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娟,李 锐
(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对于妇女而言,分娩以及妊娠都属于正常的生理过程,但是在分娩以及妊娠期间极可能引起内分泌失调,盆底肌肉的软组织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甚至造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不利于产后的健康和正常的生活[1]。因而,在产后进行康复治疗比较重要。本研究分析了产后不同时间进行盆底康复护理的效果。
选取2016年11月~2019年1月我院的5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年龄19~40岁,平均(27.31±4.95)岁;孕前体质指数平均(25.73±2.29)kg/m2;产次平均(1.27±0.43)次;孕期增重平均(19.72±1.25)kg。对照组25例,年龄19~40岁,平均(28.24±4.36)岁;孕前体质指数平均(25.64±2.38)kg/m2;产次平均(1.29±0.41)次;孕期增重平均(19.68±1.34)kg。两组的基线资料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产后3个月和42天进行训练。盆底肌肉训练方法:责任护士在产后第10d耐心地告诉产妇应有意识的收缩臀部肌肉,紧闭阴道、肛门和尿道。保持上述的状态收缩3秒钟,再放松3秒钟,总计持续15分钟,训练3~5次/日。然后,每日训练次数随着训练时间不断增加,将正确的训练方式及时向产妇进行普及,让其快速掌握,训练要坚持不懈,产妇回家之后也要保持盆底肌的康复锻炼。产后6~8星期,返院复诊时,评估盆底肌力。盆底康复器包括5个不同重量的级别,随着编号增加,重量也依次升高,应当在初次训练选择直径最大、重量最轻的球囊,告知产妇盆底肌肉的收缩方法,把康复器放在阴道内保持1分钟,使康复器在产妇阴道内保持时间不断延长。并且,训练产妇坐位、站立位、快步走和慢步走,逐渐增加康复器的重量和训练的难度,每天1次,保证产妇准确地掌握了盆底肌锻炼的方法,且坚持在家中进行锻炼。
比较两组的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和性生活满意率。
采用SPSS 19.0,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盆腔器官脱垂率为12.00%(3/25)、压力性尿失禁率为4.00%(1/2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性生活满意率为96.00%(24/2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盆底肌肉支持着和承托着女性的直肠、膀胱和子宫等脏器,可以控制维持排便、阴道紧缩和排尿等功能[2]。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组因为盆底肌肉损伤和松弛,盆腔支持结构缺陷或盆腔支持结构退化所引起的盆底功能障碍导致的疾病的总称[3],以盆腔脏器脱垂以及尿失禁较为常见[4]。产后盆底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主要是因为生产的过程中,羊水过多、胎儿过大、产程过长等均会使盆底肌压力明显增加,而且,在妊娠的过程中,产妇雌激素的分泌会发生失调,孕激素分泌量明显增加,造成盆底较远纤维及盆底神经肌肉出现扩张,而产妇的身体为了适应自然分娩,阴道的张力性就会发生松弛,造成阴道收缩度降低以及盆底肌肌力下降。盆底肌肉锻炼法指的是在产后自主地、有节律地对盆底的肌群进行收缩和放松的运动,使盆底肌的力量增加,合理调整盆底肌的活动,促进其有意识地控制盆底的肌肉,且形成比较良好的条件反射,改善产妇产后的盆底功能和阴道的紧缩度[5]。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的盆腔器官脱垂率为12.00%(3/25)、压力性尿失禁率为4.00%(1/2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性生活满意率为96.00%(24/2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产后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越早,产妇的盆底肌力就会得到更好的改善,能有效的唤醒盆底神经以及盆底肌肉,明显提高阴道的紧缩度,改善产妇的敏感状态,减少盆腔器官脱垂率和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提高性生活满意率,避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产后42天进行盆底康复护理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