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教育研究中心;2.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合作办学与实践教学处,陕西 西安 710119)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将人类由手书时代带入印刷时代,使人类教育资源的复制效率大幅度提高,质量大幅度提升,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虽然我们的印刷品已进入效率更高,错误率更低的激光排印时代,但我们古人发明的雕版印刷及活字印刷术,无疑是激光排印的鼻祖,在当时已是人类最先进的复制技术,饮水思源,对雕版印刷术及活字印刷术的研究,无疑是我们研究者应尽的责任。本文拟就印刷术出现后,对我国古代教育特别是远程教育的意义试做初步探讨,希望对厘清我国古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文字无疑是人类文明出现的标志,有了文字才能有人类知识和文明更有效传承。古人对文字的呈现形式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手书时代和印刷时代。
所谓手书时代,顾名思义就是用手在记录载体上写下文字的时代,这一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商代的甲骨文及商周时的金文均属于早期手书文字形式,但由于材质的特性,这两种形成的文字资源制作不易,只能为上层阶级才所用。
继金文之后,便进入简牍帛书时代,此时有三种文字记录载体,分别为竹简、木牍和绢帛。在简牍帛书时代,墨的使用已经日趋成熟,成就了一次书写革命。其实据相关学者考证,在殷墟出土的部分甲骨文中,已经发现当时人用墨涂抹的痕迹,只不过当时未用于文字书写,亦非自觉的行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古人制墨和用墨水平不断提高,开始用笔墨书写文字,文字书写的载体就是简牍。由于以笔墨书写较之前刀刻、模铸简单省力,便于书写,对文字的记录更为方便,加之记录载体的改进,这时才出现长篇幅的经典,如《尚书》、《国语》、《春秋》等经典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此时教育资源增长速度惊人。
东汉宦官蔡伦在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对西汉时期便出现的麻纸生产技术进行了改良。改良后,生产纸张所用的原材料变成更为易得的破布、破渔网、树皮等,使纸的生产量大幅度提高,为纸作为继简牍之后成为主要文字记录载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纸张有原料易得,生产工序更简单,轻薄便于携带等优点,在其改良后不久,便逐渐取代了简牍帛书,与笔墨完美结合,成就了我们说的文房四宝中的三者。笔墨纸张的结合,对教育资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前由于限于书写材料,教育资源的复制仅限于经典经传,而此后,开始出现对经典经传阐释讲解的书籍,更利于学习者自学。同时,诗词歌赋及书信体文学作品也步入繁荣发展的阶段。由于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给读书人带来极大便利,读书者队伍越来越庞大,对书籍的需求量又提出新的要求,此时便出现一个新兴行业—佣书业。所谓佣书业是指一部分较为贫穷的读书人,由于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受雇于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专门以抄书获取报酬,赖以生存的职业。
可见,甲骨文时代、金文时代、简牍帛书时代直至早期的纸本时代,文本的生成形式均为手书。随着书写材质的不断进步,教学资源逐渐丰富多彩,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古代的远程教育也开始萌芽发展。特别是纸的不断推广,与笔墨相结合,更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复制,极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为了满足越来越多读书人对书籍的需求,当时社会出现了一种新兴产业佣书业。越来越多的书籍,也使古代社会出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现象,这种现象刚好符合了远程教育的特征。
纸张与笔墨完美结合后,极大地推动了教学资源的复制效率,部分书籍短时期便可完成复制,如《北齐书.祖珽传》“州客至,请卖《华林遍略》,文襄多集书人,一日一夜写毕,退其本,曰:‘不须也。’”此引文中,文襄为当时为权臣,他雇佣了大量佣书人,在一日一夜,完成了对多卷本《华林遍略》的抄写,可谓神速。但这也仅是个案,大多数读书人并没有文襄的权势与财富,可以雇佣这么多佣书人,他们往往是自抄自读,故可读书籍依然非常有限。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他们聪明的才智发明了印刷术,破解了这一难题。印刷术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鉴于活字印刷术虽为更先进的印刷技术,但在我国古代技术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并未成为主流印刷技术,直至国外铅活字印刷术的传入。故,本文对这部分内容从略。
1.雕版印刷的出现及印刷品
所谓雕版印刷术是指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按一定规格刻上文字,再施墨印制的印刷术,其原理同今日之印章。据学者研究认为雕版印刷术发明的灵感应源于碑刻的拓印技术。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在石上刻字以流传后世,现流传下来非常有名的先秦时期的石鼓文,刻有七百余字。东汉时期,政府为了广大读书人校对手抄书籍方便,将儒家经典刻石,这就是熹平石经,之后还有正始石经、开成石经等。此外,古代富有之家有人作古,埋葬时往往要将其生平经历及对其的哀思刻石为念,是为墓志。石刻文字利于保存,流传千古,但缺点是观瞻不便。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在石碑上覆纸,再施墨捶挞,将碑文拓在纸上,这就是拓印技术。古人再利用拓印技术,做适当变化,便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出现的时间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有两个主要观点,其一认为雕版印刷术始于隋代;另一观点认为雕版印刷术始于唐朝中期,笔者倾向于唐朝中期说。
唐朝中期,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初,由于技术还未成熟,印刷品的种类和数量非常有限。此时的印刷品主要是非常重要且需求量大的历书和佛教经典。历书民间称黄历,是封建社会时期国家统一制定并发放给百姓的历法,它标注有岁时节令,百姓可以根据节令提示按时耕种、收获庄稼,关系到国计民生,对封建国家来说历书是头等大事,首先付诸雕印是情理之中的事。《全唐文》记载了唐大和年间任剑南东川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冯宿上奏朝廷的《请禁印时宪书疏》云:“准敕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板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唐语林》亦记载几十年后的僖宗朝“太史历本不及江东,而市有印货者,差互朔望,货者各征节候,因争执,里人拘而送公。”可见唐中后期,雕版印刷历书蔚然成风,由于需求量巨大,不仅政府印刷颁发,民间也纷纷雕印贩卖,已发展成一种商业契机。佛经是唐朝中后期雕版印刷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究其原因,是历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宗教宣扬,以服务自己的统治,唐朝尤甚,尤其是玄奘西游获取大量佛教经典,一时佛教大盛,信众剧增,皇帝及文武大臣信佛的不在少数。要满足如此巨大数量的信众对佛教经典的需求实非易事,在雕版印刷术出现前,佣书业很大一部分佣书者就服务于佛寺,靠抄佛教经典为生。但手抄毕竟速度有限,佛教经典文本的复制效率不高。当雕版印刷术发明后,佛教经典复制问题终于有了解决的途径。唐代《司空表圣集》卷九有“为东都敬爱寺讲律僧惠确化募雕刻《律疏》”曰“今者以日光旧《疏》……自洛城罔遇时交,乃焚印本,渐虞散失,欲更雕锼。”提到以前雕印的《律疏》由于遭遇唐武宗灭佛运动的影响,被烧毁殆尽,现在考虑重新雕版印刷。可见,有唐一代,雕版印刷品主要类型为历书和佛经,有史籍记载此时可能还印有占卜书籍和蒙童教育的字书。因此,雕版印刷初期,印制品对古代远程教育影响不大。
2.儒家经典的刻印
雕版印刷真正刻印经书,运用于教育资源的复制开始于五代时期。《五代会要》载后唐长兴三年(932)二月:“中书门下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各以所业本经句度,抄写,仔细看读,然后雇召能雕字匠人,刻印板,广颁天下。其年四月敕差太子宾客马缟、太常丞陈观、太常博士段顒路航、尚书屯田员外郎田敏充详勘官,兼委国子监于诸色选人中,召能书人,端楷写出,旋付匠人雕刻。”此段文字,将当时雕印儒家经典交待得非常清楚,具体情况为先请人将唐代时立于长安的开成石经抄写下来,再找专业的经学人士校勘,还要请著名学者二校。确认无误后,再征召擅长书法者用楷书写样,再交付工匠刻版,最后印刷,这批经书一直到20余年后才全部印刷出来。由于这批经书是五代时期出自国子监之手,故有专名“五代监本”,其以错误率低,质量高而闻名。据王国维先生考证,这批经书包括《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孝经》、《论语》、《尔雅》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可以说包含了儒家最基本的经典作品。这些儒学经典的复制,对广大读书人来说是福音,他们可以不必再通过手抄就可阅读儒家经典。雕印儒家经典对当时的教育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十国春秋·毋昭裔传》载:“蜀中自唐末以来,学校废绝。昭裔出私财营学官,立横舍,且请后主镂板,印《九经》,由是文学复盛。”
3.雕印业的全面繁荣及对教育的影响
宋代是以教育发达著称的时代,不论是官学、私学还是书院教育蓬勃发展,这得益于当时雕版印刷出来的大量教育资源。北宋建国之初,还是沿袭五代十国时雕版的《九经》等经典经传。但自宋太祖始大力提倡科举取士,民间读书之风盛行,对书籍的渴求程度与日俱增。北宋政府也积极致力于雕印书籍的工作。至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真宗前往国子监视察工作,问祭酒邢昺,国子监现在有多少书版?邢昺答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史正义皆具,书版大备。”可见,短短四十余年,书版数量剧增20余倍,不仅有五代时的经书,还刻版了史籍以及对经书的注解,这对读书人无疑是福音。
宋代刻书业异常发达,刻书机构不再限于官刻,还有私刻和坊刻。所谓官刻顾名思义为官府机构所刻书版。其中,中央刻书机构为教育主管部门国子监,其所刻书籍被称为“监本”,“监本”沿袭并发展了“五代监本”严谨的作风,其校书过程为“凡一书校勘既毕,送覆勘官,覆勘既毕,送主判管阁官,覆加点校,经三道手续,可谓慎之又慎矣。”,可见对书版的校对近乎苛刻,其所印书籍质量毋庸置疑。除中央外,地方许多部门也都致力于刻书事业,诸如茶盐司、漕司、各级学校等,其中最著名的地方刻书部门当属公使库。公使库为宋代设于各地的政府招待所,专门接待往来官吏的,由于政府部门给公使库拨款充裕,在迎来送往的接待之外,尚有资金盈余,于是公使库便以此资金用于刻书业务。据学者研究,当时苏州、吉州、明州等公使库都兼营刻书业务。此时,还出现了私刻书,所谓私刻是指书香门第及大富之家,利用私财聘请工匠刻书。据叶德辉《书林清话》统计,宋代私刻有岳氏之相台家塾、建邑王氏之世翰堂等三十余家。此外,还有经营图书业务的书坊也参与刻书业务,被称为坊刻。书坊刻书,以谋利为目的,因此其刻书原则是速印速售,故在校勘方面做得较为草率,所刻书籍谬误之处颇多,书的质量不高。更有甚者,民间百姓也有以刻书谋生的,黄宗羲在《传是楼藏书记》中对宋人刻书感叹道“至于细民亦皆转相模锓,以取衣食。”
由于宋朝整个社会刻书之风盛行,教学资源被大量建设和复制,书籍的成本和价格也大幅降低,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仁宗天圣二年(1042)将以前手书敕书改为雕版印刷后,出现:“旧制岁募书写费三百千,今模印止三十千。”的情况。学者研究也认为:就晚唐时期相近之抄本与印本书籍价值的比较,和宋明两代关于该二者之概括的文献,可知印刷术的发明,令书籍的价值一般地减低十分之九左右。宋人读书更为便利,苏轼曾感叹“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宋人程师孟对当时社会学习风气感叹道“城里人家半读书,学校未尝虚里巷。”正是因为各类书籍的广泛流布,使以前没有条件读书的人也能在家读书自学,以期能通过科举入仕,极大地促进了古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唐代中期印刷术发明之前,我国古代教学资源的复制形式是靠手书,由于手书形式复制效率较低,导致学习资源相对缺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兴起了佣书业,出现了一批专门靠抄书谋生的人群,但相对于社会巨大的读书需求,这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当时的教育特别是远程教育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印刷术发明后,只需刻印出一套书版,就可以印刷复制出大量书籍,古代社会学习资源复制效率大幅度提高,学习资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书籍的价格仅为手书时代的十分之一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前只能是达官显贵或富有之家才能有的书籍,现在普通百姓也可拥有,自宋代社会读书之风盛行,出现“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的局面,许多人不用进学堂也能在家读到诗书,这极大推动了我国古代远程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