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实践

2019-02-11 15:40卞祥彬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3期
关键词:创作课堂教学

卞祥彬

(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新媒体时代,微传播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流传播方式,依赖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三微一端”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媒介平台和传播内容。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的迅速改变加速了微视频在新兴媒体的再生产、再传播。伴随着微视频的裂变式增长,受众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和注意力衰减,微视频作品产生了从全民狂欢的“去专业化”向“再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微视频创作最终再次回到专业化的创作道路,为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提供了机会,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微视频创作课程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微视频创作课程是传媒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是集影视创作实践与新媒体传播一体的融合实践,培养学生以新媒介思维创作影视作品的能力,为新媒体平台创作优质微视频作品。另一方面,新媒体智能手机日甚一日的当下,高校学生族群中“手机党”“低头族”日渐盛行,本该为交流助力的“手机”遂成为绑架课堂的牢笼,以至于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失焦。鉴于此,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让影视专业学生在课堂重拾状态,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成为高校教师必须解决的难题,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实践探索将新媒体平台构建为学与用的双赢平台。

(一)新媒体时代对微视频创作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的自由发布而来的信息超载,使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产生选择意识。虽然由于典型事件爆红网络的微视频层出不穷,但长远来看优质的内容永远是受众的刚性需求。事实上,“去专业化”使人人都成为了摄影师,无底线的恶搞、无从验证的谣言视频等过度的信息膨胀使受众疲惫不堪。海量信息包围着的受众在泛娱乐化的氛围中,视野逐渐狭隘。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推出微视频《奋斗》如一股清风,受到了受众欢迎,也给新媒体时代的微视频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轻剪辑。在微视创作的“去专业化”的时代,微视频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视角成为吸引受众的重要元素。“再专业化”时代同样要求创作与事件的同步发生,专业化的轻剪辑使微视频产生了更丰富的电影化表达,与草根文化中粗糙的视听效果形成鲜明的反差。同时,微视频的轻剪辑要求创作者在较短时间内将素材形成完整流畅的视觉化表达,同时结合音乐与同期声形成声画的逻辑匹配,产生具有较高艺术性的微视频作品。

2.深阅读。微视频创作的“再专业化”时代不仅要求创作手法的专业性,还对阅读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超载导致视点失焦,不实信息造成认知混乱。“去专业化”使微视频文本的完整性缺失,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微视频提供清晰明了、权威可信、系统连贯的深阅读是受众的迫切要求。在众声喧哗的社会舆论中,微视频创作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不跟从、不盲从,用富有深度的内容理性发声。丰富的信息量、精美的画面都可以给人带来阅读的美感体验,提升人们的审美趣味。

(二)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需求

“再专业化”的要求使微视频的创作主动重回专业人员的手中。作为培养新闻传播战线后备军的高等学校,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应重塑学生专业信心,顺应新媒体时代对微视频创作的要求和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发挥专业和技术优势,实现教学与创作的双赢。

1.熟悉传播平台。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7.53亿中国手机网民中微信使用率达87.3%。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成为当前大学生最受欢迎的新媒体媒介。微视频的传播就是以新媒体为平台,围绕用户为中心,利用平民化的语态,创新表达方式,各种时代潮语的运用,充分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另外,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着与传统媒介相同的问题,新媒介的出现导致以教师教学为核心的单一中心的解构,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始边缘化。利用青年大学生所熟悉的新媒介平台学习和实践,使微视频创作传播与高校教育方式的改革产生了重合。

2.了解传播规律。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实践,不仅顺应学生对新媒体媒介接受信息的习惯,而且寓教于用。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新媒体媒介中从受众向微传播者的身份转变,从专业理性角度分析微视频的传播规律及创作要求,为学生微视频创作实践提供经验支持。多种媒介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实现微视频的传播规律的验证。

3.实现创作实践。新媒介的自由开放,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个人化表达。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实践将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粗放型的个人创作纳入专业教学中,专业的提升和作品效果的即时感,刺激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微视频创作实践打通影视教学与新媒体融合应用,助力学生从专业技能型人才向全技能型的“全媒体”创作人才转变。

二、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实践策略

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实践中将视频创作课程重新定位。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传授模式为师生互动式教学;突破学生被动接受,形成师生在微视频创作中共同探究;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将新媒体技术纳入课堂教学和创作实践中去,学用相长。

(一)“三微”建课堂

1.多模式微课堂。新媒体“中央厨房”几乎成为现代媒体转型的标配,其高度融合性、协调性、专业交叉性的特点更适合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实践也利用这种集约化形式打造教室版微“中央厨房”,适应融媒体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大众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手机、单反相机的普及都为利用新媒体进行微视频创作和传播创造了条件。

微信——营造即时课堂。新媒体技术改变了微视频创作课程的属性,其应用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微视频创作结果。以微信构建的微视频创作微课堂,将部分教学内容迁移至微信平台,使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基础内容。将课堂需要的影片择取经典片段以微视频形式导入教学微信群中,学生可以即时点击观看。同时,微信平台的运行就是媒体协同的实际应用。学生参与媒体平台数据的管理、专题的策划与微视频创作相辅相成。公众号的运营明确了微视频的创作需求,产生定制型、标准化的微视频创作要求。

微课——构建随身课堂。根据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录制微课短视频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基础问题解答等。借鉴网络教程的结构框架和幽默网剧的表现方式,将微视频创作教学带入故事情境,打破教师枯燥的面对面式教学。将微视频既作为课堂内容放进学生口袋,随时取用,打开手机就能学习;同时微课又是微视频的创作案例。另外,一些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演示的案例、原理,藉由在特定条件下重现,借助微课视频记录下来。与传统教学形式的凭空想象相比更直观,简单易懂;更生动快捷,更易于接受。

直播视频——翻转传统课堂。“新媒体时代的教学凸显信息化与个性化特征,作为传统课堂发展的翻转课堂解决了班级制教学的共性化教学与学生个性化认知的矛盾。”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微视频创作教学探索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学生主观能动的引导和发挥,实现师生互换角色。借助视频直播平台模拟重要新闻的发生地,跳脱传统视频创作的分散性,学生将相机的镜头对准编排好的情境,短时间,故事实时发生一气呵成。直播视频采用电影化的长镜头拍摄手法,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场面调度能力,考验其设备操作和叙事节奏的掌握。

2.多平台微展厅。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实践的重要关键是可视化。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传播实践的公众号、微博账号,签约视频网站工作室。多平台微展厅不仅是学生创作交流的良好方式,更具仪式化的传播形态也是一种鼓励。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让影视作品的展示不再限制于电影银幕和电脑屏幕,微信、微博等病毒式传播使学生作品有了更广的传播范围,使学生更自信。另外,利用微信小视频,让学生即兴拍摄教学案例。借助APP的简单剪辑功能能够快速创作出短视频,即时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分享。在采风教学中,每天遴选学生优秀作品在微信群中分享,不仅为更多同学的拍摄提供了借鉴,还激励学生创新争优,期盼自己的作品能在微信群中推荐而更加投入创作。

3.多渠道微沟通。交流的即时性是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也是传统实践教学中的短板。借助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介构建师生、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通道。新媒体的即时通讯平台是当下大学生最熟悉的交流平台,传统教学应当积极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情况,顺应学生的交流习惯。传统教学中当面指出学生的问题和错误,未免会出现尴尬,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新媒体的隐蔽性、公开的特点,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交流的机会,学生的话语权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延展,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高。”②新媒体平台的交流不仅形成了交流缓冲区,还形成了创作组队。微信讨论组可以更灵活多变地组织学生分组,学生管理机制也相应更加灵活。学生从微视频剧本创意阶段就可以灵活地使用时间,不再受到场地限制而进行作品创作的讨论。有效利用共同碎片化时间,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联。

(二)“四享”作内涵

“再专业化”最终要迎合受众深阅读的要求。现代传播始终追求“内容为王”的信条,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微视频创作教学也急需解决这个问题。营养丰富、生动有趣的传播内容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共享时代”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教学与应用的相互加持更难能可贵。

1.课程分享作先导。作为微视频教学的微课堂和实践场,多媒体技术平台首先变成了课程内容的先导平台。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推送,并提出课堂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探索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将学生的自习、预习,搬到手机终端上。

2.经验分享作补充。借助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组的推送功能,把以学生创作为主题的内容做成专访。每个小组负责将自己的剧本、创意和导演阐述等电子文档整理作为分享内容,供群组交流。不同经验教训、创作花絮,形成丰富有趣的文章或者自制专访微视频向学生推送。另外,电影创作公众号的丰富资源,也是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微视频创作教学的有力支撑。V电影、影视工业网等每天都会推送影视创作相关文章,平台可以精选推送。

3.作品分享做展示。作品展示分享是“做内容”的重要环节。学生创作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班级内的小范围放映,在新媒体平台上可以得到更好地推广,同样可以达到强化学生把作业做成作品的高标准要求。传播的范围扩大,形成社会关注度,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面对丰富的大众评价,学生能更为理性和客观地认识作品。自制微网剧也是作品展示的内容之一。微网剧以微时长、内容灵活而形式生动有趣一直备受学生喜爱。延续性的创作系列网剧,可以形成长效、稳定的受众群体。

4.问题分享补漏洞。通过微信群和公众号的留言功能,学生可以自由发问,及时与创作者交流经验,提出疑惑。同时,教师的答疑解惑也可以依靠新媒体平台实现,网络课程解决大家的共性问题,沟通提问可以有针对性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

三、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思考

(一)内涵培养是关键

新媒体时代受众“深阅读”的转变要求微视频创作者具有更高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如何认清时代发展趋势、把握传播规律是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人才培养的关键。为适应当代新闻传播中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背景,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实践中要注重学生的内涵建设。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拓宽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面对陌生信息敢于求证、多方论证;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白是非、不人云亦云,有独立的价值判断和见解。微视频创作中利用小视角看待大问题,从小生活展现大时代,更要求学生具有时代胸怀和人文情怀。

(二)专业技能是基础

新媒体时代微视频的创作要求学生不能仅恪守专业特长,“一专多能”的人才更符合新媒体“中央厨房”的需求。从传统影视教育培养模式中注重学生单一专业技能培养向多技能全面发展。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实践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学与用的双向共赢。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复杂的、演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做到事件不失焦、认知不混乱,将缺乏完整性的文本系统化,进行深度理性发声。同时,微视频创作更需要学生扎实的影视创作技能。新媒体微视频是短时长、趣味性的视听作品,熟练利用专业设备和技术快速实现“电影化的表达”是新媒体时代“再专业化”发展趋势的要求,也是专业技能人才与草根视频创作者的根本区别。

(三)学用结合是提升

新媒体技术给予教师与学生新的互动关系,将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强制关系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主动关系。设置探究型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作的内在能动性,学用结合是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实践成功的关键。高校的教育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关注培养学生自我补给自我提升的能力。新媒体带来的丰富信息,给学生微视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微视频创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利用“中央厨房”平台运行机制,强化学生责任制和项目制的模式,促进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其自主性。积极拓展学生实践平台,提供社会服务,在实战中磨炼学生微视频的创作能力。

(四)评价体系是保障

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实践要根据微视频创作教学的实际特点采用合理的评价机制。作品汇报评分制、社会服务效果评估确定成绩的专业评价机制可引导学生更侧重于创作实践。脱离传统的试卷型考试评价促进学生从应试教育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在成绩评价中分别列出作品形式艺术性、内容可读性、传播有效性等方面具体评价,明确新媒体时代微视频创作中各部分要素的综合性体现,促进学生对新媒介技术和传播规律运用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培养“一专多能”的影视创作人才是新媒体时代发展所需,是高校影视传媒教育的使命。高校微视频创作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实践努力探索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影视教学的学用结合的平台,将微视频创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融合发展。为平台做内容,为创作供思路,有的放矢,学用相长,为新媒体时代培养优秀的人才。■

注释:

①郑瑞强,卢宇.搞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设计与实践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7(1):97.

②周红春,梁静.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教学方式的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教育评论,2013(8):91-94.

猜你喜欢
创作课堂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一墙之隔》创作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