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继敏 ,徐宏霞(.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甘肃 兰州 730070;.兰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科学把握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的历史进程、准确定位我国同世界关系布局的前提之下,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和汲取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宝贵经验,直面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困难与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开放发展思想为指导,围绕着扩大对外开放问题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蕴含着新内容、新特征和新价值。
自十八大以来,“开放型经济”成为讨论经济问题中的关键词。“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打开国门搞建设”等话语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高频词,也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所熟知的中国外交政策与经济发展的标志语。2012年 12 月 5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强调:“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可能成功。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不封闭、不僵化,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1]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围绕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形成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论述。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总要求,要把开放型经济建设作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把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作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论述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转变发展方式施加了更大的外部压力。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其核心要义在于一个“新”字。“新格局”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并重,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大对外开放制度保障,创新开放发展方式,培育新优势等。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的讲话中反复强调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的理念。
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月在上海顺利召开。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对外交流盛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是从“走出去”向“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开放的极大转变,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事业打开新局面、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此次博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开放发展的决心和开放合作的信心。通过这一系列讲话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在不断丰富与发展,其基本内涵也日益明晰。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重理解。
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题中之义和持续性要求。2013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2],三个“更”字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决心与信心。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首先是坚持双向开放。双向开放是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方向。“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开着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3]486
其次是多项开放措施并举。当前,我们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自主开放和对等开放、加强“走出去”战略、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等措施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多项措施中以“实施自贸区战略”为核心,“自贸区建设”在十七大时期就被定位为国家战略。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强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水平,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4]
再次是完善营商环境、加强保障制度建设。良好的环境是国际化商业运营的基础,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可靠的保障。做好这一点,必须着力从公平公正对待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努力营造公开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高效的行政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好知识产权。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为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将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推进力度。第一,激发进口潜力。第二,持续放宽市场准入。第三,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第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第五,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5]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明确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从建立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形成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等方面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共赢开放是习近平总书记开放发展思想的核心,对内要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同时,对外致力于推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要打开大门搞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更加自由便捷地流动。各国要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经济,实现共商、共建、共享。”[6]事实上,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型经济是具有世界性、国际性的经济发展方向。只有世界各国、各经济体之间坚持协同联动、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才能实现互联互通、共同繁荣的发展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指出:“各国应该坚持开放的政策取向,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提升多边和双边开放水平,推动各国经济联动融通,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5]
全面开放是针对开放格局不均衡不充分而言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是指开放区域的全方位。回顾过去,在改革开放政策确定之后,1980年开始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以特区的示范作用带动地区乃至全国的对外开放与发展。19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为改革开放的推进指明了方向。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验证明经济特区建设取得了好成绩,成为改革开放的典范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从“经济特区、沿海、沿江到内陆”发展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其次是指开放内容的全方位。要努力推进一般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有序开放,继续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促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指出:“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围绕种业、医疗、教育、体育、电信、互联网、文化、维修、金融、航运等重点领域,深化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贸易加快发展,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推进航运逐步开放。”[7]可见,加大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全方位开放是新时期我国开放事业发展的形势所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也进入新阶段。时代使然,今天的中国已经有条件站在全球视野和全人类命运的高度来推进改革开放,也有条件、有责任、有义务站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福祉不断增进的高度来部署对外开放、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维护世界经济秩序、完善国际经济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对外开放思想的基础上,围绕全面开放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把党的对外开放思想提升至新境界,体现出新的理论特征。
新时代有新目标,新时代赋予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8],“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3]100。这是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新使命,意味着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角色定位发生了转变。这一转变体现在对外开放布局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从对外开放到开放合作。对外开放事业的初衷是为了谋得自我发展,是基于外向单一视角而采取的师夷之法。新时代的开放合作则是基于双向对等视角的发展观,是需要世界各经济体共同完成的开放合作。其二,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事实上,中国的对外开放可以追溯到近现代历史开始之时,从强敌入侵之下被迫开放的筚路蓝缕、历经坎坷,直至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自立之路。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新征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探索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地谋求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正式实行。在这四十多年的进程中,对外开放也由被动变为主动。新时代的对外开放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中国亦从国际经济大局的追赶者转变为参与者、决策者。其三,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这是对经济活动中经济体功能定位的转变,从出口大量商品的“世界工厂”发展为购买大量商品的“世界市场”。2018年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是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新举措。
开放为了发展,发展为了人民。这是对外开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纵观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中的价值诉求得到进一步阐释,体现在从自我发展到共同发展的提升,从造福本国人民到惠及世界人民的提升。
其一,从自我发展到共同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开启改革开放的初心。1978年,邓小平同志会见德国代表团时说:“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9]。显然,对外开放的直接目的是利用外资与市场,谋求自我发展。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向世界表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目标,追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今天,站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前夜,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不但是谋求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场合强调,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着眼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大局,还是抵制“逆全球化”思潮中的敢于亮剑,都表明强大起来的中国有必要、有义务、有能力、有信心站在关乎全人类福祉的高度来促合作、谋发展。这是一个业已站立起来的民族该有的担当,是一个业已发展起来的大国该有的责任。
其二,从造福国人到惠及世界。“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一贯坚持的根本立场。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成就初步实现了造福国人的价值诉求,也证明了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世界,中国的开放更是与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指出:“这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3]4832013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并发表讲话:“中国发展是惠及世界的。中国的发展首先惠及邻国。”[2]这既体现了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又表明了中国发展要惠及邻国、惠及世界的价值立场。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使金砖合作造福我们五国人民,惠及各国人民!”[3]493。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都怀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中国哲学崇尚“达则兼济天下”的自我价值实现,马克思共产主义的宣言书上赫然写着: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新时代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要下大气力发展全球互联互通,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走向共同繁荣。”[10]怀着一颗“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的感恩之心回报世界,要“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这样的承诺蕴含着关乎全人类命运至上的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实行对外开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学习他国经验,实现自我发展。但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相结合。这样的开放战略集中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
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不仅是扁平式纵向联动关系,而且是全方位系统性的有机整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要学会用正确的矛盾分析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之路是资本逻辑形成与主宰之路,遵从“有我无你”的丛林法则。然而历史证明,这条资本之路是行不通的,资本的逻辑行不通了,资本主义的步伐迈不动了,这套走入死胡同的经济规则也是不可行的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图景是普遍联系的。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11]今天的世界经济局势早已进入马克思所描述的世界历史时期,各个经济体之间日益形成具有联动关系的有机整体,这样的有机体是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日益复杂的形势而存在。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去看待问题,要在斗争中见协作、在实体中见关系、在单极中见多级。“巴比伦塔,毁于无法协力”,这一论述表明合则共赢、斗则俱伤的道理。
可见,习近平新时代开放发展思想致力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强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商、共建、共享法则,集中体现了系统辩证法的思想。纵向比较而言,上述思想实现了从矛盾辩证法到系统辩证法的革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要树立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我国和世界的发展,把我国对外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3]101。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立足世界大变局的新时代对外开放,具有“利己”与“利他”的双重价值底蕴。对内而言,改革与开放辩证统一,开放思想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依据;对外而言,开放思想指导着中国走近世界、融入世界、贡献世界。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12]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成就和经验告诉我们,改革与开放是双轮驱动,缺一不可。邓小平曾经强调:“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13]历史的车轮进入新时代,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之间更是紧密相关。没有改革,开放优势无从谈起;没有开放,改革也无处着力。新的开放发展指导思想主张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倒逼国内深层次改革。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经历过四次“开放倒逼改革”的标志性阶段。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特区的设立。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特区开放带来诸多变化,且直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倒逼启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第三次是21世纪初,以中国加入WTO为契机,倒逼国内多领域有了切实的改革变化。第四次是当下正在展开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时期,以上海自贸区建设、海南设立自贸区等战略为代表,打造全面开放的平台,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直接倒逼外资外贸领域改革,主要是倒逼金融体制、财税体制、要素价格等经济领域的深层改革,同时也倒逼国内政府治理和管理能力改革。
20世纪中叶,中华民族开启了走向世界的征程。时至今日,从走近世界到融入世界、贡献世界,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全面开放,道路可谓曲折坎坷,甚至还有回路。这是一条以改革求发展之路,一条民族复兴之路。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1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中蕴含的“贡献世界”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其一,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人民向世界首倡的理念,是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既包括切实可行的实践内容,又寄寓着倡导者的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2013 年3 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学院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5]随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内国际对话中频频出现的热词。2017年3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意味着这一理念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开放发展、共同合作、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意味着所有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息息相关的关系。这是对国际旧秩序中零和博弈、赢者通吃法则的放弃,对资本逻辑中丛林法则的摒弃,体现着中国智慧对世界治理所做出的贡献。
其二,抵制“逆全球化”思潮,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为经济全球化指明新方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资源流动壁垒增加等现象为代表的“逆全球化”趋势,成为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所面对的新问题。
直面“逆全球化”思潮,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中国发出响亮的声音:“中国将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格局。”[16]在2017 年1 月的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所主张的经济全球化的方向是“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3]543。中国要在全面开放发展中“为世界经济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3]472。总之,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就是要将“改革尚未成功”的改革继续下去,“开放尚未彻底”的开放继续下去。新时代有新气象。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放发展的重要论述中,“走出去”战略所取得的成就可谓亮点之一,这是历史逻辑使然,更是全面开放智慧使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第十六、十七专题分别是《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与理论亮点,均蕴含着开放发展的理念,遵从着开放发展的逻辑。如果没有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建设将无从谈起。换言之,坚持对外开放的理念要以“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方案为实践载体,以此向世界表明实实在在的开放态度,展现实实在在的开放作为。因此,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有利于我们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