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美,邢 健*
(启东市人民医院,江苏 启东 26200)
由于老年人群大多会出现不同程度骨质疏症状,且关节活动僵硬,骨组织脆弱,极易引起髋关节骨折,对患者四肢运动功能造成严重障碍[1]。目前主要通过手术方式对髋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但由于老年患者自身机体耐受能力较差,在术后选择合理护理方法辅助治疗,对提高患者恢复速度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院成立集束化延续性护理小组,对我科护理工作进行相关指导,并将集束化延续性护理运用在临床护理措施中,报告如下。
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延续组,本研究选取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其中对照组38例,男7例,女31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5.8±9.61)岁;伴有高血压12例,糖尿病5例;延续组38例,男7例,女31例,年龄62-89岁,平均年龄(78.2±9.43)岁,伴有高血压10例,糖尿病2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P>0.05)。
对照组行传统护理;延续组行集束化延续性护理,以帮助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四肢功能为主要目的。包括①:给予患者手术治疗后,合理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制定合理康复训练护理方案,并通过积极语言交流及心理安抚,告知患者功能锻炼对其病症恢复的重要作用,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肢体功能锻炼的方式、主要目的及注意事项,获得患者积极配合,提高护理质量。②康复锻炼指导:向每位患者发放肢体康复训练手册,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肢体肌肉训练。术后早期可指导在病床上进行等主要肌肉(髂腰肌、股四头肌等)收缩锻炼;同时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后期可帮助患者下床进行行走、负重练习,全面提升患者肢体功能,提高髋关节骨性结构稳定性及髋骨附近肌肉群力量,指导患者进行屈髋、屈膝练习,提升患者关节活动范围。住院期间每日指导患者进行2~3次康复训练,20min~30min/次。③待患者出院时,为患者制定详细日常康复训练计划,包括穿衣、如厕及坐、卧、行走,自行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训练。并在患者出院3d内进行一次家访,观察患者居住地附近环境,分析危险因素,并给予患者正确训练指导建议,随后每月定期进行随访,并通过电话等方式随时监督患者院外训练执行程度,联合家属督促患者按时、按量完成院外训练计划;并安排专业护理人员“一对一”管理患者家庭康复训练进程,若患者在院外恢复中遇到任何问题,应当及时给予解答指导,保证康复训练合理性、科学性;若患者在训练中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情况,需指导患者及时到院复查。
通过Barthel指数评估护理前后患者日常功能;通过Harris评估患者运动功能;使用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患者满意度情况,共100分。
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延续组护理前Barthel评分(39.54±3.68)分,Harris评分(43.69±8.13)分与对照组护理前Barthel评分(38.29±3.25)分,Harris评分(43.84±8.22)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延续组Barthel评分(76.59±6.6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7.62±7.24)分,(t=15.763,P=0.000;P>0.05);延续组Harris评分(90.28±7.36)分,相比对照组(79.46±5.27)分明显更高,差异显著(t=9.784,P=0.000;P>0.05);延续组满意度(92.38±3.69)分,与对照组(85.97±5.68)分相比明显更高,差异显著(t=7.746,P=0.000;P>0.05)。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免疫功能低下,髋关节骨折后经手术治疗后,恢复时间较长,且若护理不当极易造成骨折复发[2],因此通过科学护理措施干预,对保障患者健康意义显著。
在传统护理方式中,主要针对患者在院康复过程中的护理工作,若患者出院后则无法为其提供有效护理,易引起患者骨折复发;而集束化延续性护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系列循证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康复场所不同,给予其连续性康复护理[3]。因此,当患者出院后,依旧根据患者居住环境为其制定合理日常家庭护理计划,并通过定期家访调查或电话方式,协调家属监督、督促患者合理完成康复训练,并指导定期到院复查,保障健康。
综上所述,对髋关节骨折患者使用集束化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加快恢复速度,提高满意度,临床意义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