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453003)姚文峰 李皓琳 孙志强 康媛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2015年2月~2017年10月诊治的8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两组,各40例,均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41~77岁,平均(59.13±3.62)岁;观察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41~76岁,平均(59.08±3.45)岁。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行门诊手法复位治疗,采取改良Epley复位法。在复位前将所需设备、抢救药品准备完善。指导患者采取坐位,将头部向患侧转45°,头位保持不动,协助快速后仰,使头部悬30°(垫一枕头),头伸全并向健侧转45°,保持这一头位,将身体自仰卧慢慢转变成健侧卧位,头身向下转45°,之后慢慢回归到坐位,头正位前倾30°。各体位停留时间为1~2min,或眩晕感消失之后换下一体位。复位之后告知患者头部保持直立,在夜间睡眠时,取高枕平卧位,防止头部过度运动。每日复位1次,连续治疗1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每次给予氟桂利嗪(生产厂家: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00040)10mg,口服,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评估两组治疗效果[1],治愈:患者Dix-Hallpike试验为阴性,且眩晕症状彻底消失;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显著减轻,发作次数至少减少50%,有不同程度头胀及头晕;无效:患者眩晕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以治愈、改善为总有效。②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③随访3个月,统计疾病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以t检验对比;计数资料以X2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优于对照组(75.0%),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对照组6例有恶心或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15.0%;观察组1例有恶心或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X2=3.914,P=0.048)。
2.3 复发情况 治疗后3个月随访,对照组复发5例(12.5%),观察组复发0例(0.0%),两组差异显著(X2=5.333,P=0.02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还未彻底明确,然而多数研究人员[2]认为,这一疾病和半规管结石的发生密切相关,即该病是因为诸多原因致使耳石脱落,于半规管近壶腹部聚集,且于重力作用下游离耳石于内淋巴结中移动,刺激前庭神经而引发相应症状。手法复位是现阶段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常用方法,其目的是不断变换体位、头位,使得粘附的耳石自壶腹嵴顶帽脱落,或使得管内漂浮管石于管壁中,按照特定方向运动,并经管开口至椭圆囊。在应用这一手法治疗时,需注意结合患者耐受情况确定各体位的时间,若耐受性良好则可慢慢完成各项复位动作,促使耳石移位。本研究中,对照组单独应用手法复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达到75.0%,可见效果突出。为进一步增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我门诊还尝试为观察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所用药物为氟桂利嗪这一常用的血管扩张剂。氟桂利嗪为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可发挥抑制前庭、缓解血管痉挛,促使耳蜗改善,进而使得前庭器官循环状态改善,同时具有抗组胺效果。观察组经相应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92.5%,经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能提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研究同时发现,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可见观察组虽然多用了氟桂利嗪,但药物较为安全,不易引发不良反应。此外,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的降低可避免患者再次体验疾病造成的痛苦,有助于提高医院声誉。
综上所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实施门诊手法复位结合药物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疾病复发风险,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