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起华
(吉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急性脑血栓是指患者脑血管增厚或血管腔闭塞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患者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若治疗不及时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偏瘫等后遗症,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給患者家庭带来巨大负担[1]。研究发现,急性脑血栓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早期康复锻炼,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后遗症情况减弱,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次研究,即分析了促进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方法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61例,包括男36例,女24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为(62.24±6.75)岁,发病入院时间为1~3 d,平均发病入院时间为(1.75±0.24)d,所有患者入院后经头颅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血栓。
(1)心理护理,急性脑血栓患者在患病期间容易导致神经功能损伤,引发面瘫、偏瘫后遗症,导致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出现忧郁、悲伤暴躁等不良情绪,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治疗抵触情况,影响临床开展治疗工作,并且患者情绪激动会导致血压水平升高,对患者的病情影响较大。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和患者多沟通,为患者讲述临床康复治疗效果较好的病例,让患者认识到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给家属进行心理疏导,让家属正确看待急性脑血栓疾病,保持良好的陪护情绪,多关心患者的心理状况,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早期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2)语言功能训练,部分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护理人员需要采用口语练习的方式,让患者逐字逐句的学习,提高患者的语言组织能力,学习期间给予患者鼓励,提高患者口语练习的兴趣。若患者出现感觉性失语症状,护理人员可以引导家属经常在患者耳边说话,用声音刺激患者语言功能;若患者认知障碍情况较严重,可以采用色彩鲜明的图案或者图形进行互动训练,刺激患者的感观认识,提高患者的学习能力,增强患者的记忆功能和认知功能。
(3)肢体功能训练,部分患者病发后会出现肢体障碍后遗症,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提高肢体功能,降低后遗症危害。在患者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前,护理人员可以辅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包括关节弯区活动、翻身、肢体按摩等,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避免患者肢体出现萎缩症状,导致肢体功能退化。待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护理人员可以引导患者进行自主关节运动和坐立训练,出现偏瘫后遗症患者需要进行患肢训练,逐渐进行站立和步行的训练,不断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
(4)生活能力训练,部分患者患病后会失去生活自主能力,导致生存质量大大下降,也加大了家属的生活负担。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训练,包括洗漱、穿衣、进食等,采用鼓励的方式鼓励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训练,必要时候给予患者护理支持,逐渐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采用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量表评定患者的治疗效果,总分0~42分,分数≥16分,病情危急,患者神经功能损坏严重;分数≤6分,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趋于正常。分数越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好。
经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量表评定显示,入院前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15.24±1.26),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7.63±0.84),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明显改善。
急性脑血栓具有发病速度快、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临床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2]。发病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血压升高、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症状,若及时发现并采用治疗手段治疗,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恢复[3]。但恢复后患者仍然会出现语言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无法融入社会,生活质量也受到影响。因此,在急性脑血栓患者治疗期间,为患者提供护理干预,引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在急性脑血栓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路径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属采取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及家属的负面情绪,提高家属的治疗信心,给予患者鼓励和关爱,促进患者能够积极治疗和积极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和生活能力训练,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后遗症危害,提高患者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4]。此外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显著降低,趋于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血栓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护理方法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