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艳 茹
(沈阳大学 党委组织部, 辽宁 沈阳 110044)
“基层党支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主力军, 是引领广大师生的火车头。”[1]“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意识形态虚无主义、利益和文化多样化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的挑战”[2],市场经济与外部环境的风险日益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的组织工作也面临新的问题与困难。面对挑战,高校基层党支部必须以提升活力为抓手,不断巩固党组织的执政根基。
提升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活力,有助于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领导力和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有助于推进师生党员的作风建设,净化学术研究环境;有助于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对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新部署。当前,反腐败斗争以前所未有的高压态势取得了明显成效,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与拥护。但“灯下黑”现象仍值得警惕,全面从严治党仍然不能有丝毫放松。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仅要“打老虎”,更要“拍蚊子”,对于基层中的违法乱纪现象更要严肃处理,不能存在盲区。高校党支部的活力如何,直接影响到党的组织功能的发挥,关系到党建工作的难点能否突破,更关系到全面从严治党能否在基层及时地“生根发芽”。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在高校的社会与人文环境中,广大师生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同事、群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党员来说,党支部就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因此,党支部的活力状况,直接影响广大师生的精神状态,关系到党支部的政治生态,并与作风建设密不可分。为此,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发挥榜样的力量,能够助力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的发展;而不良作风的蔓延不仅会破坏高校“师风”“学风”,更会使党组织的威信扫地,改变群众对党员的认知。
提升高校基层党支部活力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基层党支部是广大师生中先进代表的集中之地,其成员不仅有较高的学术与科研能力,而且在各项事业中能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此,发挥高校基层党支部的作用,调动党员的活力与积极性,就能将“正能量”辐射到广大师生,鼓励更多的人认真工作,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提升基层党支部活力,就是让其战斗堡垒作用得到灵活、充分和有效的发挥。作为党的基础组织,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活动的灵活性直接关系到全面从严治党能否有效地覆盖到全体党员,也是考验支部组织性的重要“试金石”之一。然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提升基层党支部活力并不容易,面临着多方面的阻碍。
基层党支部的活力不是一般意义的灵活,更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圆滑”,他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组织力上。新时代背景下,阻碍高校基层党支部活力提升的首要因素就在于党支部自身的凝聚力、向心力的弱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人们从“单位”的集体环境中回归到独立的个体空间,以个人为中心的“朋友圈”“生活圈”“文化圈”悄然形成。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心理互动, 也弱化了学校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共生关系,对党支部的内部关系造成冲击。个别高校师生也迷失了方向,对党组织的工作存在困惑。认同感、归属感减弱,党性意识淡薄,严重制约着基层党支部活力的提升。因此,新时代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的问题丝毫不比以往少,反而更加复杂、严峻。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4]提升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活力,党务工作者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党务工作者的好坏关键在于执行力。从现实来看,当前高校党务工作人员学习主动性不够, 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党务工作实际。工作方法单一,综合素质与能力不强,导致各项工作的执行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基层党务工作者发展空间较窄。党务工作者在现实中的待遇不如科研与教学人员,工作积极性容易被打压,缺乏自我发展的前进目标。二是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的精力不足。当前,不乏少数的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由专任教师或科研人员兼任,由于教科研的任务量大、时间紧,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党务工作。
“基层党组织活动, 是党支部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平台”[5]。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必须注重创新形式,贴近广大师生的生活,特别是要借助互联网与自媒体平台,开展“微党建”。但从现实来看,仍然有部分基层党支部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教育方式和活动载体上仍然拘束于传统。个别党课活动出现了“台上照稿读,台下翻手机”的现象。一些新成立的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缺乏严肃性,实用主义的“快餐文化”使个别党支部也存在急功近利、一味附和式的表态走过场的组织生活。同时,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的活动联系党员实际不多, 缺乏针对性和号召力,活动主题单一,毫无特色,往往多为“老生常谈”,目的是为了应付上级党组织的检查,与时代发展不能有效地对接。此外,高校基层党支部有创意的活动不多,组织生活“辣味不足,酸味有余”,无法通过工作加深与普通党员的感情,更不能将党员聚集到党支部的周围,一些无法避免的弊端日渐明显。
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辉煌而不败的制胜法宝就是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在高校,基层党支部只有依靠师生、服务师生才能使根基稳如泰山。然而从现实来看,当前高校基层党支部在服务群众、投身公益和解决师生实际困难方面缺乏主动性,担当意识有待提高,在服务方法方面仍然比较简单,工作缺乏艺术性。例如,某高校党支部牵头组织的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公益活动中,因欠缺考虑,在微信公众号新闻稿当中提到了帮扶对象的姓名,展示了相关毕业生的照片,打击了帮扶对象的自尊心,无形中使服务活动“变味”。事后虽然进行了及时删除,但也暴露出部分基层党支部工作不够细致,人本观念比较淡薄,对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再如,个别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以党员身份作为向同学们炫耀、“发号施令”的资本,并且在奖学金、评优评先活动中与普通大学生争利益、抢好处。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党支部及党员的良好形象,更不符合党员的宗旨,使得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明显不足,活力提升更是无从谈起。
只有高校基层党组织以充分的活力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工作,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真正地覆盖到全体党员,才能使党的各项事业在高校中开花结果。针对当前高校基层党支部活力提升的各种阻碍,应探索以下方法与路径。
① 加强自身建设。只有自身建设牢固了,党支部的工作才能有效运转,才能有条件创新组织活动机制。要根据高校工作实际需要,灵活地设立基层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2018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支部设置的流程、要求进行详细的规范,第五条明确提出“结合实际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使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为此,高校要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采用弹性、灵活的方式设置党支部,也需要在公寓、社团、网络上占领阵地。毛泽东同志关于“支部建在连上”的理论应该延伸到工作和生活的多个角落。例如,建立大学生理论社团党支部、就业指导团队党支部、科研项目党支部、公益志愿团队党支部,等等。这种灵活、多元的设置,能够使流动的党员统一起来,增强对组织的向心力与归属感,更能提升基层党支部工作的针对性与专业性,从而增强了党支部的活力。
② 深化思想政治学习,直面解决思想困惑。要以“摆事实、讲道理、明是非”解决广大党员群众的思想困惑。针对网络上存在的错误言论与思想,不能采用刻意回避的态度,而是要“针锋相对”地予以批判,厘清是非界限,教育广大师生要擦亮眼睛,准确鉴别各类网络信息,时刻注意端正政治态度,警惕错误思想的侵蚀。同时,要加强组织建设中的各项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要对标先进,查找不足,既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常规组织生活,又要考察师生的工作实际,简化不必要的流程,避免形式主义倾向。
③ 强化党支部书记培训。以党支部书记培训为抓手,定期开展群众评议会,提升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公信力。强化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大力整治高校基层党支部中“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发扬党内民主,以人为本,使党的一切工作都符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广大师生党员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在工作与生活中懂得谦让,不与普通师生“争利益、抢好处”。
① 以推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学习实践经常化为突破口。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要以“两学一做”活动为载体,提升高校党务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使新时代思想入脑入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在理论学习上,干部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常学常新,往深里学、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6]要结合高校党务工作的实际,把握广大师生的思想动态,制定合理的“两学一做”活动实施方案,实现制度化、常态化与规范化,激发党务工作者学习热情。
② 丰富学习形式。采用集中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中学习方面,设立党员学习日,利用固定时间组织师生党员参加专题讲座;在此基础上,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或“学习强国”平台,推送理论文章,实现“碎片化”学习。对于党务工作者而言,不仅要深化理论学习,坚定政治信仰,还要广泛涉猎业务技能,为党支部的活力提升提供人力与技术的保障。“知行合一”是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党建工作中也要体现出来。党支部要引导广大师生党员将理论学习与具体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作“党八股”,不搞“本本主义”,勇于在实践中为广大高校师生排忧解难,使活力提升落实在实践上。
③ 拓宽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发展空间。 改革高校的薪酬制度, 提升党务工作者的待遇, 增强职业荣誉感, 调动工作积极性。 同时,要取消不必要的会议、通知, 拒绝党务工作的“表叔”“表哥”, 减少填表等重复性事务性工作, 为基层党务工作者“减负”, 使他们的工作重心放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上。
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关键是活动内容是否深入人心,活动载体是否丰富,活动质量是否可靠,只有把这些工作做扎实了,才能打造出新型党支部,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创新能力。
① 丰富基层党支部的活动载体。创新形式与方法,既要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又不失严肃的政治性。活动创新要与党员的实际紧密结合,可以按照教学、科研、行政、学生等不同对象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贴近岗位实际,满足学习需求,使党员在活动中能够有所获、有所用。
② 改革理论宣讲的方式。尽量减少“大讲堂”的传统党课,要合理控制集中宣讲时间,拒绝“照稿读”“拖半天”式的枯燥宣讲。宣讲内容不仅要立足于党的大政方针,还要以现实中的背景材料为切入点,增强宣讲的生动性,打造“活力”党课。在宣讲形式方面,要多元多样,可以采用“菜单式”“交互式”“翻转式”等新颖的形式,使广大师生的理论学习更具立体感。
③ 推动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活动的“多元化”。活动多元化是基层党支部活力的生动体现,要把走出会议室,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 “以学生党建社团活动为党建活动载体。”[7]如参加义务植树和垃圾分类活动,参加社会社区的调研,组织趣味性党史党章知识竞赛,与困难师生结成“帮扶对子”,等等,以调动党员参加党支部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辉煌的制胜法宝就是强大的群众组织力,这也是基层党支部活力提升的根本所在。
① 破除基层党务工作的“洗碗效应”。鼓励创新,在完成常规工作的基础上,鼓励党员多参加群众服务实践,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使党支部活力建设让党员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深”。
② 关注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实施青年教师“琢玉计划”,加强思想引领与职业规划,为科研、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其职业生涯的成长。党员教师要率先垂范,多承担学校的重点工作,勇于奉献,树立良好的党员教师形象。
③ 重点加强“贫困生”的帮扶工作。以人为本,建立帮扶小组,做好学业与就业指导,心理咨询辅导,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助力“贫困生”成长。同时,要通过帮扶小组,帮助贫困生申请勤工俭学和大学生兼职,让“精准扶贫”在高校基层党支部落地生根,迸发活力。
④ 建立服务群众的激励制度,培养激励文化。“以学生党建社团活动为党建活动载体。”[8]在高校基层党支部服务社会的活动中,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广大师生服务群众的动力, 实现组织目标, 如全运会期间创先争优活动与“徽章文化”曾激励志愿者们永葆热情服务全运会。
因此, 在党支部之间和党支部内建立创新争优机制尤为重要, 激励党员在“青年志愿者”“党员送温暖”“红色纽带”等社会服务项目中,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法律援助与扶贫指导,创优争先,让广大党员在社会服务中得到锻炼,使群众真正受益。
新时代增强高校基层党支部活力,既是全面从严治党在高校落地生根的需要,也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当前活力提升面临的各种阻碍,高校党支部应当坚定信心,明确战斗堡垒的定位,不断进行组织结构与活动的调整,建立党支部活力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