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拼凑视域下的区域创新创业资源整合机制

2019-02-11 13:19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区域性双创主体

赖 泽 栋

(福建农林大学 文法学院, 福建 福州 351002)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从以往的“要素与投资驱动”过渡到“创新驱动”,社会发展日渐依赖于创新与创业生态系统建设。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有关双创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积极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形成全国各区域的持续、健康与稳定的双创活动。然而,由于我国各区域双创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发展进程差异、双创文化与氛围差异、双创管理机制与人才体系差异等,各区域双创的活跃度、绩效差异非常大;全国呈现东南沿海强、中西部弱,区域中心城市强、地方弱的失衡状态。因此,基于资源拼凑构建域内资源整合机制,有效汇聚并深度融合双创资源,激发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活力,打通双创前端与中后端的障碍,实现区域性的双创资源优化组合,是解决目前区域性双创活力不足的可行之策。

一、创业拼凑理论对区域双创的意蕴

1. 创业拼凑理论

从创业资源理论看,双创活动是一种资源整合与转换的过程,通过资本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资源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创新产品与创业企业。传统基础资源理论认为,创新主体或创业者利用异质性、有价值、不可替代的资源进行双创活动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这些资源不仅包括物质、资本等有形资源,还包括人力、技术等无形资源[1]。传统基础资源理论强调了双创活动的资源属性,并识别那些显著影响双创活动的资源类型。但双创主体往往遇到资源约束问题,资源约束下如何挖掘与利用资源成为双创的关键因素。创业资源交易理论强调,突破资源约束,创新主体或创业者可按照实现目标在社会上搜寻标准化资源,并通过相当的成本与条件换取所需资源,实现双创目的[2]。然而,双创主体往往并不具备可交换的价值与条件,交易资源的高成本及与生俱来的 “先天缺陷”使得创新创业者难以获得高价值资源[3]。通过付出成本的市场化交易获得资源并不能解决绝大多数新创业进入者的需求。2005年,Baker等人对受到严重资源约束的29家创新性企业与创业主体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资源拼凑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资源约束环境下,双创主体通过手头现有资源创造性拼凑,以成本更低及相应速度更快展开创业活动并获得竞争优势(本文作者译)[4]。创业拼凑理论强调创业主体要重新审视手头现有资源的价值,对旧有资源重新组合拼凑,突破资源瓶颈,动态地挖掘与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以突破资源约束达成创业活动。所以,创业拼凑理论是传统基础资源理论的延伸与拓展,也是对资源交易观或资源依赖理论的升级与补充。但创业拼凑理论的动态创造性地利用现有资源的观点,突破了静态的传统基础资源观,也规避了传统资源交易观或资源依赖理论所忽视的创业主体的创造性与能动性的缺陷。

2. 创业拼凑理论对区域性双创的启示

创业拼凑理论对我国区域性双创活动具有重要启示。我国区域性双创主体绝大多数是小微型创业与创新创业者,由于新进入者的先天缺陷及合法性身份质疑等因素,可利用的资源匮乏。若能另辟蹊径地利用现有资源,把闲置、廉价的资源进行创造性拼凑,则可提高成功创业的可能性。以往有关创业拼凑的研究主要是在创业主体能力与社会网络的创业拼凑绩效、如何整合与挖掘创业者手头资源与创业绩效等方面。事实上,创业环境尤其是区域性资源连接与聚集、区域性社会网络等组成的环境因素也是促成创业拼凑的关键因子。

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视角看,在某个经济区域或地理空间系统内,创新创业是由相互联系的创新要素(包括创新主体、创新客体与体制、文化与社会网络等环境要素)频繁互动的结果。区域创新活跃度与绩效是由区域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资源禀赋与利用水平及由此相互联结、互动耦合的程度决定的。如果区域内双创要素缺失、要素间缺乏交互联结,双创系统可能失灵[5]。创业拼凑主体通常把创新创业看作一个交互且复杂的系统。系统内部资源是相互联系的,创业主体往往洞察资源间的网络关系及价值大小,根据创业目标把聚合在一起的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拼凑与优化组合,从而推动创业。区域作为一个创新创业系统,若不能提供生成拼凑的关键要素与基本条件,则将严重影响拼凑能力、创新能力及经营绩效。

拼凑理论强调资源约束下的创造性拼凑,创业主体不是购买专利或标准化、成熟的创业资源,而是对周围的社会网络中隐藏的富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与优化组合,规避了高额的创业成本所带来的风险。特定区域形成的创业氛围的社会网络、孕育富有创造性的拼凑主体,以及看似闲散而聚集的资源等因素制约着创业活跃度与创业绩效。我国区域创新创业的主体大多是小微型企业及众多的创业个体,通过市场交易获取创业资源负担沉重,而创造性地拼凑手头现有资源,尤其是挖掘、吸收与消化区域内社会网络潜藏的创业资源,从而突破资源约束就是一个可行出路。例如,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较高的深圳龙岗区,2014年响应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国家战略,提出了“四创联动”战略,把整个龙岗区视为一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根据区域空间创新规律培育创业拼凑要素资源,集聚创业资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及软资源形成四创联动,发挥区域性的拼凑创业活力。区域创新创业的另一主体是大中型企业,目前面临新旧产能转换、升级换代的关键时刻。在拼凑理论看来,过剩的生产线、富余的人力资源、闲置的厂房等都是创造性拼凑的价值资源,只要加以组合利用,在位企业可以持续创业获得竞争优势。

二、区域双创资源组拼的现实困境

1. 双创资源不对称性

资源拼凑理论阐释了创业者、机会和资源三个最重要的创业要素动态耦合的创业过程。国际实践与本土经验已证明创业资源需快速整合实现有效对接,区域性物质、资本、人力与技术之间优化拼凑促成创业。但从目前的区域性双创实践来看,除了几个一线城市具有全链双创资源外,我国绝大多数区域的双创资源属于单一型或失衡型资源。依托某一特定的双创资源而形成的创客或创业园,有的地方具备发达的科技研发能力,在双创的前端有巨大优势,但双创的中后端却是短板。如西安市拥有庞大的高校资源,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但在双创的运营、整合与落地化方面资源出现了较大问题。又如福建泉州、晋江、石狮等地区拥有强大的市场运营资源、落地化操作资源,但在双创的前端却止步不前,科技创新能力与研发能力薄弱,无法形成创新创业的升级换代。区域性双创资源链中无法形成全要素整合力量,技术与产品研发能力强的区域可能市场运营与落地化效果不佳;拥有丰富的海外与侨创资源的区域可能由于他们不熟悉国内创业环境,以失败而告终。双创的前端与中后端的无法有效对接,区域性双创特定资源的盈余浪费而其他资源奇缺,这些都无法让双创资源有效耦合驱动创业活动。

2. 双创主体的效能不足

创业拼凑依托的是创业主体的创造性整合资源能力,创业主体的能力与素养成了创业拼凑的关键。创业主体主要是指新创企业、创业个体与持续创业的在位企业[6]。从目前地方双创活动的创业主体看,他们的创业效能不足。新创企业与创业个体,由于他们具有新进入者的“新创弱性”特点,合法性身份受到质疑而无法凝聚丰富资源;在资源约束环境下倚重于非正式社会网络来获取双创资源实现创业,创业风险大、失败率高。在国家双创战略驱动下,大学生愈来愈成了区域性双创活动重要主体。但从实际创业绩效看,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市场认知和运营操作方面与职业创业者存在较大距离;大学生创业活动往往成就了区域性创业的活跃度,但创业失败率非常高,由此带来的隐患严重影响区域性双创活动。在全球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如何消化产能,实现产业升级、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成为在位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位企业的再次创业成了区域性双创的新生力量。在位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虽强,但在市场压力与现实利益格局下,对市场机会的把握、新经济新市场的运营逻辑等都存在诸多变数,创业机会识别与创业响应速度明显比不上新创企业,创造性拼凑严重不足。

3. 制度供给无法匹配现有双创需求

双创资源挖掘、利用、整合与对接需要外部制度有效供给。首先,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区域性外部制度供给需要让资源在不同创业主体之间交互、新生、增强、补充与替代,创造出异质性双创资源,实现创业目标。事实上,地方性双创制度层出不穷,但缺乏长远的系统规划,繁杂的制度规定与双创资源的需求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制度僵化抑制了双创资源的自由流动。其次,各地方遍地开花的创客、创业园区更多注重的是圈地等物质资源的投入,对于可转化的技术资源、新型人力资源等的激励措施远远不够;新产业、新服务领域等新经济关键双创领域的制度匹配无法满足现实中的双创,人才政策的落地化、激励措施与持续化等相关制度不完善。另外,地方政府的双创制度福利更多倾向于那些标杆型、符号型的在位企业与创业主体,较少关注新创企业与新生主体;合法性身份质疑无法吸纳制度性效应,双创制度福利成了“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然而,新创企业与新生主体正是由于资源约束,需要从社会网络中挖掘具有价值的资源促成创业,滞后制度无法让非正式的资源与制度性资源产生协同效应。一些地方制度也无法容忍新创主体的失败创业,无法提供互惠共享的资源优化的制度环境。但拼凑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外部制度的培育、促成与实践。

4. 软环境的硬伤

创业拼凑促成创业目标的关键是依托创业情境,尤其是创新创业传统、区域性营商软环境与商业文化等因素。这些双创软环境成了影响区域性双创活力的重要因素。软环境形成了地方的创业氛围与特色,进而形成区域性核心竞争力。特定软环境促成科技创新者、政府、高校、市场运营者与创业主体形成联结,使得创业前端、中端、中介与后端形成良好互动,创业要素资源相互配合、有效对接,完成创业。若软环境不好,创业各环节各要素之间无法形成有效对接,创业机会、创业成本与创业绩效受到很大影响,削弱资源拼凑效果。然而,除了一线城市与几个省会城市创业软环境较好外,很大一部分地方创新创业的软环境恶劣,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管理机制不完善,政府主导的营商环境不佳,创客、创业园区的创业资源同质化、整合方式粗放化,缺乏清晰的定位。随着新经济新市场的到来,创业进入了垂直创业时代,告别过去全产业的创新创业全覆盖模式,每个细分市场都会出现诸多初创型企业。区域创新创业往往集中在特定行业并形成区域优势,形成特定行业的产业链的创业集聚,形成一地的创业软环境和特定创业气候。垂直创业的企业与创业者形成的行业联盟具有虹吸效应,围绕核心行业展开的创业活动与影响力开始向周围蔓延,形成正向反馈,庞大的双创资源形成一个弱连接的社会网络,给那些资源约束的创业拼凑者提供了外部创新的机会。如福建晋江的鞋服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泛健康产业,汇聚了先进纺织技术与产品设计技术等技术资源、成熟的线上线下市场运营资源、泛健康产业人才队伍等众多的双创资源。但很大一部分区域,单个创业或区域性的全面创业,或者一窝蜂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跟风式创业,创业者要么区域性资源拼凑成本过高,要么区域性资源浪费严重,难以得到最优资源完成组拼。

三、区域创新创业资源整合机制建设

1. 构建区域性双创资源联结交互网络

创业拼凑成功的关键是创业主体能够创造性地利用周围社会网络中富有价值的潜隐资源形成优化组合[7]。对于区域性创新创业而言,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完备的全要素创新创业资源聚集平台与社会网络,形成地方特色的社会网络与资源交互联结网络,打通创新创业前端、中介与后端之间的藩篱,形成创新创业资源自由流动的常态化机制。让政府、高校院所、企业、人才、资本、技术、市场之间频繁互动,逐步形成创新创业要素聚合交互的生态环境。只有具备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才能出现异质性资源,交互联结才能使得资源发挥应有价值。其次,从建设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逐步过渡到构建本地特色的创新创业空间集群,培育出区域内特定优势行业的梯级创新创业网络体系,聚合域内域外的行业特色创新创业要素,并形成频繁互动的网络参与机制。最后,建立一个区域内的创新创业资源交换平台,让资源能够高效地被创业主体发现,让创业前端的科研成果资源与创业中后端的市场、资本、创业者与需求快速对接,实现资源的有效匹配。

2. 开发多样化的区域性双创拼凑模式

Baker认为,创业拼凑者突破资源约束,创造性地、廉价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创业(本文作者译)[8]。区域创新创业资源交换平台需要充分整合域内创新创业资源网络,洞察创业主体的拼凑情境因素,培育创业主体实现创造性地廉价利用资源的平台机制。区域内双创资源交换平台可主要服务于两种双创拼凑模式。

(1) 自主式创业拼凑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创业者利用自身社会网络突破资源约束而创造性地拼凑,实现创业。平台需要培育自主式拼凑者的实践平台,从制度管理、创投、人力资本、实践平台上给予帮助,强化自主创业拼凑者的全要素整合能力,提升创业成功概率。

(2) 招标式创业拼凑模式。此模式强调创业资源通过平台直接完成交换,域内拼凑者自主搜寻资源环节。这是因为创业成功需要全要素的优化拼凑而成,从创业实际情况和创业成功规律来看,具备成功创业的社会个体与创业组织往往是小概率事件。换言之,绝大多数人都不具备创造性拼凑资源而实现创业的能力。实际情况是,有些创业者有研发能力与创业资源,但市场运营、资本资源缺乏;有些创业项目有市场运营能力与落地能力,资金充足,但缺乏创新技术与创意能力;一些地方的海外资源丰富,海归拥有好的创意和技术产品,但不懂国内市场;一些创业企业产能过剩,生产线盈余,有成熟的管理团队,但缺乏创新研发能力和产品型态。域内双创资源交换平台可通过把这些资源汇聚,让项目、团队、资本、市场通过交换产生拼凑,通过团队合作与资源交换招标方式实现创业。

3. 细化不同创业主体拼凑实施的孵化策略

从创业拼凑的时空维度看,区域内创新创业系统主要分为新生创业主体和在位创业主体。针对两种主体各自创业生成规律,区域内双创可开展细化实施策略。

(1) 激发新生创业主体的创业拼凑行动。新创主体天生的“新创弱性”带来的身份合法性质疑导致其资源拼凑主要依托自身的社会网络,主要是对域内的血缘、亲缘与地缘等泛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进行拼凑,更多依托非正式社会网络[9]。这种拼凑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新生创业主体的机会识别与把握、资源整合优化能力、社会网络沟通能力及一定能够资源拼凑实现成功创业的信心等因素。构建行业协会、家族同盟等常态化的创业协调组织,从而丰富非正式社会网络资源,增加与正式社会网络的交互联结。给予新创者一样的机会,消除新创者的天生弱势,淡化身份合法性质疑,激发新创者的创业拼凑行动。

(2) 激活在位企业的岗位创业能力。在位企业的岗位创业是企业升级换代的持续创业活动。在位企业需要创造性地利用已有闲置资源,充分挖掘资源价值实现创造性组拼,通过内部创业,组建新型团队,把冗余生产线、管理资本、成熟运作能力与外部技术资源、创意资源等联结进来,实现异质性拼凑,激活在位企业的持续创业能力。

4. 明晰特色的垂直双创行业

拼凑理论强调资源的优化组合,尤其是行业性双创资源的聚合。目前,区域双创的实际情况是各地都在发展高精尖行业的创新创业。不管域内创业资源要素是否具备,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创企业遍地开花。双创涉及所有行业,同质性资源形成了粗放式组合,而传统特色或优势资源无法顾及。原本优势行业得不到更多资源的持续供给,持续创新创业能力就不可确保。各行各业的双创资源集聚模式与整合模式迥异,所需的资本、人力、物质,以及创业软环境供给特点千差万别,创业拼凑行为也不尽相同。服务型创业资源普遍是同质的,需要把同质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进行创造性拼凑,进化为异质性创业活动。根据创业进程规律,国内区域性创新创业从原来的粗放式创新创业转化为垂直双创发展,应更多地结合本地特色、产业资源优势进行资源集聚,继而形成特色产业创新创业。垂直衍生创业成为中国创业的新趋势[10]。如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创新创业、成都的服务产业创新创业都是基于自身域内特色与资源禀赋而实现垂直式创新创业的典型样本。因此,域内创新创业需要充分理解域内产业资源特色与资源网络分布结构,结合人才资源、资本模式、研发需求与市场特点,明晰域内创新创业产业定位;基于产业定位开展双创资源的开发、资源网络构建及其运作。

5. 完善区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创业拼凑强调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情境因素,尤其是制度规则、文化传统、市场环境等因素可能给创新创业带来的机遇[11]。中国独特的政商文化、社会人情网络及市场消费文化等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混合的创新创业情境塑造了国内创新创业拼凑的基本特点。完善域内创新创业支持体系,通过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氛围,可提升域内创新创业活力。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包括良好的环境支持体系、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与以人为本的服务支持体系。建设良好的环境支持体系不仅需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更需要营造地方创新创业文化,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打造“万众创新、创业大众”的浓厚氛围。建设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地方政府不仅要注重创客、创业园上的常规性制度建设,更要在创新创业产业制度建设、信息制度建设等更为细化的制度创新上发力。建设人性化的服务支持体系,不仅仅是完善中介组织与后台服务支持体系,更需要在研发服务、创投服务、产权和法律服务支持、信息技术支撑、财务管理与人才等服务支持体系方面做到更贴合本地的创新创业主体的需求。

猜你喜欢
区域性双创主体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通知 国办发〔2017〕11号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