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促进机制

2019-02-11 08:58吴静寅
山东社会科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消费消费者文化

吴静寅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文化消费是居民在基本的物质消费需求之外满足精神需求而形成的消费。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速培育消费增长点,促进文化消费。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指出,要把扩大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扩大文化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2016年,原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其后原文化部又分两批确定了45个城市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旨在鼓励和引导各地发掘优势资源,创新试点模式,采取发放文化惠民卡、举办文化惠民消费季、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平台以及积分激励等措施促进演艺、动漫、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会展、艺术品与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服务、电影电视、图书报刊等文化领域的消费。

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28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5%,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556元,增长5.8%,低于平均增长率,增速最快的是医疗保健消费、居住消费、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分别增长17.4%、12.2%、9.4%;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占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9%,占比最高的是食品烟酒消费、居住消费、交通通信消费,分别为28.5%、22.9% 、13.5%。[注]《2018年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10月19日。根据发达国家经验,文化消费通常要占到居民整体消费的30%,而目前我国文化消费规模仅为发达国家的1/3左右,衣食住行用依然占据居民消费支出大头。可见,我国在促进文化消费方面的种种举措,并没有完全将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转化为有效的文化消费实际发生。因此,构建文化消费促进机制,不仅有助于加快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而且有助于引导群众树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理念,有效激发文化消费的内生动力。

一、影响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般认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增多,则文化消费支出就会増多。但是,影响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却不一定是消费者的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7)”显示,北上广深等高房价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规模及活跃度远高于其他城市,而相对富裕的东部地区乡村文化消费也并不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乡村。这说明,影响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并不局限于消费者的收入。

(一)来自文化消费行为主体的影响因素

文化消费的行为主体是消费者,理解文化消费首先要准确认知消费者的基本特征。被视为消费者行为学奠基之作的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将消费者定义为“有闲资产”“有闲生活”“有闲需求”的人群。这意味着,消费者在满足生存需求之外,必须拥有闲余的资产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选择,而生活方式选择往往取决于人的多样化需求。文化消费者与物质商品消费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拥有激发精神满足感的文化消费需求,这是消费者使用资源和选择生活方式的主要驱动力。如果消费需求强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消费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内驱力,从而形成消费动机,消费动机促使消费行为发生。除了文化消费需求之外,消费动机还要受到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时间充裕度、对消费内容的知识水平等资源因素的影响。[注]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4页。这是消费者行为决策及其方向的重要影响因素。消费满意度是消费行为的结果,是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消费体验的情感反映状态,[注]陆剑清:《现代消费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7页。也是消费者能否重复消费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满意度高会强化消费行为,缩短消费决策时间,产生重复消费,逐渐形成消费习惯;反之,则会使消费者产生厌恶、抵制的态度,弱化消费行为,终止对某类产品的消费。

从消费者自身角度来看,其行为发生的规律是:需求是动机的根源,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行为让需求得到满足,但动机受消费者所掌握资源的约束,而消费满意度则决定消费行为的持续性。

(二)来自文化消费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

任何消费者都是在一定的消费环境中完成产品或服务消费的。相对于其他实物产品的消费,文化消费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要远高于自然环境,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风气、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等都影响着消费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消费结构、数量、频次、质量等。政策是影响文化消费环境的重要外部力量,一方面它可以直接影响文化消费空间的建设和开放,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有效抵御市场本身的盲目性,防止恶性竞争,使文化消费市场实现规范化和秩序化;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制度化的举措为消费者补给相应的文化资源,提升文化消费意愿,消除消费者忧虑,从而进一步激发文化消费动机。更重要的是,政策有助于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引导文化供给的生产方向和方式。由于消费者过去的文化消费体验会对其未来的文化消费产生影响,因此文化供给不仅决定着文化消费的内容和方式,其质量标准更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是文化消费行为持续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文化消费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来看,政策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除了可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资源之外,还决定着文化消费环境的形成从而间接影响文化消费需求,并且通过对文化供给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消费者满意度,进而影响文化消费行为。

(三)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影响文化消费的因素,既有消费者的内部因素,即需求、动机、行为,也有环境、政策、供给三个外部因素。虽然内部因素与消费者的个性特征相关,但任何个体都无法脱离外部因素的影响。消费环境直接影响文化消费需求,政策通过影响消费者资源而对消费动机产生激励作用,文化供给通过影响消费满意度对消费行为具有强化或弱化作用,其中,消费者资源与消费满意度为中介因素。

1.文化消费环境直接影响文化消费需求。人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习惯通过相互交流而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文化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外部性,即同一时间和空间可以满足一定数量的消费者完成共同消费。在共同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的情绪会彼此感染,并在互动中强化心理感受。[注]张振鹏、陈志军:《文化商品市场垄断与文化企业规制》,《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2期。此外,文化消费者很容易受到公众人物、社会潮流趋势、社交网络的其他主体的影响,“粉丝”效应在文化领域体现的尤为明显。有研究表明,兴趣爱好是文化消费需求的主要诱因,消费者很容易受过去文化消费体验的影响而表现出消费成瘾,消费越活跃则文化消费需求越强烈。[注]J.Borowieck Karol,Prieto-Rodriguez Juan.Video games playing: a substitute for cultural consumptions?,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Vol.39,No.3,2015,PP.239-259.而消费者对于文化的热情和感知,是其兴趣爱好产生的主要缘由,并由此转化为现实需求。[注]Rita Kottasz.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consumption of a new wave of immigrants:the case of the South Korean community in South West Lond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Vol.20,No.2,2015,PP.118-139.消费需求是消费者所在的特殊文化价值体系的反映,个人融入某一特殊群体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个人的文化价值观,这直接影响个体的文化消费需求。个体在社会群体活动中与社会成员互动交流的结果,又会进一步影响消费者对于文化消费需求的自我认同。

2.政策影响消费者资源激励消费动机。人的需求通过行为的实施得到满足,但需求并不足以促使人采取行为,因为资源的限制使人的很多需求仅存在于意识之中,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相比需求,动机更容易导向消费行为。人的需求只有在外因的作用下被激活或得到强化才会转化为动机,进而采取相应的行为。激励消费者由需求转化为动机的外因通常是消费者资源,而核心的资源就是信息、渠道、资金。商家为消费者投放的产品广告,提供的便捷服务,制定的价格策略,针对的都是消费者资源。我国各地组织的文化惠民消费活动,基本上也是按照发布文化产品促销目录清单,举办产品展销会,实施价格优惠等流程展开。尽管消费成瘾会让部分文化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变得简单,但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文化产品并非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弹性系数要远远大于物质消费。消费者在明确产品的品质、真实的获取方式、可接受的价格区间的条件下,才会显著增加文化消费,而这正是消费者自身难以补足的资源短板,文化消费政策的作用就在于补足消费者资源短板,以此激励消费者实现由需求向动机的转化。

3.文化供给影响消费满意度约束消费行为的持续性。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物质基础,消费实现的前提是供给者生产出产品,产品供给是消费的重要影响变量;否则,无论消费者有多强烈的消费需求和动机,有多少资源,也买不到产品,有效消费就无法实现。经济学的供求规律强调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必然性,而文化产业的供求规律更偏重于供求内容和质量的适配。真正能够满足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质量;能够激发文化消费者持续消费的不是供给数量,而是供给质量。[注]张振鹏:《供给侧改革:主推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光明日报》2016年1月7日,第16版。2018年我国电影总票房达到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跻身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是,据《北京商报》的不完全统计,2018年国内上映的477部电影中,有178部电影票房未过百万元,占全年上映电影近四成;2018上半年国产电影票房收入前50名的电影只有12部盈利、6部持平、32部亏损,盈利的电影无不是拥有良好口碑效应的产品。文化产品之间存在质量差别,质量差别的直接体现就是消费满意度,这使得文化产品的收益有天壤之别。[注]刘藩:《电影产业经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8页。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影响消费满意度,进而决定着消费者的行为取向。

二、文化消费的演进趋势

时代变迁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人的理念、意识、能力也都随之变化,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在逐渐变化。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备受瞩目,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消费群体及其需求、动机、行为也都呈现出持续变化。

(一)主要消费群体迭代与消费需求多样化

任何长期消费品都有特定的消费群体,而且消费群体也有不断迭代的特性。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2018年发布的《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中有一段结论性的话:“在今年的调查中,我们访谈了近1万名18至65岁的中国消费者,他们来自44个城市、7个乡镇和农村。在过去十几年我们对中国消费者的所有观察中,有一点变化在今年的调查中非常突出,即中国消费者作为整齐划一的群体已经不复存在,而是形成了鲜明的多样性。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迅速崛起,开始成为新一代的主要消费群体。”不错,在文化消费领域,90后、00后是当前最为活跃的消费群体,电影院的主要观影人群、明星演唱会的拥趸、网络游戏的玩家、音视频网站的注册用户,娱乐场所的消费数据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目前虽然不是社会财富创造的主力,但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中,他们已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对娱乐内容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更愿意接受新事物、新型消费模式,消费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喜欢量身定制满足自己独特需求的文化产品,更偏爱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文化产品及便捷服务。相比上一代消费群体,当前的文化消费主要群体基本实现了从满足“基本需求”到“个性化需求”,从“买便宜的”到“买优质的”,从买“大众的”到买“小众的”,从买“产品”到买“产品+服务”,从“拥有”物品到“共享”物品的演变。主要消费群体迭代与消费需求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产业生产经营方向和方式的转变。

(二)消费群体互动升级与消费动机复杂化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创新,改变了人们的交互方式。就个体消费者而言,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和外部世界交互的最重要的媒介,消费、与其他消费者和品牌交互的过程都可以在手机终端完成,这使得交互贯穿消费者决策的全过程,提升了消费者交互的频次,但也缩短了每一次互动的时长,即手机终端的消费者大都以短暂高频互动为主。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的信息交换,获得大量自愿者的帮助,相互交流产品体验,商家也倾向于消费者建立密切联系,以便更好的理解市场需求,获取产品开发的新创意,进而改善新产品开发的绩效。[注]张婧、朱苗、杜明飞:《组织间关系调节作用下顾客参与对B2B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的影响》,《管理学报》2017年第9期。消费群体之间短暂、高频、快速的“瞬间互动”,让消费者由需求向动机的转化趋向即兴化和快速化,也让消费动机的形成变得更加复杂。

据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调研显示,全球范围内,45%的人每周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照片或视频,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红、意见领袖、自媒体、社群、直播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追求效率的消费者数量越来越多,约53.7%的中国受访者愿意花钱购买能节省时间的产品或服务。数字技术的提升与创新,使消费者能够更熟练地使用技术,消费行为不再受到时空限制,消费从一种购物任务演变成人们的日常活动,由此带来了消费场景的拓展和消费行为的“日常化”。以前不太会发生消费的时间或地点,比如在看网络剧或是课间休息时、在交通工具上,都可以让消费者借助手机终端完成消费以及远程参与或体验。文化消费更是如此,人们变得越来越不愿“等待”,更希望获得即时满足,得到更加便捷的消费服务,这对于消费动机的形成都必然产生深刻持续的影响。

(三)消费者成熟度提升与消费行为理性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从报纸、电视、广播转换成了电脑、手机以及其他智能设备,获取信息的方式从文字、图片转换成了视频、直播。多元内容载体的蓬勃发展,见证并推动了网民内容消费习惯和偏好的不断升级。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在收集与挖掘信息方面更有经验,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他们不再轻信商家的广告或咨询所谓的专业人士,而更依赖于互联网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即时信息。他们会更相信自己的选择与判断,在购买决策时会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理性地进行消费决策。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大众消费时期”到“品质化消费时期”再到“理性消费时期”的演化。[注][日]三浦展:《第四消费时代》,马奈/译,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23页。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的成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消费行为也更趋理性化。

在信息媒介日益多元的背景下,消费行为理性化体现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建立了品牌意识,并在消费过程中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品牌偏好。这是因为,人们对生活格调和品质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从而更加重视对商品的软性需求和性价比,而且不抱持从前那种“便宜没好货”的观念,而是在自己认可的合理价格区间内,愿意为高品质付出更多,也更重视品牌所象征的商品特性。从本质上讲,消费者越来越不愿意低价购买品质不佳的商品,但也不愿意轻易为商品高昂的溢价买单,而是更倾心于价格合理、具有品牌效应的高品质商品,这种日渐“成熟”的表现,被业内人士视为“在消费升级道路上的消费理性修正”。这在文化消费领域,体现的更加明显,因为单纯依靠制造噱头、让“粉丝”买单的质量低劣的文化产品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拥有好口碑的文化产品的市场回报率则越来越高。

三、构建有效的文化消费促进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动机、消费行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形成文化消费的促进机制,需要从优化消费环境,补给消费者资源,改善供给水平三个方面,释放文化消费需求,激发文化消费动机,提升文化消费满意度。

(一)优化消费环境,释放文化消费需求

政府是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创设者,也是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协调者。我国推动的文化体制改革在放松文化资源约束的同时,激励广大社会成员发挥文化创造力,营造了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格局;知识产权方面的系列举措,既保护了文化创意工作者的利益,也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必要保障。当前,形成文化消费促进机制,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工具对制度环境的优化,为文化供给者与消费者创设良性互动的市场环境,加大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充分释放文化消费需求。

在文化消费群体迭代与消费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消费者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对更高品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需求逐渐增多,尤其是在文化、旅游、休闲、时尚、个性、运动、健康等方面的诉求日益强烈,更加注重消费场景及其体验感的获得,偏爱能够满足多种需求的复合型产品和服务。与消费需求相对应的文化供给,除了具有基本功能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品质,精准的场景定位,满足消费者体验的需求。对于文化供给主体来说,传统的产品形式、生产理念、经营渠道、终端市场营销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只有在不断尝试和创新中探索新供给。这无疑加大了文化供给的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由此导致部分文化供给主体为了快速获取利益而复制成功产品和模式,影响了文化创新动力,也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满足和潜在需求的释放,这也是当前文化消费市场难以健康持续发展的症结之一。而改变现状的有效方式,就是政府从保护文化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来优化消费环境。

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都非常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不仅具有较先进的消费品标准和较为完善的消费法律法规体系,还通过司法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由于文化消费的特殊性,除了通过基本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之外,还需要制定文化消费的相关行政法规,保护文化消费领域消费者的专门利益,从而优化文化消费环境。

政府优化文化消费环境,要真正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和民主参与。首先,从文化消费需求的实际出发,制定文化消费法律法规和消费政策,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消费权益得到满足。其次,制订并严格执行文化生产和服务标准,严厉打击扰乱文化市场秩序和盗版侵权行为,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信用监管机制,支撑起安全可信的消费环境。再次,建立有效的文化消费者利益表达机制,使消费者监督举报渠道更广泛、更便捷,鼓励消费者反映造假贩假、价格欺诈、强买强卖以及不健康文化经营等问题,对文化消费纠纷及时介入、依法处理。最后,做好文化消费统计监测工作,在相关部门间建立文化消费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综合分析宏观数据和微观样本,动态监测文化消费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情况,为决策的研究制订提供可靠依据,让文化消费政策更趋科学化。

(二)补给消费者资源,激发文化消费动机

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行为,需要激发文化消费动机。激发消费动机,需要消费者有足够的闲钱、休闲时间、知识积累和文化偏好等资源。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和之后的相对收入理论都强调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作用,即收入达到一定程度,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后,消费者将倾向于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闲暇。在文化消费领域也不例外,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消费者会有更多的文化消费时间。此外,消费者的文化素养和兴趣爱好是文化消费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消费者的成熟度和习惯养成尚需培育,这是制约我国文化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居民收入总量、增加闲暇时间、提升居民文化素养,都是激发文化消费动机,提升文化消费水平的必然选择,而这些要素通常都在消费者拥有足够的资源基础上才会发生。

在补给消费者资源方面,很多国家都是多策并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就制定了《社会保障法》,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转提供制度支持,为居民提供全面的生活保障,不断提高居民可任意支配收入水平,同时严格控制文化产品和服务价格,使得文化消费整体收益获得巨大提高;另外,美国政府通过不断增加居民闲暇时间,为居民文化消费活动提供机会。英国政府在学校基础教育部分设置多门音乐、戏剧、舞蹈和美术课程,并在广大社会成员中持续推动文化体验计划,持续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日本政府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加大了社会保障投入,并通过完善薪酬体系、福利津贴分配制度和税收制度,增加就业和工资总额,增加休闲时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补给消费者资源,刺激个人消费。从一些国家促进文化消费的经验来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居民消费动机自然会被激发,消费水平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我国当前促进文化消费,需要补给消费者资源实际不足的短板,消除居民文化消费的后顾之忧。首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员工持股制度、技术入股制度,引入剩余收益分享制,给单一要素的劳动者提供生财来源的制度保障,促进居民总体收入增长,从而提高居民文化消费的能力。其次,降低文化消费的时间约束,完善居民休假制度设计,增加家庭一起进行休闲和文化消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为集中文化消费创造条件。再次,加快文化消费空间的打造,建设产品及服务价格适宜、混业经营、特色鲜明的亲民便民的文化消费场所,尤其是为农村、中西部地区、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将有精神文化需求的民众有效转化为现实的文化消费者。最后,培养文化消费主体,把文化艺术教育融入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使其成为各类人才培养的必修课,向全民普及文化消费教育;同时加强大众媒体对文化消费观念的教育和宣传,形成观念先进、结构合理、方向正确的文化消费社会风尚。

(三)改善供给水平,提升文化消费满意度

文化消费者的满意度和消费习惯养成有赖于文化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影响文化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文化产业是典型的具有生态化特征的产业,生态系统各成员之间不仅是同业竞争关系,更是合作共生的关系,通过相互依赖和合作而维系各自的生存及发展,以此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生态系统演进。[注]张振鹏、刘小旭:《中国文化产业生态系统论纲》,《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文化消费者与文化供给者是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核心成员,文化消费者的选择决定文化供给者的绩效,文化供给者的行为影响文化消费者的取舍,尤其是在自媒体迅速崛起的环境下,“粉丝经济”成为文化产业领域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构筑起一个供给与消费双方利益共享且相互制衡的生态系统。“粉丝”代表了强大的购买力与潜在消费行为及忠诚的自营销群体,他们不仅愿意为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买单,而且更关注文化产品及服务带来的情感溢价,在很大程度上掌管着文化供给者制胜之门的钥匙。

面对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质革命,提供更多高品质、适销对路的文化供给来释放文化消费潜力,是促进文化消费持续增长的关键。首先,文化供给必须瞄准文化消费的新需求,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特别要顺应互联网发展给消费方式带来的变化,改善文化消费条件,构建文化市场信息提供公共平台,进一步提高居民文化消费的便利化水平。其次,供给者需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对消费群体进行细分,深入洞察和描述真实的消费需求,挖掘和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准确定位目标消费群体,有的放矢地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更有针对性地切中消费需求,将消费需求转化为消费行为,才会形成有效供给。[注]张振鹏、栾晓平:《大运河沿线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及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再次,文化供给者需要寻求一个足以打造个性鲜明的“粉丝”品牌的载体,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渠道,培育忠实的消费群体,为其打造独一无二的消费体验,让消费群体的情感投射到产品与品牌上,使文化供给拥有长尾变现能力。最后,营造文化产业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推动文化与各行各业融合,以新供给满足和创造新需求、新消费,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品牌效应的文化供给体系,拓展文化消费空间。

文化消费的主导权并不掌握在政府手中,而是取决于消费者的行为选择,正如人类学家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那样,在世界范围内的消费都是消费者对自我认同的表现形式,消费者藉此与所处的世界产生密切联系,获得认同感。随着“文化+”“互联网+”催生的文化经济形态演进,文化消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文艺演出、购书、看电影等,不论衣食住行用,只要是以文化内容为核心的消费形式,都可以构成文化消费。随着生活方式多样化选择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消费者更热衷于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便捷的服务方式,并且养成了借助新媒介表达消费体验的习惯。这使得文化供给方与文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遥遥相对的供求两端,而是通过更加频繁及形式多样的互动联结,建立了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一些忠实的文化产品消费者,既是内容创意的参与者,也是产品营销的推动者。消费者、供给者、政府、相关组织及个体共同构筑了文化产业生态系统。

面对消费格局和市场体系的变化,全方位地审视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基于环境优化的前提,以多方和谐共生、互促共荣为原则的文化产业生态理念,制定更具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的行动方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各利益相关方形成协同效应,尤其是产业链上的内容创造者、产品运营者、中介组织与消费者建立可持续的利益分享机制,才能够形成文化消费的长效促进机制。

猜你喜欢
消费消费者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系无理取闹?NO! 请为消费者擦干眼泪
日化品牌怎样才能吸引年轻消费者?
40年消费流变
谁远谁近?
知识付费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