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450000)汪铭洁
心搏骤停往往是突然发生,它对患者心脏及脑等关键脏器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仅仅只需5分钟,在急诊抢救心搏骤停患者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心肺复苏,而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取决于心肺复苏措施的成功与否[1]。目前,伴随心肺复苏诊疗技术的进步,以及临床对心肺复苏诊疗进一步的程序化与规范化,其疗效显著。而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恢复效果如何得到保证,是当前临床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院通过对106例心肺复苏患者分别采取常规与急诊护理干预,对其康复效果进行观察,对有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6例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其中53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为参照组,另53例患者采取急诊护理干预为研讨组,以上全体患者均于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参照组患者年龄33.1~72.8岁,均龄(55.62±4.13)岁,女22例,男31例,其中17例因急性心肌梗死,14例因脑出血,11例农药中毒,6例因电击,5例因肺栓塞。研讨组患者年龄32.9~73.6岁,均龄(54.78±3.89)岁,女20例,男33例。其中16例因急性心肌梗死,13例因脑出血,12例农药中毒,8例因电击,4例因肺栓塞。对比组间年纪、性别与致病原因等等基本信息,差异不显著,P>0.05,均衡可比。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53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与各个生命体征等予以时时关注,遵照医嘱监测心电图,以及合理用药等。研讨组53例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具体方法详述如下:①环境营造与病情监测。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心舒适的住院环境,依照患者的实际需要调整病房的温度与湿度,适当通风,避免环境不佳造成病情加重,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心肺复苏后的患者实际上仍然存在安全隐患,此时应加强对患者心电、体征的监测,一旦患者发生室性早搏、传导阻滞等非正常情况,应及时提高监测的频次,倘若出现突发情况,便于及时有效处理。②气道与脑部复苏护理。在气道进行插管之前,护理人员首先将使用设备严格消毒,确保达到无菌状态即可使用,然后插管,此时为防止插管随意移动应提前使用胶布对插管进行固定,在保持气道湿润的基础上,应再次固定胶带,以防胶带脱落。在使用低气囊时,应调整放气的频率,这样可以起到对胃部的内容物与咽喉位置的分泌物引流的作用,避免发生反流。此外应让患者在吸痰处理之前吸入3分钟纯氧,进行吸痰时应关注患者的状态与体征,一旦出现发绀情况,立即采取合理护理。为了进一步优化脑部组织的氧代谢率及灌注率,可以采用湿毛巾敷于患者的额头与颈部,此时温度应控制于19℃左右。
1.3 观察指标 通过记忆下降、烦躁、反应迟钝、抽搐等4种不良反应表现的观察与记录,对护理的有效与否进行评价。
1.4 数据处理 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以x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备显著性。
数据显示研讨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51%较参照组21.05%更低,P<0.05,差异具备显著性,充分表明研讨组采用的急诊护理干预更为有效。
心肺复苏技术主要用于急症室,目的在于挽救脑细胞避免长时间缺氧导致坏死。同时密切配合急诊护理干预,可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急诊护理干预对于医护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其不断加强心肺复苏相关知识与急救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护理水平。在护理中首先加强环境护理,以此增强患者的心理舒适度,对患者的病情与各项生命体重予以密切关注,心电图监测对于预防发生室性早搏与传导阻滞等异常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积极进行气道与大脑复苏护理工作,能有效防止肺部吸入异物,通过一系列急诊护理措施降低心脏复苏之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
数据显示研讨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51%较参照组21.05%更低,P<0.05,差异具备显著性,充分表明研讨组采用的急诊护理干预更为有效。综上所述,心肺复苏后患者通过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后,不但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且有利于患者的心肺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