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00)张少琼 杨丽 张娜娜
1.1 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接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分布:23~75岁,平均年龄为(46.36±5.73)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分布:22~73岁,平均年龄为(46.52±5.47)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发现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风湿性心脏病相关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实验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且自愿配合。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环境护理、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术后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术后耐心告知患者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多鼓励患者,给予其更多心理支持,缓解其不良心理,提升配合度;向患者介绍一些手术成功的案例或者恢复良好的案例,以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②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计划;控制日常活动量,避免发生切口愈合不良情况;控制日常活动量,避免发生切口愈合不良情况;根据不同恢复期,适当调整康复护理措施,加快其心功能恢复。③运动训练。在术后2d后密切观察患者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在心电监护辅助之下,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有效咳嗽、上肢功能训练等,每天运动3次,每次约15~30min;术后4~10d,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主治医生的意见与患者实际身体状况适当增加锻炼次数,加快心功能恢复;术后4~5d可指导患者慢慢恢复床下运动,由坐立、站立逐步过渡到行走,一旦发现训练过程中有异常情况出现,及时让患者卧床休息,并终止训练。
1.3 观察指标 患者心功能改善的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心功能恢复至1~2级;有效:患者心功能改善1级,但是尚未到1级;无效:患者心功能没有明显恢复,甚至出现心功能上升1级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同时,观察这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与分析,用t检验与分别对计量资料进行处理,如果P低于0.05,那么就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经分析,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风湿性心脏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瓣膜关闭不全与瓣膜口狭窄等。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当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危险系数较高,术后很容易引发并发症。因此,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以加快心功能恢复速度,使患者顺利康复。本研究通过以患者护理需求为中心,根据其实际状况制定详细且有效的个性化康复护理方案。由于患者术后很容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对此,术后加强心理护理,以缓解其不良心理,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康复护理措施对加快其康复的重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提升患者治疗与护理的配合程度,使护理工作更顺利进行。然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科学指导患者进行上肢与下肢等的一系列康复训练,并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实施全方面的护理。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对观察组实施术后康复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相比常规护理,通过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更具有明显优势,能有效提升康复护理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应用效果显著[2]。
综上所述,将术后康复护理干预应用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方面,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有利于患者更好更快地恢复身体健康,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