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前磨牙畸形中央尖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研究

2019-02-11 17:04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473000徐姗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7期
关键词:盖髓牙本质牙髓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473000)徐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取得患者的同意的基础上,抽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的前磨牙畸形中央尖的青少年患者4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实验对象,所有患者都符合前磨牙畸形中央尖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13~19岁,平均(16.4±1.1)岁,共有前磨牙畸形中央尖94颗,根据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不同可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16.1±1.2)岁,有患牙50颗;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16.4±1.7)岁,有患牙44颗。两组患者的个人情况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盖髓充填法治疗,具体为:患者处于局麻状态下,然后进行严格的消毒,一次性磨除畸形中央尖,常规备洞后采用氢氧化钙直接或间接盖髓,双层垫底,用纳米复合树脂做永久性充填。对照组患者采用多次少量磨除的治疗方法,具体为:用砂石慢速将中央尖逐步磨除,每2周磨除1次,每次约磨除0.5mm,直至与牙合面基本相平,平均每牙磨除4~6次。

1.3 评价指标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1年后随访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根据两组患者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类。其中显效是指患者无自觉症状,牙齿咀嚼功能正常,牙髓活力正常,无瘘管出现,而且实验室检查显示根尖周组织正常,牙根继续发育,根尖逐渐形成;有效是指患者无自觉症状,牙齿咀嚼能力逐渐恢复正常,牙髓活力逐渐恢复正常,但是仍有瘘管,实验室检查患者根尖周组织有异常,无牙根发育,也无根尖形成;无效是指患者在临床上出现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症状,牙髓活力测试异常;实验室检查显示根尖周组织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笔者采用SPSS20.5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计量数据用t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在1年后随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00%)要明显优于对照组(65.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畸形中央尖患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而且无龋坏,发病早期并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治疗。不及时给予治疗,还会导致患者进一步出现牙齿缺损,这主要是因为畸形中央尖在咬合过程中时常会发生磨损或是折断,从而导致牙髓感染坏死,影响其牙根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就会造成青少年早期的牙齿缺失现象。因此,对畸形中央尖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防止患者的牙髓发生感染并且还可以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对保存患者的患牙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中观察组采用的盖髓充填是在有高度生活力的牙本质断面和牙髓组织上应用氢氧化钙盖髓,利用氢氧化钙的杀菌作用和诱导造牙本质细胞形成牙本质桥的作用,促进牙本质和牙髓的修复反应,间接盖髓治疗对牙髓刺激小,隔绝外界刺激,保护牙髓,防止并发症的发生[1]。盖髓充填治疗是保存牙髓活力,保证牙根发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比两种治疗方法,可以得知早期局麻下去除畸形中央尖,盖髓充填的治疗方法相对多次少量除磨的治疗方法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让患者更加满意。

本文就是对青少年前磨牙畸形中央尖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在1年后随访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治疗效果显示为无效,分析原因可能是医护人员在患者手术前对患者的牙髓健康情况的判断有误,病例适应证选择不当,而且制备洞形深度太深,对患者牙髓的刺激过大,术中隔湿不够严格等。而对照组中有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示为无效,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操作人员的磨除速度过快,降温措施不足,刺激患者的牙髓组织引起患牙的牙髓炎;②两次磨除间隔时间过短,不足以形成修复性牙本质;③一次磨除过多,使牙髓暴露,引起牙髓的感染[2]。

综上所述,对青少年前磨牙畸形中央尖患者采用盖髓充填法治疗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上应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盖髓牙本质牙髓
激光联合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
氢氧化钙直接盖髓术和间接盖髓术治疗牙髓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自固化型氢氧化钙Dycal与光固化型氢氧化钙Calcimol LC对间接盖髓术的疗效对比
iRoot BP Plus和MTA用于年轻恒牙直接盖髓临床效果评价
老年人为何容易倒牙
CBCT在牙体牙髓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Single Bond Universal牙本质粘结强度及牙本质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牙髓牙周联合治疗逆行性牙髓炎的效果
牙周牙髓综合征92例的综合治疗
根管治疗牙隐裂伴牙髓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