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享生态支持系统下的社会企业管理策略与运作机制

2019-06-04 09:39时立荣王安岩
山东社会科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共生机制资源

时立荣 王安岩

(北京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 100083)

新时代社会建设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增加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特别是社会福利供给能力和水平问题。据此,党和政府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领域关系建构,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同共进的新型社会治理结构。在社会治理中,社会企业以市场机制为创新特征,坚持社会价值共担原则,以社会价值与经济利益共享的原则指导社会企业运行。

一、社会企业运行的生态资源依赖关系

社会企业遵循何种原则、如何进行管理运作,资源依赖理论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资源依赖理论认为,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组织根植于相互联系以及有各种各样的联系的网络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财政资源、物质资源以及信息资源,都是从环境中得到的,因此,组织不得不依赖这些资源外部提供者[注][美]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闫蕊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独占和缺乏某种资源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资源依赖。组织间不得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各种组织共生互依,远近相关,每一个异质性组织都构成了其他组织的资源支持系统。资源依赖理论通过社会情境的作用、策略、权力获取途径三个核心观点,解释组织如何管理自己同其他组织的关系。在影响或改变环境的过程中,组织对环境保有主动权,具有适应和处理环境的积极性和选择性。组织并不是完全被动于环境,可以通过战略管理创设组织生存与发展环境,被选择制定的环境影响组织行动。因此,组织在战略上既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也包含了对环境的控制和改造策略。社会企业适应和改造环境的组织资源依赖关系表现为目标互倚关系和交互性互倚关系。

由于社会企业同政府和社会组织都是以解决总体社会问题为目标的,二者存在着目标互倚关系。“目标性互倚,即工作的相互联系仅仅在于每种要素或过程都有助于总体目标”[注][美] W·理查德·斯科特:《组织理论》,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页。。所以,在环境适应策略上,社会企业表现为积极地与社会政策环境相结合,如公共福利服务政策和创新创业政策,可以直接同福利经济市场环境对接,从而得到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和认同,形成目标性互倚关系。在组织内部,通过使命和文化创设一种组织氛围,重新定义不同于政府、企业和传统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企业的价值观和行动规范。社会企业以社会价值诉求为使命,为解决社会问题采取经济行动,这既推翻传统非营利组织的非商业行动规范,又推翻了传统商业企业只追求利润的价值理念。换言之,社会企业在创设特有的“社会利益企业”概念和活动氛围,这样的环境氛围不仅同社会组织的使命一致,同非营利组织的目标趋同,也同政府的政策倡导一致。[注]参见[比] 马尔特·尼森:《社会企业的岔路选择:市场、公共政策与市民社会》,伍巧芳译,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交互性互倚关系。交互性互倚,即“当要素或活动既作为投入又作为产出的彼此关联达到一定程度时的互倚”[注][美] W·理查德·斯科特:《组织理论》,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页。。交互性互倚需要通过反馈进行相互调解或协调,相关各方必须传递各自的需求并回馈彼此的需要。社会企业的交互性互倚关系表现为对社会利益诉求和市场盈利行动资源组合的功能批判上,称为整合的社会经济行为,根据生产、使用、消费等不同环节的需要,在管理上发挥社会企业的功能。以社会企业的使命和战略定位为指导,社会企业的运行机制必然要对来自公益市场的资源和商品市场的资源进行一致性整合,激发共生共享的协同功能,才能既保证组织生存又达成组织既定的目标和使命。因此,社会企业的运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企业家对所处的环境资源进行整合、增加自身适应性所做出的应对和选择。在此环境中,如何组织起各个生产要素资源决定了社会企业将采取何种运行机制,其特点就呈现为整合双方的资源以保证双方得到所需的功能和利益的一致性运作。

可见,通过目标和行动过程的资源互倚关系,社会企业在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链条的中间地带创设了一个混合性的共生环境,形成了具有较强确定性的具体组织环境,与政府、与社会组织形成目标一致性互倚关系,与市场资源形成交互性互倚关系即在策略上对不同需求做出组合和分配。通过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又与诸利益相关者之间维持相互依赖,社会企业与这些周围组织和渗透到组织内部的要素保持资源衔接,形成了以社会企业为中心的组织生存环境。

二、追求共生共享的社会企业生态支持链条

以往组织共生问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商业企业,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增加,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间的协同关系越来越重要,组织共生理论也从对企业的研究逐渐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组织间的社会共生是指组织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也必然面临共同的问题,为此,组织间以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收益分配等为纽带,进行合理交换、分享、竞争资源所形成的权利平等的交往互动关系[注]参见胡守钧:《社会共生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68页。。在社会企业中,经济与社会之间的资源支持关系具体化为社会价值目标和商业手段之间的关系,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体化为协同推进民生福利的目标和政策行动问题。

(一)社会企业的边界和共生相依

依据共生资源基础观,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与志愿失灵都是单个组织不能满足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资源短缺的表现,由于单个组织很难提供发展所需的所有资产和资源,所以,寻求短缺的资源就成为各组织相互交换的内在动力。资源互补性是组织间共生相依本质。因资源短缺且不可自我满足,组织为资源互补而寻求交换,基于资源交换形成组织联结,构成共生相依的合作网络。也正是在不同资源占有上面的优势或缺失,使得每一类组织都希望通过协作从组织外部寻求具有互补性资产和能力的合作伙伴。该理论意味着对于社会问题,三大部门之间资源的协同作用越来越重要。

由于社会企业处于多边组织混合地带,所以边界更为开放,共生问题也更加突出。社会企业光谱[注]社会企业光谱由迪斯提出,指的是社会企业位于非营利组织和企业之间的谱系。参见Dees.J.Gregory. New Definition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ree Eye Exams and Wheelchair.2003.https://knowledge.wharton.upenn.edu/article/new-definitions-of-social-entrepreneurship-free-eye-exams-and-wheelchair-drivers/。显示,在组织类型连续统中,社会企业左连接企业右连接社会组织,组织呈现双边界线交互开放,由于组织横向跨界特征明显,所以,对其他组织的资源依赖面积也在增大。在功能目标体系上,社会企业上联政府下联市场和社区,需要对组织间满足需求的目标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细分,以理清社会企业与政府、市场和社区等组织之间的合作目标和支持关系。

(二)突破边界共享的价值对社会企业的适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物联网技术为标志的基于共享价值的共享经济社会初露端倪。共享价值观最早由迈克尔·波特提出,“共享价值可以定义为一种企业的政策和运营方式,它们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还能改善企业所在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创造共享价值的工作聚焦在找出社会与经济进步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扩展这种关系”[注][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创造共享价值》,《哈佛商业评论》2011年第1期。亦可见于哈佛商业评论(全球繁体中文版)网址: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1609.html.。他认为共享价值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第一,共享价值的目标是扩大经济与社会总价值。第二,共享价值是企业运作的核心,而不是边缘。第三,社会价值通向经济价值的渠道。按照这一定义,社会企业就是以共享价值为核心目标的、增加经济与社会总价值的、将社会价值贯通到经济价值的实体,其共享价值落脚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利益对社会问题的直接担当上。比如,助力扶贫改善企业所在社区经济与社会之间关系。在此意义上,社会企业追求的是对诸多社会问题的理性共担,对社会财富的平衡调节和均衡配置。与众不同的是,社会企业采取了实体经济的手段追求共享价值的实现,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经济行动,具有实现社会公平的经济行动能力。

共生互惠是社会企业对环境支持系统的运行反馈,第一,社会企业依靠对其能够获得的资源整合,完成每个环节的运作;第二,由于社会企业能够获得的特属资源不同和对所需要的资源的整合能力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社会企业,其结果体现了社会企业资源运作的差异性。第三,不同资源要素的组合代表着可以生成和演变出不同的运作机制。

三、社会企业生产要素的一致性整合

在社会企业管理过程中,共生共享运作表现为在配置各生产要素时将生产要素的社会性基因恰当地融入到各生产要素之中,根据不同需求和资源可获得性组织生产(见表1)。

表1社会企业的运作与管理特征

社会企业家采取善因运作与管理,对传统企业观念、传统商品化的生产管理提出挑战。他们为社会效益投资、解决失业问题、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环境和企业所在地区的整体经济社会利益,用财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不仅仅是私人分红等[注]参见[美]瑞安·霍尼曼:《共益企业指南:如何打造共赢商业新生态》,游海霞、王群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可见,社会企业将被商业企业逐离出去的社会性(关系的、文化的、伦理的)因素重新融入生产要素之中并用心挖掘经济潜能,使其区别于企业抽象的商品劳动力(工资)、土地(租金)、货币(利息),把抽象的市场交换同互惠关系结合在一起,发明了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新的经济整合机制。因此,能否在经济行动中有效地实现共生共享发展理念,使共享社会价值诉求在跨界经济行动中得到实现是评价社会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

四、社会企业的运作机制

机制是一种带规律性的模式,其意涵为社会企业运行组成要素在有规律性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及过程[注]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社会企业运作机制是指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压力约束下,社会企业有机体各组成部分或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功能和过程,是社会企业实现其社会与商业双重价值的重要保障。

社会企业位于商业企业、社会组织、政府组织、社会群体等关系网络之中,在异质性种群组织间产生资源互依关系,因此,社会企业的运行要依靠对社会利益和商业利益的一致性配置。社会企业的运作机制表现了社会企业家以去生产要素商品化为核心的独特管理能力,其最精彩的部分是关注如何在运行机制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合二为一,如何在经济行动中将对社会问题偏好一起解决。

(一)协同共生互惠机制

建立协商一致的环境,是组织改变环境实现自身影响力的主要策略之一。社会企业最突出的机制就是用协同共生互惠机制来管理自己同其他组织资源之间的关系。协同共生互惠机制包括了协同行动和利益互惠。第一,借力理念进行资源共享。社会企业在组织使命上,和非营利组织有一致的追求,在社会责任上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一致,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意愿上同政府、社会舆论和受益群体相一致。社会理念共享便于形成共识,容易达成目标的一致性认同,便于采取合作行动。第二,组织间共享使用权。为了保证整个组织在环境中的权力地位和任务,以彼此组织互为桥梁,扩展组织边界。社会企业多采用战略同盟的方式进行优势劣势互补“通过协调行为和共享知识、资源,以追求共同目标的两个及以上组织之间的协定,……能够使合作的公司将某一方的长处转化为自己比较薄弱领域的优势”[注][美] W·理查德·斯科特:《组织理论》,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建立组织间的关系网络,寻求互惠共生不需要所有权交换契约,而是基于信任基础上的共同使用约定,这个策略既保证了独立的组织也可以谋求相似及不同类型组织间的资源交换。特别是共享经济关系的出现越来越为社会企业提供了方便[注]参见[美]杰里米·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第二版),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社会企业多半同基金会、商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网络关系,各取所需将分散的人力、财力、物力和动员力等手段资源聚合在一起,不仅政府在落实社会福利、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帮手,社会慈善更是需要与发达的组织系统对接,这些都是共享达成的基础。如,社会企业可以从政府、社区和志愿群体获得项目购买、实施空间和人力资源支持,也可从市场买卖中获得利润[注]参见[美]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张志强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三,联盟。“联盟指两个或多个组织为了共同的目标,通过合约协调共享知识和资源”[注][美] 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高俊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0页。。联盟策略主要为争取协同一致的行动,如进行行业标准化为社会企业创设了稳定的标识环境。成立社会企业联盟大会、社会企业认证中心就是联盟的表达,它不仅可以为社会企业群体争取政策性和行业性资源,也为社会企业种群创设了确定的环境。第四,社会企业的协同机制是指控制或协调自己同其他组织,如非营利组织、企业、其他社会企业、社会群体和政府之间互依关系的行动,建立组织间行动的集体架构。目的是既要最大限度地保持组织的独立性又要协调好组织的切实利益。通过参与者之间的合作管理相互依赖,部分地吸收环境,进而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

(二)行为连续体机制

用行为连续体运营机制开展商业运营是社会企业的突出特色。社会企业家必须具有控制财务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平衡关系的能力,常常采取行为连续体的运营机制达到一致性目标控制。连续体是指在一个连续统中,中间有连续不断的节点,这些节点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在要素交互区间渗透性质不同的资源价值链,建立开放共享关系。社会企业就是通过连续体的不同节点进行资源配置,将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整合在一起。行为连续体运营机制是在商业运营中协调社会企业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行动方式,是社会企业为适应环境,对自己的结构、信息系统、管理和人际关系的模式、技术、产品、价值观和规范的适应性创造。行为连续体机制包括差价互补、免费+转移支付、低价或低利润、转赠股权利息、使用者付费等免费端和收费端连续运作形式,既要赚钱又要完成特殊社会目标。例如,利用购买力连续统,把无购买力和有购买力两者看作一个连续统,在连续体的一端表示低购买力,另一端表示高购买力,连续体中间的点和点之间存在购买价格差价。由于购买力程度不同的消费者对应着不同收入水平社会群体,所以,用高收入群体的利润收入去弥补低收入群体的利润给付,即利用不同群体之间消费水平的差价,进行收支平衡。如阿尔文配镜,用不同群体之间消费水平的差价,实现让穷人也能戴上近视眼镜的愿望和能够为穷人配得起眼镜的商业目标。

在行为连续体机制中,利用价格差价平衡获利水平,包含了互惠关系。在市场中,一件产品的价格、一个劳动力雇佣、一片土地的租赁都有其市场交易的价格和水准,低于价格无法达成交易或服务,这是商品市场交易机制的规则。通常从付费角度看,消费者即购买者。但从消费使用的角度看,购买者并不一定都是实际消费者,在购买者与实际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不一致,购买者对消费者存在着馈赠、庇护、共同使用等为他人付费的经济行为。其本身就脱离了市场交易机制转而采用了互惠机制。使用者即使不付费或少付费同样得到服务和产品,但商品交换规则仍然是有人愿意买单进行馈赠、庇护和共同使用。而其间,社会企业可以利用购买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让渡地带,或在购买价格上或在消费上直接进行了过渡。这样的“馈赠”在付费者和消费之间寻找到了市场运作的手段,既能服务特定人群又能实现盈利。将这个连续统放到市场交易之中,将互惠用价格梯度与交易机制连接起来,开展连续一体的商业化的运营。

(三) 差价补偿策略机制

差价补偿策略是商业企业的一种企业间竞争策略。而对于社会企业,差价补偿策略是发生在异质性组织间的竞争策略,差价补偿一般是向合作伙伴和公共服务的受托人发出的规避市场价格竞争风险的信号,可以有效地避免社会企业和商业企业间的面对同一个市场价格竞争冲突。差价补贴策略往往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补贴、企业和社会捐赠、企业利润分流投向公益领域等经济方式。对社会企业的差价补偿本质上是社会交换的公平互惠原则。差价补偿策略支持了社会企业的行为,促使一个有利于社会企业的公益市场的兴起,它和市场交易机制一起构成了具有社会企业特点的运行机制。

(四) 社会情感传递机制

借助文化整合控制组织环境针对社会问题的痛点,确定市场赢利点,是社会企业运作的宝贵经验。其中,社会痛点问题所引起的“共情”是社会企业的价值倡导。

精准的价值倡导依靠的是社会情感传递机制。实现美好的社会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为此,人们拥有公平、互惠、友爱、慈善和履行义务等社会情感。社会企业的使命比其他组织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利用社会情感机制精准地传递社会企业价值观,取得广泛地社会认同和组织支持也是社会企业的优势所在。社会企业表达的社会情感代表着社会企业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解决社会问题的价值诉求是社会企业的公信力、社会感召力所在[注]参见[美]格里高里·迪斯、杰德·埃莫森、彼得·依柯诺米:《社会企业家的战略工具》,周红云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社会情感机制把社会企业所秉持的价值观转化为企业文化,通过观念表达进行精准的操作化设计,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例如,在尤努斯的小额贷款银行的经营模式中,对扶贫的价值观的体现是通过精准的设计来传递的,而这样的工作常常包含扶智等社会教育的内容。尤努斯提出了组织在价值观传播的“十六条”原则,涉及家庭规划,子女教育、健康生活习惯、法律法规、基本生活方法等。从基本生活技能、理念、价值观的逐步提升,改变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如疾病、教育缺失、封建陋俗等,才能有效达到逐步脱贫、彻底脱贫的目的。与其他组织相比,社会企业的运行管理可能需要包含对受益群体、员工、义工和志愿者、媒体和社会大众的成长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行动过程。利用社会情感机制精准地传递社会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非经济行为,但对社会问题的改变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对社会企业双重目标的达成效果明显。这也是社会企业独特的社会管理技术所在。

总之,共生互惠机制、行为连续体机制、差价补偿策略机制、社会情感传递机制是检验社会企业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合二为一的实践运行原则,这些互惠互融的共生共享方式,增加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经济能力,切实增强了受社会问题困扰的社会成员的获得,维护和促进了社会公平。另外,各种各样具体运营的商业模式则处于经济交易的执行层面,社会企业在微观商业模式上与企业在市场上的营利模式没有太多的区别。

猜你喜欢
共生机制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资源回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