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系统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9-02-10 10:54德铁婴王伟苹鞠波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12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素质体系

德铁婴 王伟苹 鞠波

[摘           要]  通过构建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形成课外活动体系,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创新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系统化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314-02

一、概念解析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与专业素质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其专业以外的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对大学生构成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文明的习惯和培养走向社会后所必需的各种素质。

“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系统化培养”是通过一系列课程,构建一套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并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相应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如“读书活动”“普通话演讲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创新素质等四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四个方面共同作用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下灵活严密的机制保障措施,形成了非专业素质教育测评体系,使学校人才培养呈现出独创性,又因其突出的育人效果,显著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研究背景

关于素质教育,最早的实践者就是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将“六艺”作为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礼乐射御书数”从道德规范的维护到人文知识的熏染再到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涵盖了当时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各个层面的知识补给。到了近代,王国维等主编的《教育世界》在译介了赫尔巴特“主知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后,首次提出培养完全人格的体、智、德、美“四育并举”的重要主张;其后蔡元培更是强烈推崇培养健全人格、不偏废个性和谐发展的“五育并重”的教育主张。

建国初期,我们国家百废待兴,国家急需要一批能够直接投身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国家着重强调理工科的教育,用最快的速度培养了一大批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对于高校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视远远滞后。

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席卷而来,实用化、工具化以及世俗化的浪潮铺天盖地,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具主义和技术至上的思想在许多大学生及其家长,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中蔚然成风[1]。许多人将大学作为职业训练场,仅仅将大学看作职业的过渡,努力为毕业后的“体面”就业做准备,不再把大学的本质追求看得重要[2]。许多学生存在知识面狭窄,继续学习能力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急功近利,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这一现状,自19世纪末以来关于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讨论就不绝于耳,从国家教育政策的出台到专家专业论著的问世再到各高校的实践探索,可以说在高校实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3]。

笔者所在高校的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正是在这一理论背景和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站在培养“健全人”的立场上,真正“以学生为本”,促使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三、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创新素质等非专业素质的培养,构建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

在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高校要建立起“课内外结合、长期坚持、制度保障”的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4],构建思想品德教育、大学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普通话与口才艺术、创新思维与训练等课程为载体的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长期开展读书活动、普通话演讲训练、体育健身活动、大学生创新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创新素质等四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并以德育为核心,四个方面共同作用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此基础上建立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下灵活严密的机制保障措施,使非专业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不断创新、完善管理机制以保证非专业素质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

管理机制是保证非专业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高校应出台相关文件,对“读书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体育测试”“第二课堂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作出明确要求,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并从制度上将非专业素质教育内容纳入毕业要求中。学生把压力转变为动力,积极投入非专业素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文化素质等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建立并完善非专业素质教育测评体系,督促学生提升自身非专业素质水平,保证非专业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校应建立非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测评采取科学定量的方法。如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通过日常行为表现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占其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成绩的60%,学生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将不能毕业;将大学体育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同时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达标测试,体育成绩合格作为毕业条件之一;普通话与口才艺术课程的考核方式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轨,能否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的水平成为学生能否毕业的条件之一。

非专业素质教育测评体系较好地解决了非专业素质教育“落地”的问题[5]。

四、建立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一)构建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确保了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要充分认识非专业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紧迫性,構建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如图2所示):由三部分构成,养成教育体系(包括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测评体系、管理体系,即通过开设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大学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创新思维与训练等课程,延伸至课外,通过思想道德行为实践、体育竞技及社团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普通话演讲训练、创新社团活动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形式,创立一整套量化考核的测评办法,依靠严格有序的管理制度,构建出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等为一体的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形成独特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将非专业素质养成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3]。

(二)建立非专业素质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了非专业素质教育长期有效开展

学校应高度重视非专业素质教育,充分发挥高校的体制、机制优势,出台多项管理制度保证非专业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6]。全校上下高度重视非专业素质教育,学生在不间断的非专业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程度、文化水平、创业创新能力均得到明显提升。

(三)创设可考量的非专业素质教育运行模式,确保了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实施

为使非专业素质教育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高校在顶层设计时应突出“养成教育”,创设“课内教育+课外第二课堂+制度保障”的非专业素质教育运行模式,使非专业素质教育在高校长期坚持并不断创新。为实现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学校建立完善非专业素质教育测评体系[7],实现非专业素质教育可量化、可操作性的考核目标。

(四)实施非专业素质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坚持“以德育人”“以习育人”“以文化人”的非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2005年以来,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创立和实践,使笔者所在高校共计9届近一万名本科生受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涌现出大批管理、技术骨干和创业明星。

参考文献:

[1]许翠,左志峰.大学生对非专业素质德重视程度及实践情况调查分析[J].新教育时代,2014(30).

[2]李阳春.就业困境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3]周满生.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创新[J].中国教育报,2009,11(31).

[4]杨尧忠,廖小磊.对几种素质教育观的评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5]桑冬平.非专业素质是大学生和谐发展的持续动力[J].教育与职业,2010(7).

[6]武明光.非专业素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D].郑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7.

[7]涂方剑,王海涛.大学素质导师制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素质体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简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数学素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