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颖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慢阻肺即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较长,且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残疾,甚至威胁生命安全[1]。针对该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尽早对患者实施一定的康复护理十分必要。此次研究观察对慢阻肺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
67例慢阻肺患者被纳入到此次研究之中,均为本院2016年11月~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患者,男性35例,女性32例,年龄范围47~77岁,平均年龄(59.67±2.05)岁,病程7~25年,平均(11.12±2.31)年。入组患者被随机划分为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其中一组为对照组,病例数33例,接受常规护理。另一组为观察组,病例数34例,联合接受康复护理。两组一般资料可比较(P>0.05)。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接受康复护理。护理人员结合不同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其制定个体化,有针对性康复护理方案。之后,依照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增强健康意识,高度重视康复问题,提高其依从性。之后,协助并引导患者参与各项康复锻炼。在呼吸功能训练中,针对不同患者实际情况指导其参与呼吸功能恢复锻炼,向患者讲解腹式呼吸以及扩胸等的方法,帮助患者掌握相关要点,锻炼自身呼吸功能,每日2次。另外,鼓励患者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引导患者结合自身情况参与散步、慢跑及打太极等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促进自身症状的改善。
护理前与护理8周后,分别使用相同的工具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使用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估的指标包括生理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等,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生理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分别为(43.89±1.84)分、(19.94±1.75)分、(37.72±2.08)分、(29.47±1.98)分、(34.07±1.89)分、(39.13±1.57)分、(32.47±1.58)分、(56.89±1.79)分和(41.23±1.43)分、(22.26±1.21)分、(35.73±1.32)分、(31.39±1.72)分、(35.82±1.66)分、(34.93±1.22)分、(37.53±2.84)分、(56.81±1.32)分,组间比较两组各项指标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护理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生理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分别为(56.80±1.53)分、(30.85±2.17)分、(47.47±1.96)分、(44.09±1.07)分、(42.17±1.96)分、(47.38±1.71)分、(48.96±1.98)分、(63.09±1.68)分和(68.89±1.45)分、(44.75±2.16)分、(59.46±1.01)分、(56.26±1.86)分、(54.37±2.03)分、(69.51±1.62)分、(69.54±1.75)分、(81.23±1.26)分,组间比较观察组各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
慢阻肺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危害较大,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针对此类患者,治疗的同时,积极的实施必要的护理以改善其生活质量显然是十分重要的。此次研究中,在慢阻肺患者的护理中应用康复护理,并以生活质量为观察指标,分析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经本组对比研究发现,护理前两组生理职能等各项生活质量相关指标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两组生理职能等各项生活质量相关指标评分差异显著,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结果均明显高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上述结果证明,对慢阻肺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可以更好的改善其生活质量。康复护理中,首先立足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方案,之后,依照方案内容为患者提供了多项康复护理服务,包括健康教育与呼吸功能锻炼等,进而促使患者更为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人员参与康复锻炼,不断增加自身抵抗力,这对提高治疗效果,促进自身的康复、提高生活治疗十分有利[3-4]。
综上所述,通过对慢阻肺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措施,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科学、全面、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更好的促进患者的康复,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