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子龙
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儿外科,河北沧州 061001
在临床儿科中,肝母细胞瘤是发病率最高的肝脏肿瘤,根据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该种疾病在儿童肝脏原发性肿瘤中占超过50%的比例。肝母细胞瘤极易出现远处转移,肺转移的发生几率最高[1]。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虽然近年来肝母细胞瘤的预后效果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低危患儿的生存率超过80%,但是晚期患儿的预后效果仍然不理想,尤其是伴远处器官或组织转移的患儿[2]。为有效提高肝母细胞瘤的治疗疗效,改善晚期伴肺转移患儿的预后效果,该文对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52例晚期肝母细胞肿瘤伴肺转移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其经过联合治疗的疗效,现对研究结果进行详细报道。
以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儿外科进行治疗的52例晚期肝母细胞肿瘤伴肺转移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区间2个月~14岁,平均年龄为(3.5±1.2)岁。所有患儿经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均确诊为晚期肝母细胞瘤并伴肺转移的症状,根据儿童肿瘤协作组术后分期标准对患儿疾病的程度进行分期,所有患儿均处于IV期,病理组织分为上皮型、间叶型和上皮-间叶混合型。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的监护人均了解该次研究,同意患儿参与该次研究,并且签署相关同意及免责文件;所有入选患者均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除肝母细胞瘤以及肝母细胞瘤引起的脏器功能障碍外,还存在其他合并性脏器功能障碍疾病的患儿;过敏性体质对药物存在过敏反应的患儿。
通过穿刺手段明确52例患儿的病理情况,同时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患儿为晚期肝母细胞瘤并伴肺转移的情况后,对患儿进行综合性治疗,结合手术治疗和化疗,具体治疗措施:首先进行为期2~4周期的术前辅助疗效,观察肿瘤,待肿瘤缩小后进行肝脏肿瘤切除术,术后再对患儿进行为期4~6周期的化疗,之后再进行肺部转移肿瘤切除术,术后照例对患儿进行6个周期的化疗[3]。化疗方案:顺铂(国药准字H53021740)+依托泊苷(国药准字H32025583)+吡柔比星 (国药准字 H20045983)(AEP 方案),或是顺铂+环磷酰胺(国药准字H10950291)+吡柔比星(ACP方案)[4]。如患儿存在肺转移灶以及原发灶反复发作的情况,则可根据患儿的病情对为患儿制定针对性化疗方案,方案为:依托泊苷+吡柔比星+卡铂 (国药准字H20020181)+环磷酰胺(ITEC 方案)[5]、长春新碱(国药准字 H44021772)+伊立替康(国药准字 H20020687)+环磷酰胺+顺铂(伊立替康方案)或是长春新碱+吡柔比星+氟尿嘧啶(国药准字H20051626)+顺铂(大5-Fu方案),环磷酰胺后予以美司钠解救[6]。有1例患儿接受手术联合马法兰+依托泊苷+卡铂化疗(CEM方案)以及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7]。
每次对患儿进行化疗前先对患儿的血清甲胎蛋白进行检测,正常值范围为0~20 μg/L。每进行2个周期的化疗后,应用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患儿的原发病灶和肺部转移灶进行检查。
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缓解、发展以及死亡,具体判断标准为:经过治疗后肿瘤全部消失,通过影像学检查不存在肿瘤残留的情况,通过血清甲胎蛋白检查,数据正常并且保持4周以上的为完全缓解;肿瘤有明显的缩小,并且缩小超过50%,通过检查并未发现新发病灶,血清甲胎蛋白检查数据有明显的下降视为部分缓解;原发肿瘤缩小低于25%,不存在新发病灶为无缓解;在治疗的过程中肿瘤体增大超过25%或是出现新发肿瘤病灶,或者血清甲胎蛋白持续2周水平升高或是超过正常水平视为进展。
通过返院复查以及电话随访的方式完成随访,对患儿的临床特点、肺转移肿瘤特点、血清甲胎蛋白、预后效果以及疗效等数据进行评估、比较。
所有患儿中共计有37例存在腹胀、腹部包块的情况,另有体重减轻、乏力、纳差5例,咳嗽、发热4例、黄疸、腹痛6例。根据病理组织分型:上皮型16例、间叶型5例、混合型共计31例。该次研究中单纯肺部转移的患儿共计43例,肺转移同时伴有其他部位转移的共计9例。在52例研究的患儿中,25例患儿以肝右叶为原发部位,发生率为48.1%,8例患儿以肝左叶为原发部位,发生率为15.4%,其余患儿为肝左右叶为原发部位。
所有患儿经过手术和化疗的综合治疗后,完全缓解的共计20例,缓解率为38.5%;部分缓解的共计11例,治疗总有效的31例,治疗有效率为59.6%。13例患儿死亡,6例患儿死因为病情进展,平均生存时间为 (21.3±1.6)个月;4例患儿死因为肺转移同时出现颅内转移,平均生存时间为(16.9±2.1)个月;2例因肝破裂同时伴腹腔淋巴结、右肾转移,平均生存时间(7.2±1.1)个月;1例患儿接受治疗后存活5个月因病情进展最终死亡,生存时间为22个月。经过随访可知,除已经死亡的患儿,其余患儿中并未出现死亡的情况,并且预后效果良好。
40例患儿为单纯边缘区肺转移瘤,其中12例为中心型肺转移肿瘤,完全肝母细胞瘤肺转移较为容易出现在边缘区,并且根据观察数据显示晚期肝母细胞瘤并中心型肺转移瘤患儿的预后效果较差。
肝母细胞瘤是临床儿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因近年来临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早期肝母细胞瘤的预后效果以及治疗疗效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晚期肝母细胞瘤伴肺转移的治疗疗效以及预后效果仍然不甚理想,据临床近年来的研究,经多学科联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其预后效果[8]。在该文的研究中心,对52例晚期肝母细胞瘤伴肺转移的患儿进行了研究,男性患儿占多数,并且根据观察可知发病年龄越小患儿的预后效果越理想,这与临床相关资料的研究基本符合[9]。肝母细胞瘤的发病病因较为隐匿,症状不典型,以腹部包块为主要症状。肝母细胞瘤肝脏左右叶,其中右叶的发病率较高,该文研究中心也是右叶患儿较多。进行研究的52例患儿来就诊时已经出现肺部转移的情况,根据临床分期标准所有患儿均属于晚期,所以较难达到一期手术的标准[10]。儿童晚期肝母细胞瘤的恶性程度较高,并且具有进展快的特点,早期的诊断对于决定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对预后效果也会产生直接影响。
肺部是肝母细胞瘤患儿最常见的转移位置,通常发病较为隐匿,多数患儿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有少数患儿会出现胸闷、咳嗽等症状。大部分患儿是因血行转移,到达肺血管末端后肿瘤细胞驻留进而出现肺部转移瘤[11]。所以多数患儿的肺部转移瘤多出现于肺部的边缘或是血管末端的供应区。在该文的研究中,52例患儿存在咳嗽、发热等症状的共计4例,边缘区肺转移患儿的数量多于中央型肺转移患儿的数量。根据临床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单纯肺转移能够通过完整切除肿瘤或者经过化疗使得转移灶减少或者消失,与颅内、心脏等其他转移相比,预后效果较好[12]。在该文的研究中心,与颅内转移的患儿相比,单纯肺转移患儿的生存率更高。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资料显示,在术前对患儿进行化疗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手术的难度,化疗能够使得肿瘤变硬、缩小,进而减少手术不良反应、降低围术期患儿的死亡率,同时还可以消灭镜下转移的情况,使得远处转移灶减少甚至是消失,进而有效的提高晚期肝母细胞远处转移患儿手术病灶切除率以及长期生存率。手术完整切除对于晚期肝母细胞瘤患儿的治疗疗效有重要意义,该次研究的52例患儿经过新辅助化疗,手术过程中完整切除肝脏肿瘤的患儿其生存率明显高于手术未完全切除的患儿。病例分型与IV期肺转移晚期肝母细胞患儿的生存和预后效果也具有密切关系,据相关资料分析,上皮型患儿的预后效果与混合型相比较为理想,在该文的研究中心也验证了此观点,上皮型患儿的预后效果较好,在肺转移晚期肝母细胞瘤患儿中占比重较少;间叶型的分期较晚,并且具有肿瘤发展快、化疗治疗效果不明显等特点,其预后效果明显不如混合型患儿,该研究观点与临床相关研究资料观点一致。
目前晚期肝母细胞瘤IV期患儿的生存率仍然较低,但根据该文研究中的数据显示,经过综合的治疗后,单纯肺转移肝母细胞瘤晚期患儿的生存率仍然较为理想,另外该文中有1例难治性IV期患儿接受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联合手术和化疗进行治疗,其移植后的生存率超过5个月。并且总生存期高达22个月,因而通过大剂量的化疗治疗并且结合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能够有效的提高IV期肝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缓解率。
通过该文研究并且结合临床相关研究资料可知,IV期肝母细胞瘤并伴肺转移患儿的发病较为隐匿,导致早期确诊十分困难,大多患儿在确诊时已经出现肺部转移的情况,所以预后效果通常不理想。但是经过多学科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提高IV期肝母细胞瘤并伴肺转移患儿的生存率,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也可以作为治疗晚期进展肝母细胞瘤患儿的一种探索性手段。但该文研究例数较少,临床应当收集更多资料进行研究,为晚期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在张伟令等人[2]的研究中,对69例患儿进行研究,经过治疗后治疗有效率为69.6%,与该文的数据略有差异,该文的治疗有效率为59.6%,但差异不大,此差异可能与病例数或患儿具体情况有关。
综上所述,虽然儿童肝母细胞瘤并伴肺转移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联合治疗的方式还是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建议临床应当重视该类疾病早期的诊断工作,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