职业情感是教师对其职业的理解和态度。端正的入职动机是教师朝着既定教育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强烈的职业认同感,使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目的、意义、价值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认同;较高的职业满意度,能使教师对自身在职业上获得的成就,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条件上感到满足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增强教育情感。所以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伴随职业情感的提升而发展,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动力。
图2 教师职业情感驱动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发展作用图示
1.教师积极的入职动机 :一档驱动
入职动机是直接引起、维持并推动教师职业活动,实现一定教育目标的内部动力。教师的入职动机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兴趣、信念和个人需求。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能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带有积极情绪,这是提升专业素养的动力之一。教师的职业信念是指教师坚信教育事业所追求教书育人的职业目标是正确而有价值的,从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心无旁骛、毫不动摇地为之奋斗。教师的职业信念是引领教师行为的方向,是助推文化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此外,个人需求也是入职动机的一部分。为了保障日常生活需求,教师们也会尽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所谓态度决定高度,动力影响行为,正是因为对职业的兴趣、信念和个人需求,决定教师的工作态度,从而影响教师素养及能力的发展。
2.教师职业认同感 :二档驱动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教师在职业中主观构建的、与职业特征相联系的认知和感受。对职业认同度高的教师,对职业的本质、功能、作用、要求等的认识必定更为深刻,而职业认同感的高低也会影响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一方面,强烈的职业认同可以激发教师的职业理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主动加强个人修养,注重自身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对于职业的认同程度。有强烈职业认同感的教师,能引导其将毕生精力集中于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潜移默化地驱动其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3.教师职业满意度 :三档驱动
职业满意度是教师对职业的各方面(比如教学基础设施、教学环境、薪资待遇、发展机会等)的满意程度,与教师在这个行业的获得感息息相关。教师职业满意度的高低,不仅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流动,还助推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较高的职业满意度,不仅让教师能以更加乐观、积极的状态面对各种教育教学任务,还会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各种挑战。职业满意度与入职动机的达成与否、职业价值的实现程度、职业认同感的获得紧密相联。当入职的目的得以达成,在工作中获得一定的成绩,一步步走上实现自我职业价值的道路,就能形成较高的职业满意度。这是实现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图3 教师的发展意愿驱动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发展作用图示
教师为了提升职业认同感,增强职业满意度,实现职业价值,需要自我发展,故产生主动提升自身核心素养与能力的需求,即是教师的发展意愿。
1.教师教学意愿 :促使教师发展保持基本速度
教师的日常事务是由各种各样的活动组合而成,诸如文化修养的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学习创新能力与沟通合作能力的发展。积极的教学意愿使教师能自发地、认真细致地备课、磨课、上课、赛课、参加教学研讨、进行教学反思等等,并从中总结经验、将其整合内化,以提升教学综合能力。教师行业常见的活动就是说课、讲课比赛。积极认真地准备、反复打磨一堂参加比赛的课不仅能够锻炼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有助于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提升。所以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能够达到促进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发展的效果。
2.教师学习意愿 :促使教师发展持续加速
教师的学习意愿制约着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发展。教师的学习意愿是教师在想要实现职业价值,达成职业理想愿望的促使下,产生的想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与教育技术等。教师的学习意愿越强烈,提升自己核心素养和能力的能量就越大,动力就越充足,而教师学习的本质就是核心素养的习成与核心能力的提升,比如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用理论指导教学,学习更有效的管理方式,积极吸收新的理念,再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从而增强教育教学能力等。学习是由现实通向理想目标的桥梁,所以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能驱动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发展。
3.教师科研意愿 :促使教师发展维持高速
教育中的科研即教育科学研究,是指使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解释和预测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教学实践的一种认识活动。教育家鲍林指出 :“如果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参与研究,那其教学效果必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所以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对教师来说非常有必要,也是极其重要的。
教师就在教育研究的现场,是最佳的研究者[19]。比如,在教育教学中对有代表性的教学问题或现象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还能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改善教学质量,更新教育观念。一旦加入科研的行列,知识面更加宽阔,思考和认识也更加深刻,每天上课都有新鲜的东西呈现,常教常新,必定更受学生的欢迎。教学质量的提高,自身的价值也能有所提升,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情感。教育研究还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内化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贯彻落实理论结合实际的发展战略,比如教育艺术与个人素养、教育实践与教育经典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手段等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统一,使教师不断成长与发展。教师既可以以独立的个体为单位开展研究,也可以就一个课题成立课题组,各研究人员之间彼此合作[20]。在科研过程中教师既能通过研究的过程提升文化修养,学习教研创新能力,还能潜移默化地增强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