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枫
(福建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福州 350117)
漆器制作工艺在目前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涉及14个省的17个市县,其非遗活化成为重要议题的原因是文化基因带来的丰富技艺。共享的文化资源将非遗与文创串联:非遗保护各地区独特的文化能为文创提供资源;文创则拓展非遗应用的领域,有助于非遗传承,因此漆器融入文创成为必然。漆器作为留存千年的贵族用品与生活方式的文化符号融入非遗与文创,被消费。
符号化的反面是物化,是让符号载体失去意义,降解为使用物的过程①。符号化消费是鲍德里亚提出的人在社会中获得身份、意义的一种方法,即被消费的文化符号本身从“过去意义上为满足需要的消费被转换为为满足欲望的消费,即对欲望本身的消费”②,它进入“普通公民赖以确定自己‘社会文化’地位的附件的行列”③,物体在于意义而不在于物本身。大众漆器作为日用品在现实场景中一直脱离不了器物使用功能所带来的物化成分,在非遗和文创中则不断被符号化,强调其文化意义。
行业内将漆器分化为大众漆器和奢侈品漆器。大众漆器数量多,又分为轻工业漆器和高档手工艺漆器,是本文主要研究对象。轻工业漆器的机械制作介入程度高,他们作为“手工艺品和雕塑成了工业美术”④,存在用化学漆的现象,款式固定、价格较低,竞品是塑料、塑酯等。高档手工艺品漆器,是由机械辅助制作,款式大体相同,细节不同,有一定的产量。大众漆器是漆器文创化的主力形式,淘宝网是这两类漆器在线上最主要的销售渠道,可以反映其在需求市场中的地位和角色。
第二种奢侈品漆器,基本特点是手工制作,从款式到形制都不相同。它们价值不菲,远离大众渠道,只出现在展会或漆艺家的私人展厅,数量很少,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本研究通过考察大众漆器最重要的线上消费渠道淘宝网,来确认其物化为产品的形式和用途,以此寻找其真实身份。作为国内最大的C2C前端商务平台,淘宝网采用交互信息系统,基于搜索的便利性,商品名称会由若干个商品特征的关键词组成。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这些关键词就是指示符号,整个商品名称组成了指示符号文本。于2018年9月10号以“漆器”为关键词在淘宝网进行搜索,抓取前50页的商品目录。按一件商品为一条数据来定,共1331条数据,减掉1条是漆器制作的书,减去138条是漆器制作的材料,获得漆器商品有效数据为1192条。
再对商品名称文本进行分词和共词统计。共词和词频分析是内容分析方法的一种,针对对象中某些名词或者短语共同出现的次数,来判断不同内容之间的密切程度。商品名中出现的共词和词频,可以确认出现最高频的漆器种类和使用场景;通过对价格的分析,能得出市场对此类产品的需求程度,有助于身份的确认。
“道具”一词本是宗教用语,指“修行者用的衣物器具”⑤,现道具一词多指戏剧舞台上“在原物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提炼、夸张和美化,成为一种增加戏曲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品”⑥。舞台外呈现道具身份的物品一般有实用功能,是又不仅是生活用具,是象征符号被物化的产物,只是暂时或固定使用情境,款式固定、使用周期短,价格较低。
1.有固定使用场景
通过对商品名称进行共词和词频统计,其中漆盒数量最多(682条),占总数51.2%,漆屏风第二(165条),占总数12%,漆盘等漆器的数量都很少(小于100)。可见在大众的漆器市场中,漆盒和漆屏风是最重要的漆器类型(合占63%)。其余漆器可归为三类:茶具、香具和装饰物,这些漆器特定场合使用的特征非常明显。
通过对漆盒商品名的词频分析,“婚庆”(327条)、“嫁妆”(60条)、“新娘”(91条)这三者出现一次即可归为婚庆用品,共有478条数据,占漆盒总数的70.08%。可见婚庆漆盒是漆盒中最重要的形式。将“送老外”“出国”“外事”出现一次的数据定义为外事用品,得出外事用屏风有104条,占屏风总数的63%。漆盒中外事属性有97条,占漆盒总数14%,远低于漆屏风的外事比例。漆盒中婚庆类关键词与外事关键词重合数为0。“礼品”关键词503条,与屏风重合142条,与漆盒重合269条,即漆屏风和漆盒中被定位为礼品分别有86%和39%;其中63%的漆屏风被定位为外事礼品,漆盒完全没有外事用途。
(1)漆盒——婚庆仪式中的道具
喜神“和合二仙”中寒山捧着盒子,代表“合”,是婚礼必不可少的物件之一,一般用来放新娘的首饰、小件嫁妆以及礼金,也称梳妆盒。凡·盖内普提出了婚礼仪式是通过仪式的一种,是“永久性的加入新环境的仪式”⑦:人们对即将到来的新环境用婚礼的方式通过,由此进入一个可能有“潜在的危险”的新环境,婚礼是一个避险仪式,用来消除潜在危险。漆盒带着“合”的文化符号意义在于避险,所以传统婚礼盒子用漆描绘吉祥纹样,常见款式有:新娘、连株牡丹芙蓉、龙凤、花好月圆、红梅并蒂、双喜娃娃、睡美人等,有的有镜子和抽屉,无一例外的红色系,是漆盒所共有的特征,相当固定。漆盒作为被物化的文化符号,被消费的并不是漆器中漆的成分,而是款式和图案。漆盒随着“婚庆盒子”这个属性,成为特定场合使用、用后即抛的道具,故而要求较低廉的价格。
对漆器、漆盒、婚庆漆盒与进口婚庆漆盒的价格进行对比,发现上海和青岛的婚庆漆盒价格名列前茅,分别为239元和186元,进口漆盒集中在这两处,提升了均价。其余地区漆盒都是国产的,且价格较低,如晋中。漆盒较其他漆器如碗、手串等,结构复杂且体量大、用工多,如果使用昂贵的大漆和工艺,显然不能保持这样的低价,“事实上,传统大漆被弃之不用,在平遥已有了些时日,在当地几乎是公开的秘密”⑧。山西晋中的民俗传统导致了此地市场需求旺盛,又因为该地区的相对封闭和内陆特征,消费水平无法和东部地区相比。这就使生产成本与市场需求之间有矛盾,最后二者妥协,用化工漆替代手工大漆生产。大众漆器中占比最高的漆盒物化为名为日用,实则是款式固定、特定场合使用且价格低的婚庆道具。
物化为道具的过程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面貌。对漆器、漆盒、婚庆漆盒与进口婚庆漆盒的数量和发货地进行统计,可知婚庆漆盒的发货地最多的在山西的晋中附近(221件),第二位的青岛仅54件。北京(13件)、扬州(11件)等漆器传统产区的婚庆漆盒数量都很少,福州生产的漆盒极少且完全没有婚庆漆盒。中国东南部地区都有结婚要备梳妆盒的习俗且目前盒子大都已是树脂制品,只在款式上有仿漆盒的遗存,彻底变身为文化符号被消费着:使用红色系与吉祥符号,而不纠结材质(皮、木、树脂等都有)。但中原地区如山西晋中,则还未进入到这一阶段,他们仍然把漆盒和婚庆牢固地捆绑在一起,虽然其中天然大漆的成份已经不多,但人们仍然不愿在婚庆中直接使用树脂产品替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传统遗留程度不同,漆盒作为道具的物化程度也不同。
(2)漆桌屏——外事活动中的道具
桌屏是屏风的一种,它们是“隔断物,其基本功能是对空间进行划分,不论是在实用性还是象征性上,屏风都紧密地与空间概念联系在一起”⑨,所以屏风“有标识主人所在位置的功能”⑩。屏风最初立于天子身后,也叫“斧扆(斧依)”,《史记》有“天子当屏而立”的说法。周后期礼乐崩坏,屏风作为一种显示地位和身份的权力符号流行于贵族阶层中。中唐到北宋,屏风进入“‘文人化’时期或‘个人化’时期,开始参与到文人的私人生活中,成为他们最钟爱的伴侣”11。此时桌屏开始被叫做文人屏,因为其“隔断了眼睛对空间的感知,从而在心理上划分出公、私两个领域”,是文人自由空间的保留,成为中国文人的重要象征之一。
通过词频分析得出,大众漆器中的漆桌屏并不是文人用于分割空间的和表达身份的符号,而是在使用场景中被物化用于外事活动的道具——礼物。社会联结总是以礼物的形式达成,适用于礼物的东西必是对方所缺乏的12,礼物交换才有了发生的必要。漆桌屏由于是外事活动的礼品道具身份,需要强调外国人认同的东方符号,于是它的图案设计只有这些:杨柳青年画、北京、上海的标志性景观、国画风格的美人或风景、梅兰竹菊、熊猫、八骏图、京剧脸谱、兰亭序、五虎将、清明上河图、荷塘清趣、年年有余、花开富贵等。在国内,漆桌屏随着笔墨纸砚被现代书写工具替代,已从生活中消失,外国人接受桌屏作为礼物,则并不使用原有的桌面分割空间和标识文人位置的功能。从外事活动双方来看,漆屏风物化为特定场合用具即交际和联结的礼品,看似日用而非日用,可以随时被其他东方气质浓重的礼品替代,它在使用场景里被物化为礼物,呈现道具身份。
2.相对低廉的价格
经统计国产大众漆器平均价格367.2元,与传统漆器动辄成千上万元的定位大相径庭。而进口漆器的数量只有国产漆器的20.1%,均价949.8元,是国产漆器的2.59倍。国产漆器的价格远远低于进口漆器,说明国内市场对大众漆器的价值并没有太高的认同。
传统漆器总与文化传承、千年不朽和贵族用品相联系,通过把“欲望从对象移到替代符号”13即把漆器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奢侈生活方式替代到了漆器上,形成漆器消费即是高端文化消费的观点。但大众漆器的价格显然与上述观点背离,这一现象并不符合文化符号的消费定位与其被物化为道具身份是相关的,道具的僵化图式和接近于用后即抛等定位导致了价格的低廉,这显然断裂了漆器的文化表达根基,也堵塞了漆器文创化作为非遗活化的道路。
综上可见,大众漆器类型虽有地区和场合的差异,但道具化是目前国产大众漆器的主要存在方式,这种道具化并不极端地归于物,而是将符号意义缩小,将传统社会的用途转换到当下的时空中产生新身份。漆器制作成本极高,历史上甚至因此被屡次禁止,它是“观赏性传统工艺,题材、技艺虽然得以保持,但在社会观念的变迁中,含义已跟原来大不相同”14,在活化的过程中成为文化符号被消费。大众漆器却因无法支撑高成本而必须产业化,一面促进了大众漆器的商业化规则的建立,另一面瓦解了其东方贵族式生活方式的文化符号根源。
道具身份并不能彻底消解大众漆器依托“漆”一字带来的文化内涵,但以道具的方式让漆器回归生活,所造成的只在固定场合使用、图式一致化和价格较为低廉的倾向,会使漆器的文化符号被削弱,压制对漆器的传承和创新,并不利于漆器这个非遗和文创的重要项目的发展。在漆器日用化即活化的进程中,应该减少对漆器物化为道具身份的依赖和对使用场合的限制,就能减少图式僵化现象,使漆器作为中国文化符号得以健康发展。
注释:
①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0.
②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3.
③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94.
④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06.
⑤《汉语大词典》编写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5038.
⑥于丽萍.道具琐谈[J].当代戏剧,1997(05):58-59.
⑦GENNEP V A.The Rites of Passage[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1960:10-11.
⑧谢玮.平遥推光漆器的蜕变与再生[J].文艺争鸣,2010(22):111-113.
⑨巫鸿.重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
⑩杨爱国.汉墓中的屏风[J].文物,2016(3):51-60.
11李溪.内外之间——屏风意义的唐宋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6.
12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
13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95.
14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