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 叶德阳
[摘 要]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高职专业建设首先要明确的目标,以机电专业为例,介绍校企联动下高职教学改革的方法及成效。
[关 键 词] 校企联动;产教融合;高职教改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186-02
2019年國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紧随其后,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落实政策。“如何把企业的生产与应用实践转化为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共性技术发展方向对接”,则是专业走进产业链的关键。我们通过校企联动,及时掌握行业或企业的需求,将行业标准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了深入生产实践→融实践经验于教学→投身应用型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
一、产教融合,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淮南地区的企业规模与产业结构,对接淮南一批有影响的机电企业,面向机电加工制造业和中小型机电生产企业生产现场一线技术岗位,围绕矿山安全技术与产品升级换代,与相关校企合作单位在矿用安全检测仪器、电器保护装置、矿用LED照明灯具等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以机械零件的加工生产、机电设备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维护、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动控制、机电产品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为典型工作岗位和专业技术能力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的参照点,坚持“意识培养、技能培养、实践孵化”螺旋渐进式方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实际工作岗位综合训练—顶岗实习的四级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开发理实一体课程,将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引入课程实训,将对应的工程案例嵌入到教学体系中,使教学内容常教常新。新增机器人应用技术、3D打印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制造技术等相关课程,优化和更新课程体系。
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从传统的实验室带到实际工程项目的实践中去,实施“以赛代考”和“以证代考”相结合,积极推行“以赛代考”和“以证代考”,维修电工实训、钳工实训、电子创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工程制图等课程,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实训教学手段之外,采用项目式教学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高职“理论够用、突出技能”的精神,整合自动控制理论和自动控制系统为自动控制,正确定位教学层次,简化推导,结合实验和实训,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控制系统组成、调控方案和调节手段;整合机械制图和机械工程基础为机械基础;电机与拖动调整为电机与电气控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教学,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工厂供电调整为低压电器及配电项目课程,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实用的低压供电线路,培养工程意识、动手能力;C语言的教学改为基于单片机的开发语言,为学生参加电子竞技大赛做准备;为了实现精一岗、通多岗的目标,增加仪器仪表和电子工艺学两门课程,拓宽专业方向,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其中实训内容更加突出专业核心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的训练,将相关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融入实训项目中;创立了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理念,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实岗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坚持高职三年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不间断,努力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电子创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课程,充分利用仿真室,对学生设计的系统进行仿真实验,验证通过的电路方可进行实物制作;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引入Proteus仿真软件和Keil C编程软件、数控编程利用宇龙软件进行仿真操作,为学生进入数控加工中心和生产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校企联动,提升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依托教研室,校企联动,注重传、帮、带,聘请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或专业实训教学,注重激发自我发展内驱力,实现教师差异性成长,形成一支“团结和谐、合作和睦、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教师队伍;注重搭建智慧共享化平台,打造“充满生机活力,各具进取精神,富有创新意识”的多元梯级团队;践行“教师发展为本”理念,探索梯级团队建设模式,造就一支拥有“爱岗与责任、爱生与敬业、爱心与感恩、合作与共赢”的教师团队。
为丰富实践教学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学校积极修订校企合作教师管理办法等,鼓励教师自觉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建立起有利于师资结构调整的激励机制。依托地方,淮南长安机电设备公司、淮南凯盛重工有限公司、淮南唐兴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淮南联翔机电设备公司等企业,陆续成为教师们实践锻炼的基地。自2011年以来,每年派出1到2位教师赴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挂职锻炼。每年均选送不同人次参加智能制造培训、工业4.0等交流研讨会;要求去企业锻炼的教师要深入生产服务一线,掌握企业相关岗位(工种)的技术特点、职责和操作规程等;提高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技能水平和管理理念;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工艺、方法等,为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积累第一手资料;向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增强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和科技开发的能力,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
三、知技并重,改革实践环节
实践性教学过程在完成从单科性向综合性,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讨论式,从验证向创新,从认识性、继承性向研究性,从传统向高科技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转变的基础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改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实现知、辩、行的全面训练,培养基本素质和综合思维,在已有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激发创新精神,统筹高职三年的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计划,构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协调配置,时间穿插循序渐进的实践性教学新体系、完善高职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实践教学认识—技术方法—多学科综合思维与创新的实践—研究性实践—创新性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增强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拓展课堂的内涵外延,创新校企共同育人机制;以识岗、习岗、顶岗“三岗”为途径,教室、实训室、仿真室“三室”为基础,深度融合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共享学校和企业优质教学资源,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考证,全面推行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环境教学、合作学习模式、体验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利用仿真室,对学生设计的系统进行仿真实验,验证通过的电路方可进行实物制作;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引入Proteus仿真软件和Keil C编程软件,数控编程利用宇龙软件进行仿真操作,为学生进入数控加工中心和生产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打好坚实的基础;以职业技能和科技创新作为第二课堂的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如机械创新兴趣小组、电子创新兴趣小组、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兴趣小组、机器人兴趣小组等;把理实一体化课堂与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课外设计、制作;以竞赛作为第二课堂实效的考核手段,鼓励专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建立长效的训练机制,从比赛中选拔优秀选手,积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大赛。课堂教学活动与第二课堂互渗透与补充,夯实基础,提高学生提高素质、强化实践与创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能力;依托“厂中校”和“校中厂”采用“课堂+车间+师徒”的教学模式,如在数控加工中心与淮南联翔机电设备公司开展数控编程与操作的现场教学;在唐兴液压公司开展液压与气动课程的现场教学;机电一体化设备制作、低压防爆电器、低压开关柜等课程分别与淮南常力达电气公司、淮南万泰电子公司合作开展现场教学。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将课内、企业、课外“三课堂”有机结合。
四、研教互动,注重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要渗透到具体的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联系紧密,教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其教学能力紧密相关。我们的教师参与到企业的新产品研發和技术改造项目中,将典型项目、典型案例、工作平台、教学资源、教学流程有机融合,构建理实一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实现教学内容系统化、过程化、理实一体化;将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并及时应用于课堂教学,着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共聘、共管、共考、享双薪”,实现科研创新团队与教学团队融合发展,使教师、学生、企业工程师多主体互动;教风贴合企业职业素养,实现职业精神与教育精神结合、专业技能与道德素养结合、日常行为养成与工匠精神结合。
(一)将创造学列为制造类专业的必修课,落实教育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的要求
以创造学—电子创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为课程主线,以电子工艺实训室—电气仿真室—机械仿真室为基本载体,以职业技能竞赛—国家专利—大学生创新创业为考核目标,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在专业教研室之外,设置创新教育研究室,研究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规律
建设校企合作创新工作室;充分利用电子创新实训室、机械创新实训室,开放电子工艺实训室、机械仿真室和电子仿真室,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加强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衔接,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结合职业技能竞赛典型的项目化、工程化、创新性以及接近接近生产的实际具有很强的职业岗位导向的特征。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等传统的课程设计改为机械创新设计、电子创新设计项目化实训课程,以校内竞赛与技能考证代等考核方式替代传统笔试。
(四)结合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帮助学生选择创业项目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并为学生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
鼓励专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条件成熟时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2019年5月,我们成功承办了2019年安徽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迎合市场需求,立足行业,植根企业,搭建平台,合作共赢,实施教师服务地方、科研反哺教学,我们边教边改,成效显著。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