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红霞
董红霞.精准医疗基因检测指导精神科用药方案的一例报告[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14(1):51-52.
作者单位 武汉市优抚医院武汉430000
精准医疗是基于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个体化差异的、用于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新兴医疗方式。精准是指通过基因检测,使医生指导哪些药物对患者有效,哪些药物对患者无效。基因检测技术能极大地改善当前用药现状,从而实现精准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抗精神病药物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体内代谢酶、受体转运体的突变,可能是影响治疗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1]。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利用基因检测指导精神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成为一种新的手段。本文介绍基因检测指导精神科用药1例。
患者,男,10岁左右,因“智力低下,自语,乱动,冲动伤人1 d”入院,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不详。患者2017年10月18日11时独自在外流浪,民警接警后发现患者约10岁,衣裳污秽,脚穿一双凉拖鞋,携带几件污秽的衣服,说自己3岁,不会讲自己的名字,因无法联系家属,由民警送入儿童福利院,在福利院内能讲简单词语,不能对答,不停地自言自语,到处乱跑,打扰其他儿童,无故动手打老师,因无法管理,福利院工作人员10月19日将其送入我院,门诊以“痴愚者(中度精神发育迟滞)”收入院。精神检查:意识清楚,定向力检查不配合,自步入室,衣着整齐,年貌相符,姿态正常,接触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检查不配合,问话能答,内容含糊不清,不切题,未引出错觉、幻觉及感知觉综合障碍,情感幼稚,情绪不稳,无故喊叫,发脾气,智力低下,计算力、理解判断、生活基本常识差,远近记忆力均减退,病理性意志增强,行为增多紊乱,不停地乱动,吵闹,无故打人,自知力缺乏。诊断为:①“痴愚者(中度精神发育迟滞);②行为障碍。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给予利培酮口服液渐加量至2.5 mg/d,患者吵闹,在地上打滚,用手抠鼻孔,抠出血液,咬手自伤,毁物,见东西就扔,自己衣服被他撕破,将病房灯不停地开关,影响他人休息,不停用手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停服利培酮,改为“奥氮平”渐加至10 mg/d,患者症状未改善,烦躁不安,吵闹,整晚不眠,冲动,反复脱衣服,11月1日复查肝功能示ALT 185.9 U/L、AST 81.5 U/L增高,予甘草酸二铵静脉输注护肝治疗,停奥氮平,改为氟哌啶醇片4 mg/d,患者明显安静,但呆滞,不语,白天思睡,流口水,大小便解在裤子里,小便淋漓不尽,后渐减量氟哌啶醇片1 mg/d,白天打瞌睡,晚上睡眠间断,持续时间短,大小便需人督促,情感交流方面较前主动,能在医务人员的引导下简单喊“姐姐、哥哥等。11月15日复查肝功能示ALT 58.7 U/L、AST 69.8 U/L稍高,与11月1日比较明显降低。
考虑患者治疗不理想,11月21日给予基因检测,取患者口腔上皮细胞,行药物基因检测结果提示:①奥氮平CYP1A2基因型为超快代谢型(UM),药物代谢加快,药物浓度降低,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②利培酮DRD2基因型为突变杂合型(TC),相对于野生型对药物应答和效果较差。③氟哌啶醇CYP2D6基因型为广泛代谢型(EM),药物代谢属正常,但不良反应风险高。④奋乃静CYP2D6基因型为广泛代谢型(EM),药物代谢属正常,建议起始剂量维持说明书标准剂量服用。根据结果换药为奋乃静,渐加量至早4 mg,晚6 mg,患者目前接触明显改善,主动叫人名称“哥哥”、“姐姐”、“姑姑”,主动说话,问答部分切题,语言较前增多,能够表达他的需求,生活需人协助,偶有吵闹,未见明显冲动行为,未见自伤行为,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12月5日复查肝功能示ALT 26.5 U/L、AST 26 U/L正常。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常伴冲动、攻击行为、活动过度、管理困难,药物治疗在行为管理中已必不可少,常用的有奋乃静、氟哌啶醇、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2]。抗精神病药物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儿童期精神障碍的治疗,美国FDA批准奥氮平、利培酮用于13~17岁的患者,而我国没有。考虑患者为流浪儿童,病史不详,年龄估计10岁左右,在完善相关知情同意取得授权后使用奥氮平、利培酮治疗该患者,结果导致疗效差,不良反应大(肝功能受损、粒细胞减少);氟哌啶醇虽然疗效比利培酮和奥氮平强,但对患者认知损害大;根据基因检测报告改用奋乃静,且起始剂量维持说明书标准剂量服用,攻击及冲动行为明显减少,接触明显改善,主动叫人,主动说话,问答部分切题,语言较前增多,能够表达需求,疗效佳,偶有大便干结,副作用小。本例中药物基因检测在疗效差,不良反应大之后,若能在用药前检测,则少走弯路。另外由于本院药物品种有限,对于报告中所推荐使用的如伊潘立酮、硫利达嗪、珠氯噻醇未得到有效验证。
但是若不使用药物基因检测技术,采用失误法选药,根据症状、不良反应对药物剂量调整,势必延长调药周期,延误治疗。精神科选药灵活度大,用药不良反应多,或与用药个体基因多态性、体内代谢酶、受体转运体的突变密切相关。基因检测技术能极大地改善当前用药现状,从而实现精准医疗的有效验证。精神类药物基因组学的数据库已搭建完毕,给我国精神疾病人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并且,通过大数据,使患者避免无效的重复治疗和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治疗难度及减少住院周期,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