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课程强调,要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并要“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一般用“雄才大略”来评价他的功绩。“雄才大略”出自班固的《汉书·武帝纪》,意在纠正《史纪·孝武本纪》中几乎用全部的篇幅记录汉武帝求道寻仙和封禅的记载。清人赵冀也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考证认为,司马迁“所作武纪,凡征匈奴、平两越、收朝鲜、开西南夷,以及修儒术、改夏正等事,必按年编入,非仅侈陈封禅一事也”。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军事、经济方面的大一统措施。与其他皇帝相比较,汉武帝大一统措施有其高明之处。通过与中国古代的其他帝王、世界各国的帝王的比较,对会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历史人物;汉武帝;雄才大略;大一统
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从人们活动的各个领域里,从各个民族、阶级、集团中,都涌现出过许多代表人物。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要素,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历史课程被局限于枯燥的内容和机械的记忆之中,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缺乏人文科学中“人”的灵动而毫无生气。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中汲取智慧,认识现实,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历史课程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并要“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在历史课程教学中,会涉及众多的历史人物,其中,汉武帝就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在“中国古代史”板块的第三主題“统一国家的建立”下专门列出一条:“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作为学习这一人物的重要内容。
结合课程标准的内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准确全面地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史实,如何客观地评价汉武帝的功绩,则成为学习这一历史人物的关键。纵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在第12课、13课、14课简述了“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汉武帝在位期间,西汉的社会经济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国力更加强盛,达到了鼎盛时期。汉武帝所实行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对于以后历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教材对汉武帝做出了四个字的评价——雄才大略。如何进一步理解这个简略概括的评价?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一般而言,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在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当然,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
具体到汉武帝的评价来说,“雄才大略”一般指一个人有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出自班固的《汉书·武帝纪》。《汉书·武帝纪》在做出这一评价之前有一段铺陈的话:“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简要叙述了汉武帝的功绩之后,再点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的这段文字意在纠正《史纪·孝武本纪》中的记载。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史记内十篇,有录无书”,其中就包括《孝武本纪》。现在的《史纪·孝武本纪》是褚少孙所补,几乎用全部的篇幅记录汉武帝求道寻仙和封禅的事,而且文字系取《史纪·封禅书》的下半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提到“作今上本纪”的原因是:“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清人赵冀也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考证认为,司马迁“所作武纪,凡征匈奴、平两越、收朝鲜、开西南夷,以及修儒术、改夏正等事,必按年编入,非仅侈陈封禅一事也”。原本既失,班固则详细记录汉武帝的事迹,并在篇末加赞,指出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那么,这个评价应该准确吗?应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汉书的记载可能有夸大的地方,也可能有贬斥的地方,难以逐事一一分析。但我们仍可以结合教材,通过汉武帝“罢黜百家”“兴太学”“征匈奴”等大一统的措施进行具体分析,再与古今中外的其他帝王相比较,得出更加全面准确客观的结论。
在政治上汉武帝听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推恩,允许各侯国将自己的国家推让给兄弟和子孙,建立了诸多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面对同样的问题,他的父亲景帝曾听从晁错的建议,下令削藩,结果引起了“七国叛乱”。与削藩令相比,推恩令不废一兵一卒,彻底解决了诸侯强大、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大难题。这显示出了汉武帝的谋略,是他“雄才大略”的一个方面。
汉武帝在思想文化上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影响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同样为了统一治国思想,之前的秦始皇听从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政策。虽然国家思想有了统一,但众多史籍和被秦火烧尽,不再复生。当时引导中国文化前进潮流的知识分子被大量坑杀,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两相比较,汉武帝一不杀人,二不烧书,但确立起来的儒家治国思想却影响深远。这足以说明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皇帝。
同为抗击匈奴,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做法也有很大区别。秦始皇令大将蒙恬收复了河套地区,但没有继续深入草原打击匈奴,而是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进攻。但好景不长,匈奴南下,再次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汉武帝主要采取的是主动出击的战术,首先针对匈奴作战特点,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然后令大将卫青、霍去病等主动出击匈奴。经过几次大的战役,到漠北战役之后,匈奴已经无力与汉朝对抗,开始西迁。之后,匈奴再无太大的南下侵略。显而易见,汉武帝主动出击匈奴的战略比秦始皇的防御战略要有效、持久得多。这是汉武帝“雄才大略”的又一方面。
另外,在经济方面,汉武帝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他下令治理黄河,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收归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扼制了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使汉朝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的这些措施,与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做法相类似,但是实施盐铁官营的措施,却开创了古代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先河,颇具现代气息。
综上所述,要理解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不仅要清楚地掌握汉武帝在政治、思想、军事、经济方面的大一统措施,还要将其做为与其他皇帝做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高明之处,进而理解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当然,限于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种对比的范围是较小的。随着知识的丰富,同学们还可以将汉武帝与中国古代的其他帝王、世界各国的帝王做比较,那样会得到更准确、更全面的答案。
作者简介:
吴自兴,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城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